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国维. 观堂集林[M]. 北京:中华书局, 1959: 694-723
|
[2] |
徐中舒. 殷商史中的几个问题[J]. 四川大学学报, 1979(2): 109-113
|
[3] |
李景聃. 豫东商丘永城调查及造律台黑孤堆曹桥三处小发掘[J]. 中国考古学报, 1947(2): 91-128
|
[4] |
张国硕, 赵俊杰. 民权牛牧岗与豫东考古[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3: 1-285
|
[5] |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河南鹿邑县武庄遗址的发掘[J]. 考古, 2002(3): 5-17
|
[6] |
孙广清. 河南境内的大汶口文化和屈家岭文化[J]. 中原文物, 2000(2): 22-28
|
[7] |
赵志军. 植物考古学的田野工作方法——浮选法[J]. 考古, 2004(3): 80-87
|
[8] |
吕厚远. 中国史前农业起源演化研究新方法与新进展[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8(2): 1-19
|
[9] |
杨晓燕. 中国古代淀粉研究:进展与问题[J]. 第四纪研究, 2017, 37(1): 196-210
|
[10] |
赵志军. 中国古代农业的形成过程——浮选出土植物遗存证据[J]. 第四纪研究, 2014, 34(1): 73-84
|
[11] |
赵志军. 关于夏商周文明形成时期农业经济特点的一些思考[J]. 华夏考古, 2005(1): 75-101
|
[12] |
赵志军. 公元前2500~公元前1500 年中原地区农业经济研究[C].科技考古(第二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1-11
|
[13] |
靳桂云. 龙山文化居民食物结构研究[J]. 文史哲, 2013(2): 99-111
|
[14] |
邓振华, 秦岭. 中原龙山时代农业结构的比较研究[J]. 华夏考古, 2017(3): 100-110
|
[15] |
赵珍珍, 曹艳朋, 靳桂云. 河南淮阳平粮台遗址(2014-2015)龙山时期炭化植物遗存研究[J]. 中国农史, 2019(4): 19-32
|
[16]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美国哈佛大学皮保德博物馆. 豫东考古报告·“中国商丘地区早商文明探索”野外勘察与发掘[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7: 394-396
|
[17] |
荆志淳, 高天麟. 河南商丘全新世地貌演变极其对史前和早期历史考古遗址的影响[J]. 考古, 1997(5): 68-84
|
[18]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 河南永城王油坊遗址发掘报告[A].考古学集刊第5集[C].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79-119
|
[19] |
关广清. 杂草种子图鉴[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1-358
|
[20] |
印丽萍. 杂草种子图鉴[M].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7: 1-355
|
[21] |
郭琼霞. 杂草种子彩色鉴定图鉴[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1-276
|
[22] |
Reimer PJ, Baillie MGL, Bard E, et al. IntCal04 terrestrial radiocarbon age calibration, 0-26 cal kyr BP[J]. Radiocarbon, 2004, 46(3): 1029-1058
doi: 10.1017/S0033822200032999
URL
|
[23] |
赵志军. 植物考古学·理论、方法和实践[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52-59
|
[24] |
程至杰, 杨玉璋, 张东, 等. 安徽临泉宫庄遗址炭化植物遗存分析[J]. 农业考古, 2019(3): 13-19
|
[25] |
罗武宏, 顾纯光, 杨玉璋, 等. 安徽临泉宫庄遗址大汶口文化早期与龙山文化时期稻作农业发展的植硅体证据[J].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18, 35(4): 370-380
|
[26] |
张居中, 尹若春, 杨玉璋, 等. 淮河中游地区稻作农业考古调查报告[J]. 农业考古, 2004(3): 84-91
|
[27] |
罗武宏, 禤华丽, 姚凌, 等. 安徽定远侯家寨遗址二期植物性食物资源利用的淀粉粒证据[J]. 人类学学报, 2019: 1-13
|
[28] |
杨玉璋, 程至杰, 李为亚, 等. 淮河上、中游地区史前稻-旱混作农业模式的形成、发展与区域差异[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6(8): 1037-1050
|
[29] |
李蟠. 大河村遗址出土粮食标本的鉴定[A]. 见: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大河村[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 671
|
[30] |
安志敏. 大河村炭化粮食的鉴定和问题—兼论高粱的起源及其在我国的栽培[J]. 文物, 1981 (11): 66-71
|
[31] |
黄其煦.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中的作物—关于农业起源问题的探索[J]. 农业考古, 1982 (2): 55-61
|
[32] |
刘莉, 盖瑞·克劳福德, 李炅娥, 等. 郑州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高粱”遗存的再研究[J]. 考古, 2012(1): 91-96
|
[33] |
葛威, 李建和, 王会波. 大河村遗址炭化种子的碳、氮元素分析[J]. 第四纪研究, 2012, 32(2): 241-246
|
[34] |
秦岭, 傅稻镰, 张海. 早期农业聚落的野生食物资源域研究—以长江下游和中原地区为例[J]. 第四纪研究, 2010, 30(2): 245-261
|
[35] |
李洪甫. 连云港地区农业考古概述[J]. 农业考古, 1985(2): 96-107
|
[36] |
南京博物院. 江苏省文物工作三十年[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79: 198-216
|
[37] |
吴诗池. 山东新石器时代农业考古概述[J]. 农业考古, 1983 (2): 165-171
|
[38]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山东省滕县博物馆. 山东滕县北辛遗址发掘报告[J]. 考古学报, 1984(2): 159-191
|
[39] |
王海玉, 刘延常, 靳桂云. 山东省临沭县东盘遗址2009年度炭化植物遗存分析[J]. 东方考古, 2011, 9: 357-372
|
[40] |
Jin GY, Mayke W, Pavel ET, et al. Archaeobotanical records of Middle and Late Neolithic agriculture from Shandong Province, East China, and a major change in regional subsistence during the Dawenkou Culture[J]. Holocene, 2016: 1-11
|
[41] |
栾丰实, 宫本一夫. 海岱地区早期农业和人类学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20-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