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4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25-02-15
    上一期   
    研究论文
    勒瓦娄哇的剥片模式与技术组合
    王潇玉, 高星
    2025, 44(01):  1-13.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4.0067
    摘要 ( 300 )   在线阅读 ( 96 )   PDF (1137KB) ( 14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勒瓦娄哇技术是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代表性技术之一,其特点是通过预制石核来生产特定的石片产品。早年中国发现的勒瓦娄哇技术产品较少,所以对于此类技术的研究有限。本文重点介绍勒瓦娄哇技术的概念、产品及其剥片模式的具体特点,回顾目前在中国发现的勒瓦娄哇遗存,梳理相关技术特征和遗址内石器工业的技术面貌,对相关的研究材料做了补充,希望能对后续的考古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山西下川遗址水井背地点石核的剥片技术
    蔡馨毅, 杜水生
    2025, 44(01):  14-26.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4.0049
    摘要 ( 183 )   在线阅读 ( 40 )   PDF (18457KB) ( 9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山西下川遗址作为中国北方地区典型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确认包含简单石核-石片技术及细石叶技术两大技术类型。现通过全面考察下川遗址水井背地点石核-石片技术所见石核的各项技术特征,归纳得出台面导向和剥片面导向两大剥片组织策略,并指出该地点内旧石器晚期中段的石核-石片技术以更为进步的剥片面导向组织策略为主。进而推知下川遗址石核-石片技术在旧石器晚期早段至中段的发展存在连续性与进步性,推测其中的进步性受到晚期中段共存的细石叶技术影响。两大石器技术类型发展的背后,实际反映了中国北方地区晚更新世晚期现代人迁徙与流动的空间广阔性及过程复杂性。

    淅川下寨遗址出土石制品的锐棱砸击技术
    刘鸿丰, 曹艳朋, 楚小龙, 高星
    2025, 44(01):  27-41.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4.0100
    摘要 ( 149 )   在线阅读 ( 35 )   PDF (33911KB) ( 7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锐棱砸击技术被认为是旧石器时代中国特定地区的一种剥片技术,学术界对该种技术的产品识别特征存在一定争议。本文从石片台面、打击点、石片角和背腹面形态等方面,总结出一套识别锐棱砸击技术产品的标准,并根据这些标准对下寨遗址出土的该类产品作辨识和定量、定性分析。研究显示,锐棱砸击技术在旧石器时代以后仍被用作剥片和薄化磨制石器的毛坯;下寨遗址的相关产品应是该技术体系自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由南向北传播的结果。

    乌兰木伦遗址非完整骨骼成因的实验考古学
    唐依梦, 刘扬, 侯亚梅
    2025, 44(01):  42-54.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4.0032
    摘要 ( 201 )   在线阅读 ( 39 )   PDF (10452KB) ( 10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物骨骼是旧石器时代遗址中的常见遗物和重要研究对象,但目前对破碎的动物骨骼特别是大量难以开展种属鉴定等研究的碎骨仍关注不足。乌兰木伦遗址是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的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在2010-2014年的发掘中出土了近6万件非完整动物骨骼化石,其中大部分都是难以鉴定种属的碎骨,对其形成原因的探讨十分必要。本文在对遗址非完整动物骨骼观察统计的基础上,开展打制和踩踏实验,探讨不同因素对动物骨骼破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乌兰木伦遗址非完整骨骼的形成与古人类的行为活动密切相关,是敲骨吸髓、骨器制作和使用燃料等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

    陕西大原村制陶遗址人骨的古病理学
    陈靓, 宋雨柯, 付仲杨, 徐良高
    2025, 44(01):  55-65.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4.0055
    摘要 ( 251 )   在线阅读 ( 43 )   PDF (5363KB) ( 11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针对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丰京西周大原村制陶遗址出土的 30 例保存相对完整的人骨,运用裸眼与 Dino-Lite 显微镜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记录其古病理指征。结果表明,该遗址多数个体存在筛状眶,部分伴有颅外多孔现象,暗示该人群营养状况不良且生活环境恶劣;较高的肋骨骨膜炎和上颌窦炎患病率可能源于环境污染所致的呼吸系统感染。该人群跖骨跪踞面出现率较高,跖趾关节使用频繁。骨关节炎多发于脊柱关节、踝关节、肩关节和髋关节,体现出遗址居民关节劳动负荷较大。掌骨异常弯曲,指骨和肢骨上可见肌肉骨骼应力标志(MSM)的骨性证据,此类特殊骨性改变显示这些个体曾从事关节运动重复率高且需大量运用手部肌肉组织的工作。这些疾病特征与制陶职业紧密相关。

