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在线期刊
    • 当期目录
    • 优先出版
    • 过刊浏览
    • 阅读排行
    • 下载排行
    • 引用排行
    • E-mail Alert
    • RSS
    • 虚拟专题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English
推荐文章 更多>>
  • 在线期刊
  • 当期目录
  • 封面介绍
  • 优先出版
  • 在线专题
  • 过刊浏览
  • 阅读排行
  • 下载排行
  • 引用排行
2025年 第44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25-04-15
上一期   
特邀文章
人类演化中的"行为现代性"与"现代人行为"探讨
杨石霞
2025, 44(02):  181-192.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5.0014
cstr:32091.14.j.1000-3193/AAS.2025.0014
摘要 ( 300 )   在线阅读 ( 71 )   PDF (5590KB) ( 28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的出现和扩散是人类演化史的关键性事件,备受国际学术界瞩目。“现代人”从与其姐妹种群共存到脱颖而出,成功扩散到了沙漠、热带雨林、高海拔山区等全球多样的生态环境之中,其“前所未有”的行为复杂化和适应能力被认为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基于非洲、西亚和欧洲考古学材料,国际学术界建立起对一系列复杂化行为表征的基础认识,并不断探讨如何从“行为现代性”革命最终稳定呈现“现代人行为”。尽管对于东亚地区“现代人行为”发展演化的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但近年来的新研究也不断揭示着其本身丰富的内涵和多样性。纵观“现代人行为”的发展过程,可见其伴随人类体质的发展得到放大和增强,但其本身又在整个人类演化史中以不断累进的方式发展,这种积累甚至一直持续到今天。

研究论文
泥河湾盆地半山遗址2003年出土的石制品
李燊, 任雪岩, 刘连强, 杨石霞, 岳健平, 王法岗
2025, 44(02):  193-200.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4.0058
cstr:32091.14.j.1000-3193/AAS.2024.0058
摘要 ( 139 )   在线阅读 ( 35 )   PDF (18077KB) ( 7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半山遗址地处泥河湾盆地东缘,于1990年发现并展开试掘,出土了少量石制品和动物化石。2003年,为全面揭示遗址文化面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与阳原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对半山遗址展开新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42 m2,出土421件石制品和1600余件动物化石。出土石制品原料以燧石为主,火山角砾岩次之;类型包括剥片产生的石核及石片、工具、砾石、岩块、断块和碎屑等。剥片技术以锤击法为主,砸击法为辅;工具修理较为简易,修理程度不高。根据现有古地磁年代序列和地层关系判断,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的时间大致为1.32 Ma,略晚于小长梁遗址。此次发掘工作补充了半山遗址的石制品材料,拓展了我们对该遗址的认识。

山西下川富益河圪梁地点燧石制品的微痕分析
刘吉颖, 任海云, 杜水生
2025, 44(02):  201-209.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4.0062
cstr:32091.14.j.1000-3193/AAS.2024.0062
摘要 ( 107 )   在线阅读 ( 25 )   PDF (15259KB) ( 4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距今4万年前后是中国华北地区晚更新世人类演变的一个关键阶段,下川遗址下文化层正处于这一阶段,其出土的物质文化遗存对于探讨中国晚更新世的区域多样性和人类行为的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富益河圪梁地点的文化内涵最为丰富,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文化层出土了大量石制品。其中,研磨盘和重型石器以石英砂岩为原料,而刮削器、尖状器、凹缺器等轻型石器主要采用黑色燧石制作而成。为了解燧石制品的功能及其相关的人类行为,本次研究对富益河圪梁地点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文化层2014年发掘出土的53件燧石标本开展了全面的微痕分析。结果表明燧石制品功能多样,包括加工木、肉和骨等多种材料,显示出该地点丰富的人类活动。燧石制品使用较为灵活,多采用锋利的非修理刃。加工木材是富益河圪梁地点燧石制品最常见的功能,反映出该地点人群对于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重庆玉米洞遗址石器的技术模式及人类的适应行为
贺存定, 吕兰希
2025, 44(02):  210-219.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3.0033
cstr:32091.14.j.1000-3193/AAS.2023.0033
摘要 ( 98 )   在线阅读 ( 20 )   PDF (467KB) ( 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石器技术模式的形成与演变受制于多重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史前考古学界更倾向于用演化考古学的视角来解释文化或石器工业的区域变异,而忽视行为生态学视角在旧石器考古学,尤其是中国南方地区石器工业研究中的作用。本文结合主客观因素分析,采用两种不同的理论对玉米洞遗址石器技术模式与人类行为的成因进行系统性的解释。从演化考古学来讲,玉米洞石器工业作为中国南方砾石石器主工业体系下的区域变体,可归属为技术模式1的范畴;从行为生态学来讲,这是三峡地区一种本土起源的独特石器技术模式,可视为一种新的石器工业或文化体系。玉米洞遗址石器工业的成因以原料环境、功能需求等被动适应的客观限制因素占主导,而技术创新、文化传承等主动选择的主观能动因素作用有限,两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共同作用形成了这种独特的石器技术和工业面貌,强化了中国远古本土文化的连续性与特殊性以及人类生存行为的区域性与多样性。

