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严文明. 仰韶文化研究(第二版)[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9, 393
|
[2] |
李友谋. 裴李岗文化[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3, 5
|
[3] |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舞阳贾湖(一)[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386+490
|
[4] |
李强, 李斌, 李建强. 中国古代纺专研究考辨[J]. 丝绸, 2012, 49(8): 57-64
|
[5] |
于洋春子. 汶泗沂沭流域大汶口文化随葬工具初步研究[D]. 太原: 山西大学, 2019, 18
|
[6] |
饶崛. 纺轮的诞生、演进及其与纺纱技术发展的关系研究[D]. 上海: 东华大学, 2019
|
[7] |
王迪. 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山东地区纺轮浅析[D]. 济南: 山东大学, 2009, 19-42
|
[8] |
李天元, 祝恒富. 湖北宜昌杨家嘴遗址发掘简报[J]. 江汉考古, 1994(1): 39-55
|
[9] |
陈建立, 陈铁梅, 贾昌明. 从随葬工具的性别关联探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性别分工[J]. 南方文物, 2013(2): 39-48
|
[10] |
项春松. 内蒙古赤峰大南沟新石器时代墓地的发掘[J]. 文物, 1997(4): 18-33+2
|
[11] |
仪明洁, 樊鑫. 甘青地区史前遗存的性别考古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8, 66-91
|
[12] |
饶崛, 程隆棣, 刘蕴莹. 不同材质和形制出土纺轮的纺纱平稳性探讨[J]. 丝绸, 2019, 5(5): 51-59
|
[13] |
中美联合考古队, 栾丰实, 文德安, 等. 两城镇——1998-2001年发掘报告[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6, 1413
|
[14] |
汪英华, 吴春雨. 内蒙古庙子沟、大坝沟遗址出土纺轮的分析与探讨[J]. 草原文物, 2013(1): 91-95
|
[15] |
宋兆麟. 从民族学资料看远古纺轮的形制[J].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1986, 3-9
|
[16] |
王强. 史前穿孔技术初论[J]. 四川文物, 2009(6): 46-53
|
[17] |
沈辰. 山东旧石器晚期石器工业传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类型学分析[A].见: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东方考古(第1集)[C].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1-22
|
[18] |
陈虹, 孙明利, 唐锦琼. 苏州五峰北遗址磨制石器的“操作链”及“生命史”研究[J]. 考古, 2020(11): 72-82, 2
|
[19] |
沈辰, 陈淳. 微痕研究(低倍法)的探索与实践——兼谈小长梁遗址石制品的微痕观察[J]. 考古, 2001(7): 62- 73, 103-104
|
[20] |
崔天兴, 张建. 磨制(玉)石器定孔工艺的实验考古研究[J]. 华夏考古, 2017(4): 127-130
|
[21] |
张玉石, 赵新平, 乔梁. 郑州西山仰韶时代城址的发掘[J]. 文物, 1999(7): 4-15
|
[22] |
韩建业. 西山古城兴废缘由试探[J]. 中原文物, 1996(3): 60-63
|
[23] |
盛文嘉. 关于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管钻技术的若干认识[J]. 南方文物, 2013(4): 66-70
|
[24] |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凌家滩——田野考古发掘报告之一(彩版)[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6, 141-3
|
[25] |
王荣, 朔知, 王昌燧. 薛家岗玉器加工工艺的微痕迹初探[J].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9, 21(4): 48-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