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27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08-09-15
    人类学学报
    再论南京直立人高鼻梁的成因
    吴新智
    2008, 27(03):  191-199. 
    摘要 ( 878 )   PDF (1026KB) ( 8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以周口店、南京、Atapuerca SH5、Petralona、Arago、Bodo、Kabwe的中更新世人类化石举例显示,在类似的环境中鼻梁高耸的程度可以不同,不同凉热可以有相似高耸的鼻梁,从而对南京直立人的高鼻梁不是由于对寒冷气候的适应的论点提出补充论证。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应该考虑南京直立人鼻梁高耸的原因在于遗传的因素。本文试图探讨南京高耸鼻梁可能的基因来源,首先论证在中国化石人类中罕见高耸的鼻梁,更没有比南京更早的高耸鼻梁,而非洲和欧洲中更新世多见高耸鼻梁,这种状态在欧洲延续至今,而且非洲已经发现60万年前的比南京早的高耸鼻梁。最后讨论南京直立人的时代和与非洲、欧洲相距遥远的地理位置都不能否定本文的推论。
    尉家小堡遗址石制品的初步研究
    宋艳花;石金鸣
    2008, 27(03):  200-209. 
    摘要 ( 209 )   PDF (684KB) ( 11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山西北部桑干河中游的尉家小堡遗址,是华北地区以细石器加工技术为特征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石制品岩性以硅质岩和火山角砾岩为主。细石核全部为楔形石核,显示出一套较为成熟而稳定的制坯及剥片工艺,包括软锤修整楔状缘、压制产生细石叶等。石器类型全部为刮削器。5.6%的拼合率说明此处为原地埋藏遗址。通过与同时代桑干河流域的其他遗址石制品的比较和遗址出土较精致的穿孔骨制品的现象判断,此遗址的年代应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
    细石叶工艺产品废弃的文化过程研究
    陈胜前
    2008, 27(03):  210-222. 
    摘要 ( 192 )   PDF (545KB) ( 14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细石叶工艺产品是如何废弃的、受哪些因素影响、又如何在考古遗存中得到表现,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课题。本文从考古遗存废弃一般过程的理论研究着手,确定影响细石叶工艺产品的因素包括史前狩猎采集者的生计策略、废弃过程中人们的行为选择两个方面;与此同时结合细石叶工艺性质预测细石叶工艺产品可能的废弃方式;然后回到对经验材料点(籍箕滩遗址)与面(华北地区主要细石叶工艺遗址)相结合的分析。整体而言,华北含细石叶工艺产品诸遗址的废弃呈现出多样的形态,有迅速而预期返回的废弃方式(籍箕滩遗址),有计划且不准备返回的废弃方式(如泗涧遗址),有人类经常光顾但不留宿的遗址(如孟家泉遗址),还有废弃迅速的临时营地(如柿子滩遗址)和狩猎动物的望点(如大岗遗址)。
    中国102个人群的身高与地理环境相关性研究
    马立广;曹彦荣;徐玖瑾;何建邦
    2008, 27(03):  223-231. 
    摘要 ( 347 )   PDF (467KB) ( 14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分布在中国16个不同行政区域的102个人群(汉族23个,少数民族79个)的人体发育指标—身高,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和制图表达方法,对身高受地理环境因素影响的程度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地理纬度的升高,身高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随着地区太阳总辐射量的增大,该地区的群体身高水平呈现增高的趋势;随着降雨量和湿度的增大,群体的身高水平呈现降低的趋势;随着地区平均风速指数的增加,身高亦呈现增高趋势。此外,研究还表明区域海拔和气压等因素对身高无明显影响。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与方法为分析人体身高发育受地理环境因素的差异性影响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解决方案。
    榆林火石梁遗址动物遗存研究
    胡松梅;张鹏程;袁明
    2008, 27(03):  232-248. 
    摘要 ( 250 )   PDF (763KB) ( 13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榆林新机场火石梁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研究。动物骨骼属哺乳动物18种,鸟类1种;其中以羊骨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60%,不同于任何一个关中新石器遗址。根据对出土的动物骨骼和文化层堆积分析结果表明:遗址周围的自然景观以草原为主,草原上有各种羊、牛、马、兔等食草动物,不远处有一定面积的森林、疏林、灌丛及沙漠,其间有虎、猫等食肉动物和各种鹿类动物及羚羊的出没。动物中虎、梅花鹿、马鹿、狍、羚羊、岩羊现已在此绝迹,其余为现仍生活在该地区的种类。
    东胡林四号人墓葬中的果核
    郝守刚;薛进庄;崔海亭
    2008, 27(03):  249-255. 
