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40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21-10-15
    研究论文
    门齿孔位置在中国古人类化石与现代人群的表现及其演化意义
    刘武, 惠家明, 何嘉宁, 吴秀杰
    2021, 40(05):  739-750.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20.0015
    doi:32091.14.j.cnki.cn11-1963/q.2020.0015
    摘要 ( 1182 )   在线阅读 ( 259 )   PDF (11332KB) ( 48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魏敦瑞在研究周口店北京直立人化石时发现,位于上颌骨硬腭表面的门齿孔位置在周口店标本靠后,而在现代人靠近齿槽。此后,门齿孔位置作为具有演化意义的形态特征被用于古人类学研究。迄今,对门齿孔位置在中国古人类化石表现的专门研究仅有周口店一件标本,而在现代中国人的数据尚属空白。鉴于此,本文对门齿孔位置在中国古人类化石以及现代中国人标本进行了观察、测量和数据统计。在此基础上,结合世界其他地区古人类数据资料,本文对门齿孔位置在中国古人类化石的表现特点及其演化意义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发现,从更新世早期到更新世晚期,门齿孔位置在中国古人类呈现由后向前的总体变化趋势。更新世早期和中期直立人(郧县曲远河口、周口店)的门齿孔位置都比较靠后;中更新世晚期的部分中国古人类(大荔、长阳、华龙洞)的门齿孔位置前移,并与现代人接近,而金牛山和巢县门齿孔位置比较靠后,位于直立人范围;在更新世晚期,所有中国古人类都比较靠前,位于现代人变异范围。本文对现代人标本的观测显示,门齿孔位置在现代中国人比较靠前。现代人门齿孔大小及形态存在较大变异,这种表现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门齿孔位置及演化意义的判定。几乎全部现代人标本门齿孔前缘呈开放状态,门齿管从开口处的门齿孔向后上方呈不同程度倾斜走向。这一发现与魏敦瑞提出的现代人门齿管垂直走向的观点不同。综合本文采集的中国古人类化石、现代中国人标本门齿孔位置数据,以及世界其他地区古人类门齿孔位置数据资料,我们认为门齿孔位置在人类演化过程中呈现较规律的变化,门齿孔位置靠后应该是一项相对原始的特征。

    黑龙江齐齐哈尔洪河遗址出土的骨器
    梁琪瑶, 张伟, 陈全家, 田禾
    2021, 40(05):  751-763.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20.0025
    doi:32091.14.j.cnki.cn11-1963/q.2020.0025
    摘要 ( 960 )   在线阅读 ( 241 )   PDF (12364KB) ( 46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骨器研究是近年来动物考古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自1930年梁思永发现昂昂溪遗址的骨质工具以来,骨器正在成为学界研究嫩江流域史前经济形态的重要依据。2013、2014、2015和2017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洪河遗址进行了全面发掘,主要遗存归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除陶器、石制品和青铜器等,还出土了大量骨器,器类丰富,更有多种以往未曾见过的器类。本文通过对该遗址四个年度出土的343件骨制品进行全面介绍和梳理,分析该遗址骨器制作的工艺水平和生产变化,为进一步探讨该遗址乃至嫩江流域史前的生业模式提供重要线索。

    内蒙古东南部战国时期的农业经济及人群融合
    刘晓迪, 魏东, 王婷婷, 张昕煜, 胡耀武
    2021, 40(05):  764-775.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20.0074
    doi:32091.14.j.cnki.cn11-1963/q.2020.0074
    摘要 ( 696 )   在线阅读 ( 213 )   PDF (4420KB) ( 42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蒙古东南部是辽西地区粟作农业起源地的中心区域,也是历史时期农、牧民族反复争夺的战略要地。战国早中期,该地主要为北方民族聚居地,具有多元的族群文化和复杂的经济类型;战国晚期,随燕文化的北扩,中原地区的文化与农耕技术促使此地的文化与人群趋于统一。纵观战国时期,农耕经济在内蒙古东南部先民的生存方式中居于何种地位,对不同人群及文化的融合又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仍缺乏深入的探讨。为此,本文以赤峰地区战国时代水泉和大山前墓地出土的67例人骨及牙齿为研究对象,开展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先民主要摄食C4类,包括粟、黍等作物和(或)以粟类副产品为食的动物,反映了其生存方式为以种植粟类作物为基础的农业和家畜饲养业。部分先民的同位素数据,表明也存在着渔猎经济。结合该区域已发表的人骨C、N稳定同位素数据,我们发现,粟作农业始终在该地先民生存方式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不同人群及文化的融合奠定了物质基础。

