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32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13-03-15
    人类学学报
    石制品使用微痕多阶段成形轨迹的实验研究
    陈虹; 张晓凌; 沈辰
    2013, 32(01):  1-18. 
    摘要 ( 151 )   PDF (1514KB) ( 9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石制品微痕是进行石器功能研究、了解史前人类行为模式的重要考古证据之一。本文在以往实验研究的基础上, 设计并开展多阶段燧石制品"刮骨"微痕实验, 分阶段详细、直观地记录石制品刃缘使用微痕的最初形成与发展动态。实验研究表明, "刮骨"使用微痕迹随着使用时间长度的递增发生复杂的动态变化, 使用微痕的发展与使用时间之间并非简单的正函数关系。片疤破损自开始在一定时间段内呈连续发生状态, 随后停止发展, 是确认石制品是否经过使用的良好指示。磨圆表现出由少到多、由弱及强的逐渐发育过程, 可以反映石制品的使用时间和强度, 也是判断使用微痕的重要参考依据。
    旧石器时代石制品热处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周振宇; 关莹; 高星
    2013, 32(01):  19-30. 
    摘要 ( 211 )   PDF (1038KB) ( 14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热处理技术作为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提高石器制作工艺水平的代表性技能, 一直以来倍受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在已经开展的40余年工作中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由于我国旧石器时代石料的特点及热处理研究的某些技术手段本身存在局限性, 尚未在考古遗址中发现热处理行为及相关遗物, 目前我国热处理研究仍处于空白阶段。本文主要介绍旧石器时代热处理技术的原理与工艺及相关研究手段, 特别是针对热处理技术的实验研究。相信随着认识的加深, 石制品热处理研究会在我国旧石器考古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广西百色公篓遗址石制品的初步研究
    刘扬; 黄胜敏
    2013, 32(01):  31-36. 
    摘要 ( 206 )   PDF (1605KB) ( 8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篓遗址位于广西百色市田阳县境内, 地处百色盆地右江南岸第四级阶地, 地理坐标为23°45.568'N, 106°42.210'E。该遗址最早发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当时采集石制品88件, 是百色盆地较早发现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 2010年我们对遗址进行复查时又采集石制品14件, 本文对两次采集的石制品进行了分析。石制品类型有石核、石片、砍砸器、手镐、刮削器、手斧和断块, 其中砍砸器数量最多; 原料来源于遗址附近第四级阶地的砾石层, 有石英岩、硅质岩、石英、粉砂岩、细砂岩和角砾岩6种, 以石英岩为主; 石制品以大型和中型为主, 也有一定数量的小型石制品; 剥片和修理方法主要为锤击法。根据地貌和地层可以判断该遗址年代为中更新世早期。
    天津蓟县太子陵旧石器地点调查简报
    王春雪; 盛立双
    2013, 32(01):  37-44. 
    摘要 ( 374 )   PDF (2191KB) ( 7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太子陵旧石器地点于2005年4月发现,2005年5月又对其进行了复查。该地点位于天津蓟县东北部孙各庄乡清太子陵东侧冲沟西面的黄土台地中,在其浅黄色粉砂质黏土层和地表发现石制品58件,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石器。古人类选择地点附近的阶地底部河卵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硬锤锤击法为剥片的主要技术;石制品总体以小型和微型居多;石器主要以石片为毛坯,刮削器是主要类型;石器多由古人类在石片的一侧采用锤击法正向加工而成。地貌与地层对比则显示遗址的时代大致属于晚更新世晚期之末或全新世早期。
    鲤鱼墩遗址出土人牙的牙齿磨耗和龋齿
    陈伟驹; 李法军
    2013, 32(01):  45-51. 
    摘要 ( 234 )   PDF (1575KB) ( 12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距今约6000年以前, 华南先民以渔猎采集经济为主, 并辅之以块茎植物种植的观点已为学界所共识。这种类型的生业方式与长江中下游、华北及其以北地区有着较大的区别。这不仅反映在遗址出土的动植物遗存和生产工具的不同, 也体现在出土人骨体质特征的差异上。后者已初步为C、N稳定同位素的比较研究所证实。本文则利用鲤鱼墩遗址出土的人牙,从牙齿磨耗和龋齿两方面考察上述差异。
    桦甸仙人洞遗址出土的动物化石与孢粉
    陈全家; 赵海龙; 王法岗; 王春雪
    2013, 32(01):  52-62. 
    摘要 ( 203 )   PDF (2010KB) ( 10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桦甸仙人洞旧石器遗址的上、下文化层出土了大量动物化石, 本文通过动物化石的分布状况、出土状态分析, 复原了上、下文化层沉积时期古人类的狩猎和处置猎物的行为, 总体来看, 远古人类生计方式以狩猎为主, 晚期古人类比早期对猎物资源开发得更彻底。另外, 从洞穴内大量碎骨片和石制品来看, 该洞穴可能为临时的营地或者屠宰场。通过对动物群组成、年代和孢粉分析的综合研究, 认为该遗址所处环境经历了剧烈的变化, 总体处于寒冷干燥的气候环境中, 植被以草原为主, 伴有少量森林。这一研究为探讨中国东北地区晚更新世人类的生存行为和演化特征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和数据。
    广西崇左三合大洞的早更新世猪属新材料
    董为; 金昌柱; 王元; 徐钦琦; 秦大公; 孙承凯; 张立民
    2013, 32(01):  63-76. 
