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25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06-12-15
    人类学学报
    深切悼念吴汝康院士
    2006, 25(04):  263-266. 
    摘要 ( 14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京2号人类头骨化石的复位和形态
    张银运;刘武
    2006, 25(04):  267-275. 
    摘要 ( 195 )   PDF (223KB) ( 8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京2号人类头骨化石仅保留部分的额骨、顶骨、枕骨和颞骨,为一不完整的颅盖骨。其顶骨和枕骨有数条断裂缝,各断块之间有程度不一的错动,致使该颅盖骨显得外形异常。本项研究是对该颅盖骨的错动部分进行复位,结果表明,南京2号头骨有较大的顶骨、较小的上枕鳞相对宽度、可能较大的颅容量。这些形态提示该头骨与直立人有所不同而与早期智人相近。该头骨所具有的角圆枕、颞鳞顶缘形状、枕骨圆枕发育程度、枕骨的枕平面与项平面过渡情况、枕内隆突点与枕外隆突点的距离、头骨骨壁厚度、脑膜中动脉分支情况、头骨枕面观之轮廓线样式等形态细节,还很难作为可靠的依据把南京2号头骨鉴定为直立人。南京2号头骨很大可能是属于智人亚种(Homo sapiens sapiens)中的一员。
    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将军沟墓地人骨研究
    张全超;曹建恩;朱泓
    2006, 25(04):  276-284. 
    摘要 ( 263 )   PDF (2307KB) ( 7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将军沟墓地出土的14例战国中晚期的颅骨(男性11例,女性3例)进行了人类学的观察和测量,认为该组颅骨在种族特征上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东亚人种范围。在若干古代和现代对比组中,将军沟组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与毛饮合并A组、近代华北组最为接近。
    王府井东方广场遗址石制品研究
    冯兴无;李超荣;郁金城
    2006, 25(04):  285-298. 
    摘要 ( 171 )   PDF (429KB) ( 8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王府井东方广场遗址出土石制品共计1098件,主要来自下文化层。除石锤、石砧和人工石块外,其他石制品的原料几乎全部为黑色燧石。石制品普遍较小,主要为小型和微型。石核数量很少,但石片占石制品总数的一半还多。碎屑在探方中的几个区域密集分布。石器加工精致,刃缘大部分都比较平齐且其上的修疤排列均匀、整齐,尤其表现在端刮器上。原料、类型与技术特点表明,东方广场遗址石制品组合属于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石片为主要特征的文化系列。这一文化系列与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周口店第15地点、许家窑遗址等有较多的相似性,推测东方广场石制品组合是由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石器工业演变而来。
    泥河湾盆地梅沟和苇地坡旧石器时代晚期地点
    梅惠杰
    2006, 25(04):  299-307. 
    摘要 ( 191 )   PDF (355KB) ( 7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盆地梅沟和苇地坡两个旧石器时代晚期地点的试掘,发现细石器和小石器文化层共存于同一剖面,从而为研究该盆地和华北地区细石器传统与小石器传统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线索。文化遗存埋藏于桑干河二级阶地中下部、底砾层之上,出土的石制品工艺和时代特征鲜明,与西白马营地点风格一致,属于小石器文化传统,时代处于晚更新世末期。
    东亚旧石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长春召开
    张晓凌
    2006, 25(04):  308-308. 
    摘要 ( 10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峡洋安渡遗址石制品研究
    陈福友;冯兴无;高星;姚炯;吴永健
    2006, 25(04):  309-322. 
    摘要 ( 155 )   PDF (1084KB) ( 7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洋安渡遗址位于重庆市奉节县,埋藏于长江右岸第2级阶地的上部,时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该遗址出土了丰富的石制品,包括石锤、石核、石片、碎屑和石器;其它遗物包括以大溪文化类型为主的陶片和大量动物残骸。石制品的原料来源为遗址附近长江河漫滩的砾石,岩性以石英砂岩为主。石片生产技术主要为以生产零台面石片为目标的摔碰法。石器类型包括砍砸器、刮削器、石斧毛坯、磨石和磨光石斧等;砍砸器和刮削器全部单面加工,技术熟练,加工简单,刃缘较长;石斧毛坯虽为打制,但形状规整,加工精致,是石器加工的重点;磨制石器数量少且残断。洋安渡遗址的石器兼有打制和磨制两大类,虽然石器加工的重点为磨制石斧,但打制技术依然重要,其一方面为磨制石斧打制合适的毛坯雏形,另一方面加工砍砸器、刮削器等打制石器满足临时和补充的使用。洋安渡遗址出土的石制品为了解长江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的石器技术提供了直接的材料。
    西峡旧石器考古调查简报
    裴树文;宋国定
    2006, 25(04):  323-331. 
    摘要 ( 180 )   PDF (424KB) ( 6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5年6月中下旬在河南西峡县县城跑马岭一带以及丁河镇凤山和五里桥乡杨岗等地发现并确认8处旧石器地点,获得40余件石制品和少量动物碎骨。老鹳河在西峡县城一带发育四级阶地,石制品分布于老鹳河沿岸的第三级基座阶地内。石制品类型有石核、石片、断块和石器等,石器原料主要取自阶地下部的砂砾石层,锤击法剥片;石器由锤击法简单加工而成,类型以刮削器为主,此外还有球状器和薄刃斧等。石器面貌具有南北方过渡区的特点。依地貌和地层对比,初步判断其时代应为中更新世。
    洛南盆地的薄刃斧
    王社江
    2006, 25(04):  332-342. 
    摘要 ( 301 )   PDF (448KB) ( 9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薄刃斧是旧石器时代早期阿舍利(Acheulian)石器工业的代表性器物之一,以前的研究结论认为在东亚地区的旧石器早期遗址中缺乏薄刃斧,有的学者经过细致的甄别后从华北一些旧石器遗址中发现了它的踪迹。近年来在中国南方的旧石器遗址中也不乏薄刃斧发现的报道。尽管如此,如同对手斧的认识一样,在实际的研究工作中仍然存在对该类器物认识模糊的问题,另外,国内报道的薄刃斧的数量偏少、含薄刃斧的遗址分布范围有限、制作方面也不如西方典型。本文简单梳理了西方学者对薄刃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1995─2004年期间在陕西省秦岭山地东部洛南盆地南洛河及其支流两侧阶地63处旷野类型旧石器地点发现的119件薄刃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中国的石叶技术
    加藤真二
    2006, 25(04):  343-351. 
    摘要 ( 234 )   PDF (685KB) ( 1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北方的地域性石器工业之中也有石叶技术。最典型的实例是山西峙峪的,其特征是:1)制作技术简单;2)生产小型—中型石叶;3)石料的材料较好;4)在技术体系当中的作用较低。根据这些特征的有无,可以将中国北部的石叶技术划分为许家窑以前的阶段、许家窑阶段(10—3.5万年前)、峙峪—小南海阶段(3.5—1.7万年前)这样3个阶段。本文主张这3个阶段分别相当于欧亚大陆西部的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
    2006萨拉乌苏遗址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高星;张晓凌
    2006, 25(04):  352-353. 
    摘要 ( 98 )   PDF (149KB) ( 4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