    黑水国遗址汉代人群的上颌窦炎症
    熊建雪, 陈国科, 殷杏, 蒙海亮, 杨谊时, 陶驿辰, 谭婧泽, 李辉, 文少卿
    2021, 40(05):  776-786.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20.0031
    doi:32091.14.j.cnki.cn11-1963/q.2020.0031
    摘要 ( 786 )   在线阅读 ( 28 )   PDF (6396KB) ( 39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颌窦是位于鼻腔周围最大的骨质腔,由于其所处位置及结构的特殊性,相比额窦、筛窦、蝶窦,上颌窦更容易受到感染产生炎症反应,因此上颌窦炎是现代社会最常见的炎症性疾病之一。通过对黑水国遗址汉代人群上颌窦的观察,发现该墓地中有40.5%的个体上颌窦内出现骨形态的改变,以穗状骨片为主。女性上颌窦炎出现率远高于男性,但无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男性上颌窦炎左侧出现率高于右侧,女性右侧高于左侧。按照不同的年龄段划分,从未成年期到中年期上颌窦炎的出现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但是通过二元逻辑回归检验,发现上颌窦炎与年龄之间并无统计学上的显著意义。在患有上颌窦炎的个体中,有66.7%的个体都出现了牙周病,一半以上的个体出现了龋齿。这似乎预示着上颌窦炎与牙齿疾病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张掖黑水国遗址汉代人群上颌窦炎的高出现率可能是多因素导致的结果,包括寒冷干燥的气候环境、空气污染、牙齿疾病以及病原微生物等。

    天津蓟县桃花园墓地明清时期缠足女性足骨的形态观察
    邱林欢, 李法军
    2021, 40(05):  787-800.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20.0034
    doi:32091.14.j.cnki.cn11-1963/q.2020.0034
    摘要 ( 1035 )   在线阅读 ( 106 )   PDF (1937KB) ( 60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天津蓟县桃花园墓地明清时期101例缠足女性足骨形变情况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个体的同名骨骼形变类型和程度不同,有的个体两侧足骨呈不对称状。跗骨在整体尺寸上缩小,且部分跗骨会产生形变。跖骨和近节趾骨因受缠足外力的影响在形态上会产生剧烈的变化,主要变现为跖骨和近节趾骨纤细、弓弯,关节面改变,其近、远端以及跖骨体和趾骨体的上下径和横径均产生形变。总体而言,跖骨和近节趾骨的形变程度较跗骨而言更大。本文总结了判断某个体是否缠足的依据,特别指出需要同时观察距骨和跟骨的形态改变。鉴于其他疾病(如高弓足、麻风病、风湿性关节炎)也可导致足骨的畸形样貌,在进行个体缠足判定时,需要进行综合成因分析。缠足由文化行为所导致,其足骨形变特征有别于因病理原因导致的足部畸形。功能压力分析能够有效地解释缠足个体足骨形变的成因及过程。