    摘要 ( 343 )   PDF (1854KB) ( 11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系统记述了广西崇左三合大洞早更新世堆积中出土的与巨猿伴生的小猪(Sus xiaozhu)和裴氏猪(S.peii)。三合大洞是小猪在我国境内至少为第12个产地,也是目前最靠南的产地。小猪在三合大洞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小猪的繁盛时期是早更新世,繁盛地区在广西。三合大洞是裴氏猪在我国境内至少第9个产地, 也是裴氏猪在我国境内目前最靠南的记录。裴氏猪在三合大洞的发现同样证实了裴氏猪的繁盛时期是早更新世, 繁盛地区也在广西。虽然小猪的时代分布从早更新世早期起并可能延续到晚更新世早期, 裴氏猪的时代分布从早更新世早期到中更新世早期, 但是迄今发现的小猪与裴氏猪同时产出的层位均为早更新世地层, 而三合大洞是迄今我国境内第6个小猪和裴氏猪伴生的早更新世地点。小猪和裴氏猪也经常出现在巨猿产地, 三合大洞是迄今它们共生的第5个地点。小猪和裴氏猪在三合大洞的出现指示三合地区在早更新世具有近水的森林和灌丛环境。
    陕北横山杨界沙遗址动物遗存研究
    胡松梅; 孙周勇; 杨利平; 康宁武; 杨苗苗; 李小强
    2013, 32(01):  77-92. 
    摘要 ( 227 )   PDF (1748KB) ( 9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杨界沙遗址位于陕西榆林市横山县雷龙湾乡沙峁村张油坊组, 2010年发掘时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遗存, 时代为仰韶晚期。按照出土单位对所有的动物骨骼进行了科学的收集以及分类、测量和鉴定。通过系统的分类和研究表明至少代表3纲7目10科11个属种, 包括蚌类、鸟类、环颈雉、刺猬、褐家鼠、中华鼢鼠、甘肃鼢鼠、草兔、黄鼬、狗、猪、鹅喉羚、绵羊。根据对出土动物骨骼的分析结果表明: 遗址周围的自然景观以草原为主, 草原上有草兔、绵羊等食草动物, 不远处有一定面积沙漠, 其间有鹅喉羚出没。草原和沙漠间分布着一定面积的水域, 其间有蚌类出现。家养动物猪的肉量比例占到了整个食用动物群的87.9%, 除了饲养家畜, 捕猎野生动物也是当时人们的肉食来源之一。
    学龄双生子儿童头面部特征的遗传学分析
    李玉玲; 季成叶; 刘燕; 丁一; 栾天抒; 赵曼; 郑玉娜
    2013, 32(01):  93-100. 
    摘要 ( 238 )   PDF (1263KB) ( 6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遗传与环境因素对学龄双生子儿童头面部特征的影响, 对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7-12岁369对双生子儿童(同卵180对, 同性别异卵141对, 异性别异卵48对)的16项头面部指标进行活体测量。采用通径分析方法, 用Mx软件拟合最佳结构方程模型, 计算各指标遗传与环境方差组分, 分析年龄、性别的作用。结果发现, 校正年龄后, 头部指标中头围的遗传度(男66%, 女66%)较高; 面部指标中, 容貌面高的遗传度(男73%, 女84%)最高, 其次为鼻宽(男57%, 女67%)、眼内角间宽(男57%, 女50%)和额最小宽(男50%, 女50%); 头长(男64%, 女25%)、头宽(男26%, 女82%)、眼外角间宽(男76%, 女34%)和容貌耳长(男23%, 女70%)的遗传度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表明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对学龄双生子儿童的头面部发育均有一定影响, 其中遗传因素对男女头围及容貌面高、男性头长和眼外角间宽、女性头宽、鼻宽、口宽、容貌耳长的影响相对较大。
    汉族湘语族群的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
    李咏兰; 陆舜华; 郑连斌; 李传刚; 李永霞; 孔祥薇; 傅媛
    2013, 32(01):  101-109. 
    摘要 ( 212 )   PDF (1286KB) ( 7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湖南省娄底地区调查了汉族湘语族群507例(男269例、女238例)高中学生的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扣手、利手、叠臂、叠腿、利足、起步类型和优势眼)。研究结果显示:1)湘语族群叠臂与起步类型L型率高于R型率, 其余5项均R型率高于L型率。2)湘语族群利手、叠臂、利足出现率存在性别间差异, 其余4项出现率均不存在性别间差异。3)在已发表的资料中, 湘语族群扣手和起步类型右型率中等偏高, 利手右型率处于中等水平, 叠臂和叠腿右型率低,利足和优势眼右型率高。4)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 汉族各族群不对称行为特征有一定的共性, 相对接近于中国北亚类型族群, 而与南亚类型族群差距较大。中国族群间不对称行为特征的差异, 主要反映在叠臂率差异、利足率差异。
    河西走廊西部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的元素地球化学记录
    李小强; 刘汉斌; 赵克良; 纪明; 周新郢
    2013, 32(01):  110-120. 
    摘要 ( 200 )   PDF (2088KB) ( 13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河西走廊西部地区条湖剖面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结合高精度AMS-14C测年, 探讨研究区~11400-1060 cal BP期间的气候环境演变过程。研究结果显示, ~11400-9400 cal BP期间, 条湖处于高水位且流域内化学风化作用较强, 气候条件相对温暖湿润; ~9400-8100 cal BP期间, 湖泊水位下降, 化学风化作用减弱, 指示了干旱的气候条件; ~8100-5800 cal BP气候相对湿润, 其中最湿润时段出现在~8100-7200 cal BP之间; ~5800-4800 cal BP期间, 气候转干。~4800 cal BP以后人类活动增强, 导致区域荒漠化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