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28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09-03-15
    人类学学报
    湖北郧西白龙洞古人类遗址初步研究
    武仙竹; 裴树文; 吴秀杰; 屈胜明; 陈明惠; 胡勤; 刘武
    2009, 28(01):  1-15. 
    摘要 ( 358 )   PDF (786KB) ( 1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湖北省郧西县白龙洞遗址经过两次正式发掘, 出土了古人类牙齿化石、石制品、骨制品等文化遗物和大量动物化石,是一处重要的古人类遗址。2007年4—5月,作者在该遗址周围进行了地质、地貌调查,并对以往发掘出土的部分动物化石和文化遗物进行了整理。同年9月, 作者在白龙洞进行探察和小规模试掘,出土大量动物化石和少量石制品、骨制品等文化遗物。同时还发现可疑燃烧痕迹、动物骨骼表面痕迹以及特殊的动物化石埋藏现象等古人类活动证据。白龙洞发育于上新世沙坪组砾岩、泥晶灰岩和泥灰岩地层中, 近水平状节理和裂隙为洞穴发育提供前提条件, 垂直渗流为溶蚀的主要方式。白龙洞遗址属原地埋藏, 动物群的组合显示中更新世早期的面貌, 石英岩岩脉原料可能是导致石器工业组合显示北方石器工业面貌的原因。对遗址分布及埋藏现象的初步分析显示, 白龙洞为一处多功能的古人类活动遗址。
    科技部项目泥河湾会议召开
    彭菲
    2009, 28(01):  15-15. 
    摘要 ( 9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旧石器文化的“西方元素”与早期人类文化进化格局
    黄慰文; 侯亚梅; 高立红
    2009, 28(01):  16-25. 
    摘要 ( 216 )   PDF (2193KB) ( 6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回顾和分析中国旧石器研究史上有关"西方元素"即西方旧石器文化标志性技术和工具问题的争论,得出三点结论:1)"西方元素"在中国旧石器文化中是与西方同类技术和工具大体同步出现的客观现象, 两者无本质差别; 2)和西方一样, 中国旧石器的"西方元素"也有重叠与穿时性。这使得旧大陆两侧的旧石器文化连成一体,难分东西; 3)基于以上事实, 本文作者倾向于认为: 迄今已知的旧大陆旧石器文化是过去200多万年间早期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应对全球气候波动引起的生态环境变迁而反复进行的横贯大陆的双向迁移、交流与融合的结果。
    关于金盆洞遗址的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问题
    徐钦琦; 金昌柱; 郑龙亭; 刘武; 董为; 刘金毅; 孙承凯; 吕锦燕
    2009, 28(01):  26-31. 
    摘要 ( 207 )   PDF (203KB) ( 7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4年金盆洞遗址被第二次发掘。新的化石材料表明,金盆洞产有8目18科25属31种的化石。金盆洞动物群的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的最晚期, 相当于MIS6,或欧洲的RISS冰期, 或世界上的倒数第二次冰期。这个动物群既展示了森林环境, 也展示了灌木丛林和草原环境。长江以南的茂密的丛林阻碍了江南各哺乳动物群之间的交流。
    头骨三项非测量特征在中国古代人群中的分布差异
    李法军
    2009, 28(01):  32-44. 
    摘要 ( 237 )   PDF (2362KB) ( 12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11组中国古代人群头骨面部的犬齿窝、颧骨缘突和梨状孔上外侧部膨隆三项非测量特征进行了群体间出现率的差异性检验, 以探讨其在区分群体变异时是否有意义。应用两样本率差异的χ2检验,比较了这三项非测量特征在性别、人群和种族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男性犬齿窝的出现率所反映的种族差异比较明显。颧骨缘突的出现率在进行人群间比较时更具有意义。汉代以来, 梨状孔上外侧部膨隆在中国北方新疆地区的欧罗巴人种男性与华北北部地区及东北地区的蒙古人种男性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笔者发现, 犬齿窝和梨状孔上外侧部膨隆这两项特征可能存在着比较紧密的相关性,即犬齿窝越发育, 梨状孔上外侧部也会较为膨隆。对于犬齿窝和梨状孔上外侧部膨隆的相关性及其产生机制, 笔者提出了两种假说: 其一是鼻部形态的改变引起了梨状孔上外侧部膨隆, 并进而导致了犬齿窝的发育; 其二是因为颌部特别是犬齿的功能减退,造成犬齿后上方的区域凹陷, 进而引起了梨状孔上外侧部膨隆状态。
    甘肃西山遗址早期秦人的饮食与口腔健康
    尉苗; 王涛; 赵丛苍; 陈靓; 王昌燧
    2009, 28(01):  45-56. 
    摘要 ( 246 )   PDF (425KB) ( 1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以甘肃礼县西山遗址早期秦人的遗骸资料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以牙齿磨耗、龋病、生前牙齿脱落、上下颌骨表面骨质隆起等指标作为主要观察内容, 与国内外相关样本组作对比分析; 与此同时,结合食谱分析结果, 西山先民饮食状况较为复杂多样,总体上以肉食居多,植物性食物也占一定比例; 推测早期秦人的经济模式应为农牧兼营的混合经济模式。
    山东省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20年变化趋势
    张迎修
    2009, 28(01):  57-63. 