    中国夏尔巴人的体质特征研究
    宇克莉, 向小雪, 李咏兰, 张洪明, 杜慧敏
    2021, 40(05):  801-810.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20.0049
    doi:32091.14.j.cnki.cn11-1963/q.2020.0049
    摘要 ( 1469 )   在线阅读 ( 43 )   PDF (15314KB) ( 24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分析夏尔巴人的体质特征,2016年在西藏测量了182例(男性98例,女性84例)夏尔巴人成人的头面部及体部指标。运用Excel 2010和SPSS 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夏尔巴人的分析结果显示,根据头面部指标均数,夏尔巴人男性和女性属于圆头型、高头型、阔头型、中鼻型。根据体部指标均数,夏尔巴人男性和女性属于中躯干型、中肩型、窄骨盆型和亚中等身高,男性为亚长腿型,女性为中腿型。与其他族群对比发现,夏尔巴人体质特征与门巴族最接近,其次是珞巴族,属于藏彝走廊类型。国内目前尚无夏尔巴人的体质特征报道,本研究丰富了民族体质数据资料库,为研究夏尔巴人的族源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

    孟高棉语族未识别民族的体质特征
    孙泽阳, 郑连斌, 宇克莉, 张兴华
    2021, 40(05):  811-823.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20.0022
    doi:32091.14.j.cnki.cn11-1963/q.2020.0022
    摘要 ( 813 )   在线阅读 ( 28 )   PDF (19831KB) ( 24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探究孟高棉语族未识别民族族群特征,研究组以412名(男性220人,女性192人)云南孟高棉语族未识别民族成人为例,运用人体测量学方法对该族群男女头面部与体部58项指标及20个指数进行测量和分析,并选取头长、头宽、面宽、形态面高、身高、坐高、肩宽、骨盆宽8项指标与30个已研究族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男性各项体质指标除大腿围和6项皮褶厚度指标外,都大于女性各项指标,男女身高均以矮型为主;2)孟高棉语族未识别民族男性上眼睑皱褶率为88.2%,女性上眼睑皱褶率为94.3%。男性蒙古褶率为41.8%,女性蒙古褶率为36.5%。鼻根高度男性以中等型为主,女性以低平为主。耳垂类型男性以圆形率为主,女性以三角形率为主;3)依据指数分型出现率得出:孟高棉语族未识别民族男女均以圆头型、高头型、阔头型、狭鼻型、中腿型、中胸型、宽肩型率最高;4)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显示孟高棉语族未识别民族与布朗族、基诺族、布依族、侗族比较接近。遗传因素、环境条件与饮食习惯是这些民族体质特征接近的原因。

    福建畲族人群体型特征
    胡荣
    2021, 40(05):  824-833.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20.0027
    doi:32091.14.j.cnki.cn11-1963/q.2020.0027
    摘要 ( 2643 )   在线阅读 ( 3203 )   PDF (10839KB) ( 165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史料记载早在唐代以前畲族就居住在粤、闽、赣三省的交界处,现今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湖南、贵州等7个省份,但关于畲族的起源与迁移在学界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在福建省福安市和福鼎市随机选取畲族年满18周岁的成人504人(其中男289人,女215人) 测量身高、体质量、肱骨内外上髁间径、股骨内外上髁间径、上臂紧张围、小腿围、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前上棘皮褶及小腿内侧皮褶等10 项体质指标,利用Heath-Carter 体型法分析福建东部畲族人群的体型,畲族男性平均体型(5.02-3.76-1.76)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型,女性平均体型(6.91-3.50-1.23)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型。将福建畲族三个因子值与其他少数民族及汉族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畲族体型与汉族群体更为接近,其中与闽南语族群汉族、闽东语族群汉族和广西汉族最为相近,与南方少数民族族群反而差异更大,提示在畲族的形成过程与汉族有着很大联系。本研究为畲族族源研究提供生物学方面的参考依据,也为我国人类学研究补充必要的数据和资料。