旧石器时代动物肋骨的开发与利用
唐依梦, 刘扬
2025, 44(02):  220-229.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4.0080
cstr:32091.14.j.1000-3193/AAS.2024.0080
摘要 ( 140 )   在线阅读 ( 25 )   PDF (3123KB) ( 5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肋骨是动物骨骼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发现表明古人类有意识地对肋骨进行了多方面的开发利用,不仅将其加工成各种类型的工具和艺术装饰品,而且将肋骨髓腔内的骨松质作为骨脂食用,此外还有将肋骨作为燃料使用。本文系统梳理了世界范围内动物肋骨人工制品的主要考古发现,总结肋骨人工制品开发利用的类型和操作链等研究成果,希冀能够引起学界对肋骨人工制品的进一步关注和重视,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与探讨。

西安三民村墓地唐代宫人的颅面形态
赵东月, 费奕晴, 苗轶飞, 梁依倩
2025, 44(02):  230-241.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4.0103
cstr:32091.14.j.1000-3193/AAS.2024.0103
摘要 ( 95 )   在线阅读 ( 16 )   PDF (7678KB) ( 33 )   附属材料 ( 183KB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安市莲湖区三民村一带原属唐长安城西北近郊,为唐代宫人埋葬之地,称作“宫人斜”。唐长安城作为隋唐时期的国都,人口众多,其中宫人是后宫中人数最多的特殊女性群体。本文参照《人体测量手册》所列方法对西安三民村唐代宫人墓地出土人骨进行颅面形态分析。结果表明,三民村墓地女性颅骨各项特征分布较为集中,与唐代北方女性居民整体颅面形态特征相似,仅在额部、上面部存在差异。结合墓志和文献资料,研究认为初唐乃至整个唐代,宫人应主要来源于北方地区。同时,在选拔宫人时应存在一定的标准和审美偏好,额部更宽、上面部更狭窄的女性可能有一定的被选优势,与初唐时期的社会审美相符。

骨骼表面人类齿痕特征的实验研究
曹雨昕, 孙璐, 张乐, 张双权
2025, 44(02):  242-254.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4.0053
cstr:32091.14.j.1000-3193/AAS.2024.0053
摘要 ( 120 )   在线阅读 ( 26 )   PDF (4250KB) ( 9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期以来,学者们大多将考古遗址出土骨骼表面的牙齿痕迹归因于食肉动物或者啮齿动物的啃咬行为。然而,人类在咀嚼和啃食骨骼及其附着营养物质的过程中,在其表面也会产生的改造痕迹。本文是国内学者对人类齿痕进行实验研究的首次尝试。实验结果显示,由于烹饪方式的不同,动物骨骼上人类齿痕的大小、形态、分布范围、深度等都有可能产生差异。将本次实验所得数据与西方学者研究结果对比后发现,虽然人类与食肉类动物造成的齿痕在形态上存在较大程度的相似性,但在合理排除食肉类动物是遗址中骨骼富集与改造营力的前提之下,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分析典型人类齿痕组合在考古遗址中的出现情况,对古人类动物资源利用的能力与方式、烹饪技术乃至探讨古人类的食人风俗等提供一个独特的观察视角。

山西峙峪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的埋藏学
王颖, 张乐, 杨石霞, 张双权
2025, 44(02):  255-269.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4.0098
cstr:32091.14.j.1000-3193/AAS.2024.0098
摘要 ( 128 )   在线阅读 ( 17 )   PDF (10505KB) ( 7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峙峪遗址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广义泥河湾盆地的西缘,最新的光释光和14C加速器质谱仪测年结果显示其文化层年代约为45 kaBP。本文系统观察研究了该遗址早年发掘出土的152件动物骨骼的表面痕迹及断裂状态等埋藏学特征,结果显示:1)这批动物遗存受自然营力改造程度低且保留有大量人工痕迹,因此古人类是造成峙峪遗址动物骨骼富集与改造的首要因素;2)峙峪遗址是一处临河的狩猎-屠宰场所,古人类在此对猎物进行了肢解分割及选择性搬运,充分开发利用了这些动物的营养组分;3)峙峪遗址存在一定数量的、被当作骨修饰器(bone retoucher)使用的动物肢骨碎片,但没有发现经过人工有意识打制修整的其他权宜类骨角工具;4)动物骨片上的刻划痕表明,该遗址的古人类存在一定程度的象征行为。