    摘要 ( 235 )   PDF (365KB) ( 1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京门头沟区斋堂镇东胡林四号人14C年龄约为8540 BP(树轮校正年龄约为7500 BC),伴随其出土的果核经鉴定为小叶朴(Celtis bungeanaBl.)和大叶朴相似种(C.cf.koraiensisNakai)。依据现有的资料,朴树的果核含有丰富的营养和矿物质。华北地区的先民们,从北京人遗址、东胡林人遗址到渑池县班村遗址的裴李岗文化,以朴树的果实为食已有了漫长的历史。推测研磨朴树的果核是东胡林发现的石磨的功能之一。通过比较现生的朴树内果皮的发育和化石内果皮厚度,显示化石朴树的果实属成熟期(晚秋,可能为10月)。由此表明东胡林四号人葬于晚秋。
    非人灵长类个体的迁移与扩散
    王程亮;齐晓光;郗文忠;朱紫瑞;邢连喜;李保国
    2008, 27(03):  256-263. 
    摘要 ( 203 )   PDF (851KB) ( 8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迁移现象在群居动物中普遍存在、在非人灵长类中尤为突出。在非人灵长类中,大多数的迁移表现出强烈的雄性偏向性和雌性不进行迁移的形式。在一些少数的物种中,也存在雌雄双方都进行迁移以及雌性偏向性迁移而雄性不迁移的形式。群居种类、一夫一妻制种类、独居种类的迁移模式上各有特色且不尽相同,这是动物社群结构多样性的体现。驱赶和异性的吸引是推动个体迁移的两大动力,驱赶多发生在一雄多雌的社群中,异性吸引多发生在无亲缘关系的个体之间。个体迁移过程,是个体付出与收益的平衡。迁移不仅是非人灵长类动物生活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在不同种群间个体基因交流上也有明显的作用。
    灵长类动作理解的镜像神经机制研究进展
    陈巍;汪寅;丁峻;张均华
    2008, 27(03):  264-273. 
    摘要 ( 175 )   PDF (404KB) ( 15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灵长类动作理解(understanding of actions)的神经机制是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的阐明对于揭示灵长类特有的一些高级认知行为的本质和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就灵长类动物而言,个体对其同类做出动作的识别以及理解是其一切社会行为的基础,但是迄今为止我们对其动作理解的神经机制还知之甚少。随着镜像神经元成为近年来国外认知神经科学与认知人类学研究的热点,人们通过神经生理学和脑成像等技术,陆续发现和证明了其在灵长类动作理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灵长类动作理解的镜像神经机制的研究成果,介绍了镜像神经元在灵长类动作理解过程中的一些新认识及其在该能力进化和发育等方面的作用,并对当前一些实验中遗留的问题与灵长类动作理解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作了反思与展望。
    人工投食行为对非人灵长类社会生态的影响
    张鹏
    2008, 27(03):  274-283. 
    摘要 ( 180 )   PDF (408KB) ( 13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国内开展了对几种非人灵长类投食群的研究。借鉴日本猴(Macaca fuscata)、恒河猴(M.mulatta)和黑猩猩(Pan troglodytes)长期积累的研究经验,有利于我们减少人工投食对非人灵长类带来的不利影响,也有利于推动国内非人灵长类社会生态学的深入研究。本文通过比较这三种灵长类野生群和投食群之间的差异,量化地分析了人工投食对灵长类动物社会生态学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社会行为方面,人工投食会导致灵长类动物的聚集、增加争斗频率、改变个体间等级关系、延缓分群现象、影响活动域和增加新兴行为。在种群数量方面,人工投食会缩短雌性性成熟时间、增加出生率和婴猴存活率、减少成年猴死亡率。而人工投食对雄性性成熟、出生间隔等方面的影响仍需要进一步考证。最后我们讨论了人工投食行为的利弊,并建议应谨慎和妥善地实施人工投食,和对非人灵长类投食群进行合理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