    卫藏藏族与康巴藏族的Heath-Carter法体型
    包金萍, 宇克莉, 李咏兰, 李翀, 张兴华, 郑连斌
    2021, 40(05):  834-846.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20.0038
    doi:32091.14.j.cnki.cn11-1963/q.2020.0038
    摘要 ( 972 )   在线阅读 ( 34 )   PDF (23491KB) ( 27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Heath-Carter人体测量法,对云南省迪庆400例康巴藏族成人和西藏林芝507例卫藏藏族成人进行了体型研究。卫藏藏族男性(5.0-6.2-1.1)和康巴藏族男性(4.4-5.1-1.6)均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卫藏藏族女性(5.7-6.1-0.8)和康巴藏族女性(5.6-5.7-1.1)均为内胚层-中胚层均衡型体型。总体上看,卫藏藏族和康巴藏族体型具有一致性,也存在差异。卫藏藏族男、女性和康巴藏族男、女性都属于身体线性度低,骨骼、肌肉发达,体脂丰满的体型。卫藏藏族男性、女性比康巴藏族男性、女性的脂肪更多一些,肌肉、骨骼更发达一些,体态更丰满一些。本文从藏族族源的形成以及生活环境的视角,探讨了同为藏族的卫藏与康巴藏族之间体型的异同,和同为生活在高海拔族群间体型差异产生的原因。研究结果提示藏族具有中国北方民族的体型特征。藏族的多脂肪,骨骼肌肉发达,身体粗壮的体型特征也是对高原环境的适应。

    内蒙古汉族、蒙古族与日本学生身高和体质量的最大发育年龄段差异
    德力格尔, 乌云格日勒
    2021, 40(05):  847-856.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20.0033
    doi:32091.14.j.cnki.cn11-1963/q.2020.0033
    摘要 ( 2380 )   在线阅读 ( 38 )   PDF (18182KB) ( 17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析2014年7-18岁内蒙古汉族、蒙古族和日本学生身高及体质量最大发育年龄差异。汉族和蒙古族数据来自《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研究》;日本数据来源于“平成26年(2014年)度体育与运动调查统计情报”。结果显示:7-18岁各年龄段汉族男女生身高分别比蒙古族高出1.98 cm和1.54 cm;高出日本2.59 cm和2.91 cm(P<0.05)。汉族男生体质量平均高出蒙古族1.97 kg、高出日本4.01 kg;汉族和蒙古族女生体质量分别比日本高出2.59 kg(P<0.05)和2.67 kg(P<0.05)。2014年内蒙古汉族和蒙古族学生身高和体质量发育水平优于日本学生。汉族男生身高最大发育年龄分别提前蒙古族和日本1.73岁和0.9岁;汉族和蒙古族男生体质量最大发育年龄分别比日本滞后1.17和1.07岁;日本女生身高最大发育年龄比汉族和蒙古族提前0.68岁和0.37岁。

    湖南土家族成人的皮褶厚度和体成分分析
    黄大元, 张惠娟, 田淼, 覃大保, 梁成青
    2021, 40(05):  857-866.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20.0040
    doi:32091.14.j.cnki.cn11-1963/q.2020.0040
    摘要 ( 494 )   在线阅读 ( 10 )   PDF (5134KB) ( 19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项目采用人体测量法,测量了976名(男性528人,女性448人)湖南土家族成人的身高、体质量以及肱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和小腿内侧皮褶的厚度,并根据公式计算体密度、体脂率、脂肪质量、脂肪质量指数、瘦体质量和瘦体质量指数。结果显示随年龄增长,小腿内侧皮褶厚度值逐渐减小,肱三头肌、肩胛下和髂前上棘皮褶以及体脂率、脂肪质量、瘦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脂肪质量指数和瘦体质量指数值先增大后减小,体密度值先减小后增大;各年龄组中体密度、瘦体质量及其指数值女性明显低于男性,4项皮褶厚度值以及体脂率、脂肪质量及其指数值女性高于男性;与布朗族等24个族群比较,湖南土家族成人皮褶厚度处于中等水平,与门巴族、珞巴族、僜人、彝族等族群的亲缘关系较近。