    陕西洛川月家庄墓地人类颅骨的形态学
    凌亮优, 孙战伟, 李楠, 成芷菡, 冉智宇, 何嘉宁
    2025, 44(01):  66-77.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4.0056
    摘要 ( 211 )   在线阅读 ( 50 )   PDF (59865KB) ( 74 )   附属材料 ( 528KB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月家庄墓地位于陕西省洛川县月家庄村东南,该墓地共发掘363座战国中晚期墓葬,是目前陕西发现的、地理位置最北的、一处以秦文化为主的大型公共墓地。该墓地出土的141例颅骨表现为中颅、圆颅、高颅、阔面、狭额、中鼻、中眶等颅面特征。综合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发现月家庄居民与蒙古人种东亚类型最为接近,与近现代中国东北居民也最为相似;与青铜时代人群相比,月家庄居民与关中秦人亲缘关系最为接近。多元统计分析表明,战国时期秦晋人群存在一定的颅骨形态差异。月家庄居民的主体遗传因素应主要来源于战国中晚期自关中地区迁入的秦人。月家庄墓地出土人骨的颅骨形态、文化因素与文献记载共同支持战国中晚期秦国向新地“徙民”以稳固统治。

    西安北沈家桥墓地人颅骨的形态及其族源
    王舒, 王春雪, 张翔宇, 周亚威
    2025, 44(01):  78-91.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4.0069
    摘要 ( 197 )   在线阅读 ( 33 )   PDF (16539KB) ( 83 )   附属材料 ( 321KB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沈家桥墓地坐落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乃是分布于关中平原的一处战国时期的秦人墓地。研究表明:北沈家桥组具有以中颅型、高颅型与狭颅型相结合为主,呈偏阔面型,上颌中门齿多为铲形等特征;相较于亚洲蒙古人种各近代组,北沈家桥组与抚顺组等关系紧密,与蒙古组等较为疏远,应归属于东亚蒙古人种。与先秦早期古代组相较,北沈家桥组和仰韶合并组等“古中原类型”居民关系密切,与庙子沟组等“古华北类型”居民也相对相近;与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古代组对比,其与中小墓2组等殷商群体,以及湾李组、瓦窑沟组等秦、周人群体关系紧密。鉴于长时段内北沈家桥居民与黄河中下游居民在人种学上存在密切联系,尤其与殷商群体关系更为接近,结合文献考证等多学科证据,推测秦人或许为殷商群体的部族之一,进而印证了“东来说”。

    中国古代农业与农牧人群臼齿颊侧磨耗条痕的形态比较
    周亚威, 付清鑫
    2025, 44(01):  92-104.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4.0068
    摘要 ( 144 )   在线阅读 ( 27 )   PDF (1961KB) ( 5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不同生业模式人群饮食结构差异在牙齿微磨耗上的表现,本文使用超景深显微镜对郑州汪沟遗址和大同金茂园遗址出土的79例个体的下颌第一臼齿颊侧面进行微磨耗形态观察。 结果显示,两组人群在臼齿微磨耗形态存在显著差异: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汪沟组臼齿颊侧面条痕均数为36.95条,条痕均长为236.89 μm,水平与垂直平均条痕长度比值平均为120.89%;农牧混合经济下的金茂园组条痕均数28.26条,条痕均长262.55 μm,两长度比值平均为83.51%。相比金茂园组,汪沟组人群臼齿颊侧面微磨耗特征存在条痕长度短、密度高、两长度比值较高的现象,表明不同的饮食结构会造成不同的微磨耗形态。