山东广饶地区元代人群的生存压力
郭明晓, 詹森杨, 曾雯, 游海杰, 宋美玲
2025, 44(02):  270-282.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4.0102
cstr:32091.14.j.1000-3193/AAS.2024.0102
摘要 ( 101 )   在线阅读 ( 14 )   PDF (5281KB) ( 50 )   附属材料 ( 115KB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元代山东地区人群的生存压力,本文对山东广饶十村北墓地2021年出土的19例元代人骨标本进行了人类骨骼考古学研究和稳定同位素分析。通过C、N同位素分析,发现该墓地人群基本以粟和小麦为食,人群肉食资源较为充足、营养较好,但内部的肉食资源摄入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生存压力研究方面,在该墓地人群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大部分个体未因虚弱而死亡,仅有少数个体因营养水平等原因早逝。结合骨学悖论和生命史研究,将该人群按照是否成年分组进行分析。研究显示,4例未成年个体之间承担压力的能力存在差异,但经历生长压力较重的事件后均未能形成较强的抵抗力和调整能力。得益于营养充足,其余未成年个体在成年后进入了健康期,体能和生理健康处于最高水平,恢复力较强,具有一定承担和适应压力的能力。15例成年个体受社会地位等因素影响缺乏足够的文化缓冲机制,面临较重的生存压力。

简报/发掘报告
宁夏水洞沟第9地点发掘报告
彭菲, 陈果, 裴树文, 王惠民, 高星
2025, 44(02):  283-294.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4.0089
cstr:32091.14.j.1000-3193/AAS.2024.0089
摘要 ( 141 )   在线阅读 ( 25 )   PDF (18287KB) ( 6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水洞沟第9地点进行了正式发掘,揭露面积20 m2。遗址文化层堆积较薄,表土层下即为文化层,414件石制品均出土于该层。根据发掘与石制品情况分析,第9地点石制品属于原地埋藏,但受到一定程度扰动。石制品研究确认,该地点文化面貌与第1地点相同,石制品原料以硅质白云岩为主,除了简单的石核-石片技术产品,研究还发现有以硬锤打击法从预制石核上系统生产长石片和石叶的技术,也有小石叶生产的相关产品被发现,加工工具仅3件。光释光年代结果显示文化层年代在距今29000年左右,但根据遗物埋藏较浅这一特点推测这一年代很可能被低估了。第9地点的发现是水洞沟遗址12个地点中继第1地点后又一处以石叶技术为主的石制品组合,为研究中国北方石叶技术、旧石器时代晚期初段文化和干旱区史前人类行为演化都提供了重要材料。

甘肃河西走廊南营水库旧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
孟浩琛, 陈国科, 周静, 刘冯军, 孙雪峰, 仝广, 支劲草, 李锋
2025, 44(02):  295-300.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4.0097
cstr:32091.14.j.1000-3193/AAS.2024.0097
摘要 ( 109 )   在线阅读 ( 14 )   PDF (19384KB) ( 6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西走廊在现代人扩散北方路线的讨论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这一区域少有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鉴于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开展了河西走廊地区的旧石器考古调查工作,新发现旧石器地点二十余处。其中,新发现的南营水库遗址具有较好的地层信息,采集石制品丰富,故而本文主要报道该地点的地层、年代和石制品。遗址发现石制品530件,原料以脉石英和石英岩为主,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工具。剥片和修理均采用硬锤锤击法。据初步14C和光释光年代测定,该遗址年代为距今约90~80 kaBP。调查工作显示河西走廊埋藏有丰富的旧石器时代遗存,后续的调查和研究将为探讨河西走廊地区古人类的技术特点和生存适应方式提供丰富素材。

综述
中国手斧等大型切割工具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胡好玥
2025, 44(02):  301-315.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4.0104
cstr:32091.14.j.1000-3193/AAS.2024.0104
摘要 ( 126 )   在线阅读 ( 25 )   PDF (16668KB) ( 95 )   附属材料 ( 23KB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手斧、薄刃斧、手镐、大型石刀为代表的大型切割工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标准化、定型化工具,其出现反映着人类认知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飞跃。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境内的汾河谷地、百色盆地、洛南盆地、丹江口库区等多个区域相继发现了不少大型切割工具,它们长期受到考古研究者的关注,同时,围绕着这些遗存也产生了不少的讨论和争议。本文在简要梳理中国大型切割工具的发现的基础上,从研究者们重点关注的中国是否存在手斧、中国大型切割工具的生产策略、大型切割工具所反映的人类社会行为及中国大型切割工具与旧大陆阿舍利工业的关系这几个问题入手,回顾已有的讨论与研究成果,并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大型切割工具的年代问题和区域性特征提出思考。