    河南舞阳张王庄遗址仰韶早期先民食物的淀粉粒分析
    易文文, 魏兴涛, 杨玉璋, 姚凌, 蓝万里, 张小虎, 张居中
    2021, 40(05):  867-878.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20.0032
    doi:32091.14.j.cnki.cn11-1963/q.2020.0032
    摘要 ( 583 )   在线阅读 ( 25 )   PDF (19313KB) ( 23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淮西部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南、北不同考古学文化与农业模式的过渡地带,近年来该地区植物考古研究成果显著,但目前学术界对该区域仰韶早期人类植食资源利用与农业发展状况仍不甚了解。本文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对张王庄遗址出土仰韶文化早期54件陶器和13件石器进行了表面残留物提取与分析。结果显示,该遗址仰韶早期先民的植食资源利用具有显著的多样性特征,旱地农作物粟、黍虽然已在人类生业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采集获取的各类野生植物资源包括薏苡属、小麦族、莲藕等仍是人类食物主要组成,其重要性甚至高于农业种植。与此同时,研究结果也表明,在至迟不晚于距今6000年的仰韶早期阶段,粟、黍两类旱地作物已传播至黄淮西部的低纬度地区并成为先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从而在整个黄淮西部形成以粟、黍为主,水稻为辅的稻-粟兼作农业。研究结果首次提供了黄淮西部仰韶早期人类植食资源利用与农业发展状况的科学证据,对认识黄淮西部史前农作物传播与农业结构演化的具体时空过程等具有重要价值。

    家养食草动物粪便中的花粉及菌孢子类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指示意义
    张雅平, 赵克良, 周新郢, 杨庆江, 贾伟明, 李小强
    2021, 40(05):  879-887.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20.0026
    doi:32091.14.j.cnki.cn11-1963/q.2020.0026
    摘要 ( 1197 )   在线阅读 ( 43 )   PDF (1925KB) ( 50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古遗址中动物粪化石中的微体植物遗存是重建过去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的重要材料,然而对于能够指示人类活动的粪化石孢粉组合类型及其特征仍然缺乏清楚的认识。本文研究了山羊(Capra aegagrus)、绵羊(Ovis aries)、牛(Bos taurus)、骆驼(Camelus)、牦牛(Bos grunniens)和马(Equus caballus)等几种中国常见的家养食草类动物粪便中的主要孢粉和真菌孢子类型。通过分析这些动物粪便的花粉组合特征,探讨了花粉和菌孢子等微体植物遗存对生态环境及人类活动的指示意义。花粉种类丰度低、一些特征种属花粉(如禾本科、藜科)含量高是家养食草类动物粪便花粉组合的主要特征,可以用于指示人类的饲养行为。家养食草动物粪便中的粪生真菌孢子类型主要有Sporormiella, Sodaria, Pleospora, Coniochaeta, Thecaphora and Dictyosporium。研究表明真菌孢子的分布主要受到动物活动范围的影响,这使得利用粪生菌孢子(如Sporormiella)并结合其他记录来反映人类的饲养或游牧活动成为可能。

    新疆和田、哈密和阿勒泰市居民指甲中氢、氧稳定同位素的比较
    何欣龙, 梅宏成, 王继芬, 朱军, 郭鹏然, 胡灿, 何亚, 龚晓晓, 胡展纶
    2021, 40(05):  888-894.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20.0079
    doi:32091.14.j.cnki.cn11-1963/q.2020.0079
    摘要 ( 360 )   在线阅读 ( 16 )   PDF (6068KB) ( 14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法庭科学研究领域,指甲作为一种新型生物信息载体,在物证信息挖掘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人生命活动中摄入的氢、氧主要来源于饮用水、摄入的食物和空气等,其中的氢、氧稳定同位素比值信息会被指甲角蛋白记录并保存下来,这些信息可以用于推断人的生活地域变化情况,在个体身份的排查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借助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比质谱技术(EA-IRMS)对新疆和田、哈密和阿勒泰3个城市常住居民指甲中氢、氧稳定同位素比值进行了分析,并借助判别分析模型对指甲样本的氢、氧稳定同位素比值进行了模式识别。结果表明,3个不同城市常住居民指甲氢、氧稳定同位素比值存在一定的差异;和田指甲样本δ2H值与哈密、阿勒泰有明显差异;哈密指甲样本δ2H值与阿勒泰重叠范围宽,差异较小;3个城市δ18O值分布均有重叠,无明显的差异。在判别模型中,通过判别函数f(x,y)=0.992x+0.046y和判别函数f(x,y)=-0.198x+1.009y对3个市共计85份样本进行判别分析,总体分类准确率为95.29 %,9个验证样本均实现了准确的归类和判定。本文研究表明,不同城市居民指甲中的氢、氧稳定同位素比值是存在一定差异的,采用EA-IRMS结合判别分析能初步实现不同城市居民的区分。