    黑龙江洪河遗址人类对狍的狩猎及利用
    梁琪瑶, 岳健平, 张伟, 陈全家
    2025, 44(01):  105-116.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4.0101
    摘要 ( 183 )   在线阅读 ( 34 )   PDF (2289KB) ( 8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重建古代人类对狍的狩猎与利用策略以及和狍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以黑龙江洪河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狍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综合分析狍的死亡年龄结构、性别占比、季节性狩猎特征、各部位骨骼发现率以及骨骼的加工利用方式,发现狍的死亡年龄主要集中在3~7 a以及7~9 a的壮年阶段,且以雄性居多。狩猎活动贯穿全年各时段进行,骨骼发现率较高的单元为下颌骨、角以及四肢骨。遗址还发现了用狍骨制作的各类骨制工具,包括鱼钩、锥和匕首等。整体而言,洪河遗址先民对狍的利用较为全面,不仅将狍骨视为骨器加工的理想原料,还可能使用其皮毛制作御寒保暖的衣物。本文对狍的狩猎及利用方式的研究,为理解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渔猎-采集经济的发展和延续提供了重要视角。

    古DNA揭示中国西北地区史前人类对野生动物资源的利用
    宋光捷, 蔡大伟, 朱存世, 胡松梅, 周静, 任晓燕
    2025, 44(01):  117-131.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4.0031
    摘要 ( 201 )   在线阅读 ( 30 )   PDF (7507KB) ( 65 )   附属材料 ( 2190KB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进行古代野生动物遗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居民的饮食结构、狩猎活动、经济模式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应用古DNA技术,则有利于区分家养动物与野生动物。本研究对中国西北地区长宁、磨沟、泉护村、打石沟4个遗址的9例形态学鉴定为“绵羊”或“山羊”的动物样本进行古DNA研究,通过古DNA提取、建库和高通量测序,成功获得了这9例样本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根据比对分析、系统发育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遗传距离计算,鉴定出这些样本分别为牛科和鹿科动物下的4个不同野生种属,说明古DNA技术可以弥补形态学在鉴定动物遗存方面的不足。结合4个遗址的相关资料,从分子角度证实了中国西北地区史前时期先民在肉食来源、殉葬和骨器原料等方面,普遍存在将野生动物作为动物资源的补充的情况。

    综述
    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和智人在东亚的扩散
    Robin DENNELL
    2025, 44(01):  132-164.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2.0044
    doi:32091.14.j.1000-3193/AAS.2022.0044
    摘要 ( 917 )   在线阅读 ( 72 )   PDF (18292KB) ( 76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扩散(dispersals)、殖民(colonisation)、移居(immigration)、人口同化(assimilation)或取代(replacement)是东亚旧石器考古的基本主题。其中的一些主题,可以在生物地理学的框架内进行研究,主要通过研究古人类对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响应,来阐释古人类种属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及背后的原因。古人类(hominins)[尤其是智人(humans)]的行为受到技术、社会和认知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研究扩散时,生物地理学模型也必须包含对这些因素的思考。对于智人在东亚扩散至雨林,跨越海洋到达离岸岛屿,甚至到达北极和青藏高原最高地区的研究来说,这些因素尤为重要。以上述思考为基础,本文提出了一个研究古人类和智人在东亚扩散的方法论框架,该框架以生物地理学框架为基础,同时结合了古人类适应性和行为变化的因素。

    人类牙釉质同位素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雷帅
    2025, 44(01):  165-180.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4.0019
    摘要 ( 186 )   在线阅读 ( 27 )   PDF (1829KB) ( 13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详细论述了人类牙釉质同位素研究涉及的重要理论方法问题。首先,梳理了人类牙釉质的生长发育机制、主要化学组成及抵抗成岩作用的优越性。其次,回顾和评述了牙釉质多同位素方法对于人类生活史、居住史及健康史三大科学主题的研究现状。最后,强调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考古学理论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快速发展牙釉质多同位素研究的迫切性,并结合国际生物考古学界已有的研究经验和不足,对中国今后如何开展此项研究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