    摘要 ( 279 )   PDF (243KB) ( 6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近20年来山东省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变化趋势, 本文利用山东省1985年、1995年和2005年学生体质调研资料, 分析了7—18岁儿童青少年生长的长期变化。20年间, 7—18岁身高平均增长6.27cm(城男)、5.02cm(城女)、7.62cm(乡男)、5.69cm(乡女); 体重平均增长9.97kg(城男)、6.02kg(城女)、7.96kg(乡男)、4.87kg(乡女)。BMI明显增长, 7—18岁平均增长2.57kg/m2(城男)、1.46kg/m2(城女)、1.71kg/m2(乡男)、0.93kg/m2(乡女)。发育水平上的城乡差别依然存在, 但身高的城乡差别逐步缩小, 体重的城乡差别明显扩大。下肢长指数(身高—坐高)的增长幅度大于坐高的增长幅度。总之,1985—2005年的20年间,山东省7—18岁儿童青少年在身高、体重、BMI和身材比例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西藏藏族青少年体型
    温有锋; 叶丽平; 席焕久; 任甫
    2009, 28(01):  64-72. 
    摘要 ( 355 )   PDF (383KB) ( 5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探讨藏族青少年体型发育特征及其规律, 本文应用Heath-Carter体型法对2530名藏族青少年体型进行评价。结果发现, 藏族青少年的平均体型男性为偏中胚层的外胚层型(2.40—3.29—3.72),女性为中间型(3.65—2.87—3.32); 男性的体型以外胚层系体型为主(58.52%), 女性体型以内胚层系(32.62%)和外胚层系为主(35.40%); 随着年龄的增长, 藏族青少年的体型发展有一定的规律, 男性由中胚层-外胚层均衡型经偏中胚层的外胚层型又发展回中胚层-外胚层均衡型, 女性由中胚层-外胚层均衡型经历均衡的外胚层型发展为均衡的内胚层型。因此, 本文认为,藏族男性青少年身体的线性程度高、外形上比较瘦削、肌肉较发达; 藏族女性青少年较男性身体的脂肪含量多、线性程度相对较高。
    广西崇左三合巨猿大洞新发现的鼠科化石
    王元; 秦大公; 金昌柱; 潘文石; 张颖奇; 郑家坚
    2009, 28(01):  73-87. 
    摘要 ( 219 )   PDF (516KB) ( 1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记述了广西崇左三合巨猿大洞新发现的鼠类化石, 共有7属11种, 包括了4个绝灭种, 占鼠类总数的40%。经系统比较研究显示, 三合大洞鼠类主要属种的形态特征显然要比重庆巫山龙骨坡的进步, 且较相似于湖北建始龙骨洞的相关鼠类; 古地磁的测年结果为距今在120—160万年, 其时代应是早更新世中期。三合大洞鼠类除了个别广布型外均为东洋界成员, 而且几乎都是树栖和半树栖以及林地生活的种类, 与大哺乳动物反映的生态特征基本一致, 当时的自然景观为气候温暖炎热, 森林茂盛的环境。三合大洞鼠类化石的研究填补了广西巨猿动物群缺少鼠类记载的空白, 这对于探讨其生态环境将提供重要的信息。
    太行山猕猴掌骨和蹠骨长度的性别判别
    赵晓进; 赵俊杰; 王耿; 马静; 刘宇
    2009, 28(01):  88-94. 
    摘要 ( 223 )   PDF (1000KB) ( 6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太行山猕猴掌骨和蹠骨长度的性别差异。对24例掌骨和26例蹠骨的长度变量进行测量, 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变量判别分析。结果表明: 掌骨和蹠骨的长度变量在性别之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各掌骨和各骨的长度顺序在侧别之间和性别之间有一定差异, 但是尚未达到统计学意义( P> 0.05) 。用全模型法和逐步判别法根据长度变量分别建立性别判别函数, 其性别正确判别率掌骨分别为91.7%和93.8%, 而蹠骨的性别判别率为84.6%。表明猕猴掌骨和蹠骨长度性别之间存在明显性差。使用掌骨和蹠骨长度变量进行性别鉴定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辽宁朝阳龙城马山洞哺乳动物群的性质及时代探讨
    董为; 傅仁义; 冯兴无; 张双权
    2009, 28(01):  95-109. 
    摘要 ( 295 )   PDF (690KB) ( 14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系统记述了在2007年从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马山洞出土的奇蹄目和偶蹄目化石: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马鹿(Cervus(E.)elaphus)、普氏原羚(Proca praprzewalskii)、恰克图转角羚羊(Spirocerus kiakhtensis)、裴氏转角羚羊(Spirocerus peii)和岩羊未定种(Pseudois sp.)。并对马山洞哺乳动物群的性质和年代进行了探讨, 指出马山洞动物群含有的北方种类较多, 与北方区的很多动物群可以比较, 属于典型的北方区动物群。其生态环境为以山地原草地为主, 镶嵌有零散的森林, 属北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温度似低于现在。马山洞动物群中绝灭种类不多, 主要为晚更新世的类型, 在组成上与古龙山、小孤山和阎家岗这3地的动物群最相似, 其时代似应为晚更新世中晚期, 其绝对年龄估计在5ka左右。
    本刊2008年度优秀论文评选揭晓
    (增补)
    2009, 28(01):  109-109. 
    摘要 ( 9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类学学报》投稿指南
    (增补)
    2009, 28(01):  110-112. 
    摘要 ( 10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