    发掘/调查报告
    西藏阿里若热沟与麦多得布地点的石制品
    王潇玉, 张建林, 席琳, 朱之勇
    2021, 40(05):  895-903.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20.0018
    doi:32091.14.j.cnki.cn11-1963/q.2020.0018
    摘要 ( 521 )   在线阅读 ( 62 )   PDF (28889KB) ( 41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4年,考古工作者在西藏西部阿里地区发现了一批石器地点,本文是对其中若热沟与麦多得布两处地点石制品的分类、描述与简要研究。这批材料包括了细石核、细石叶及加工精致的刮削器、尖状器等器型,属于细石器工业遗存。这些材料对于深入认识与研究西藏地区的细石器工业具有重要意义。

    吉林汪清新兴遗址第1地点调查与试掘简报
    徐廷, 方启, 赵莹, 石玉鑫, 杨国荣, 闫家海
    2021, 40(05):  904-916.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20.0020
    doi:32091.14.j.cnki.cn11-1963/q.2020.0020
    摘要 ( 616 )   在线阅读 ( 50 )   PDF (7436KB) ( 22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兴遗址第1地点位于吉林省汪清县嘎呀河支流前河北岸的二级阶地,2018年调查发现,2019年对该地点进行了复查和试掘,试掘面积14 m2。采集和试掘发现标本131件,以石制品为主,包括石核、石片、石叶、细石叶、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手斧和磨制石器,此外还发现有少量夹砂陶片。总体来看该遗址包含旧石器和新石器两期文化遗存,其中旧石器时代遗存以石叶和细石叶为主要技术特征,石制品原料以硅质页岩和黑曜岩为主,根据石制品技术特征和地层堆积情况判断,年代与临近的黑龙江穆棱市康乐遗址年代相近,为距今10000年前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属图们江流域金谷文化范畴。

    综述
    河南南水北调水源地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与研究
    任文勋, 李京亚, 宋国定
    2021, 40(05):  917-928.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20.0039
    doi:32091.14.j.cnki.cn11-1963/q.2020.0039
    摘要 ( 660 )   在线阅读 ( 44 )   PDF (3548KB) ( 29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是位于河南、湖北交界处的丹江口水库,这一区域是南北方人类迁徙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生态廊道。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文物部门组织对丹江口水库淹没区进行了系统考古调查,仅在河南淅川境内就发现了30多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和化石地点。2009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单位对其中20余处遗址和地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超1万平方米,发现石制品2万多件。本文重点介绍了丹江口水库(河南)淹没区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和主要研究成果:1)该区域广域的、持续性的人类活动表明本地区是早期人类活动的密集区;2)出土石器特征同时具备南方砾石石器工业和北方石片石器工业的特点,有明显的南北方石器加工技术相互融合的现象;3)石器残留物分析,为了解遗址附近环境和先民植物利用提供了线索;4)遗址年代从距今约50万年到1万年左右,大致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早期晚段至旧石器时代晚期,是旧石器考古的关键时期;5)个别遗址发现的陶器残片、烧土类遗存以及燧石石叶等文化因素,为解决中国石叶技术源流和新、旧石器过渡提供了重要资料。

    书刊评介
    The Bioarchaeology of Mummies评介
    孙晓璠, 张全超
    2021, 40(05):  929-930. 
    摘要 ( 204 )   在线阅读 ( 19 )   PDF (315KB) ( 2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