湖北郧县学堂梁子古人类遗址年代学研究进展
华杰群, 葛俊逸, 陆成秋, 沈中山, 邢松, 卢泽基, 高星, 邓成龙
2025, 44(02):  316-332.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5.0015
cstr:32091.14.j.1000-3193/AAS.2025.0015
摘要 ( 161 )   在线阅读 ( 32 )   PDF (26670KB) ( 7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亚是直立人的关键生存演化区域,出土了一系列更新世直立人化石。然而,迄今我国发现的早期直立人化石稀少且保存较差,制约了对东亚直立人演化历史及其演化上的系统地位的探讨。湖北郧县学堂梁子遗址先后出土三件保存较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对认识东亚直立人的演化、迁徙扩散以及环境适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回顾了郧县人遗址的年代研究历史及结果,发现采样分辨率、测试精度和方法以及样品可靠性是造成年代争议的主要因素,但区域地层对比的不确定才是最关键原因。由此提出,精细地层对比,建立区域综合地层序列,开展多方法测年和交叉检验是解决郧县人化石年代问题的关键。汉江阶地发育历史及区域人类活动时限的综合对比分析可望为郧县人年代及其文化联系提供重要证据。

古代人群牙齿磨耗研究概述
李海军, 曾雨欣, 阿迪力江·外力, 奴尔买买提·卡迪尔, 张海龙, 李文瑛
2025, 44(02):  333-351.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4.0081
cstr:32091.14.j.1000-3193/AAS.2024.0081
摘要 ( 349 )   在线阅读 ( 25 )   PDF (9126KB) ( 19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牙齿磨耗是考古遗址出土的人类颌骨上常见的生理现象。目前国内外诸多学者对古代人群的牙齿磨耗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牙齿磨耗依形态可以分为扁平磨耗、倾斜式磨耗、圆角磨耗、勺形或杯形磨耗、沟槽式磨耗等宏观磨耗形态,以及分为条痕和凹坑的微观磨耗形态。影响牙齿磨耗的因素包括年龄、食物结构、食物加工技术、社会经济类型等;另外,个体行为方式、牙齿的咀嚼方式、咀嚼频率、上下颌咬合关系以及牙齿本身的发育状况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牙齿磨耗。对牙齿磨耗的研究可应用于推断个体死亡年龄、探索古代人群饮食结构及社会经济模式、解释古代人群劳动行为和社会分工、重建儿童断奶模式与喂养方式,以及上下颌牙列咬合关系的功能复原等方面。国内对古代人群牙齿磨耗的研究成果丰硕,但同质性较明显,未来可在研究领域、研究思想与研究方法上加强创新,以求填补空白取得进一步的成果。

南非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对动物资源的开发
支媛, 杜水生, 刘吉颖
2025, 44(02):  352-364.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5.0010
cstr:32091.14.j.1000-3193/AAS.2025.0010
摘要 ( 115 )   在线阅读 ( 17 )   PDF (1943KB) ( 40 )   附属材料 ( 18KB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非地区是早期现代人的重要活动区域,自然环境多样,地理环境优越,三面环海的地形更是孕育出了特别的生计适应策略。如对动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为个体发育提供了必须的营养和能量,而且在获取和加工动物资源的过程中还能促使人类行为的复杂化。本文旨在梳理南非石器时代中期的早期现代人开发动物资源的行为,探讨早期现代人如何适应环境并制定生计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回顾和评述了中国晚更新世动物考古研究成果,据此认为当时的古人类已经开始积极利用周围各种自然资源,初步展现出不同地区古人类的生计策略选择倾向。最后,本文倡导国内的旧石器时代动物考古工作着重复原特定环境内的人类生计模式,并深入探讨古人类的环境适应性及其所反映的行为演化进程。

通知公告 更多>>
  • 作者投稿

  • 专家审稿

  • 编辑办公

  • 主编办公

  • 编委办公

  • 下载中心

热点评述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友情链接 更多>>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中国知网
  • ScienceDirect数据库
  • Wiley数据库
京ICP证05002819号-3
版权所有 © 《人类学学报》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直门外大街142号 邮编:100044
电话:010-88369241  Email:acta@ivpp.ac.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