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优先出版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虚拟专题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36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17-12-15
上一期
下一期
人类学学报
贵州兴义猫猫洞更新世晚期人类牙齿釉质崩裂痕迹
刘武;John Willman;曹波;张璞;董欣;吴秀杰
2017, 36(04): 427-437.
摘要
(
319
)
PDF
(698KB) (
16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牙齿磨耗与使用痕迹,牙齿崩裂与古人类及古代人群食物质地、获取与制作食物方式、某些行为活动、生活习俗密切相关。然而,迄今对人类牙齿崩裂的关注程度及开展的研究还不多,尤其缺乏更新世晚期人类牙齿崩裂出现率和表现特点方面的数据。本文对发现于贵州兴义猫猫洞的更新世晚期人类牙齿釉质崩裂痕迹大小、出现率、表现特点进行了观测分析。研究发现,附连在3件猫猫洞人类下颌骨上的牙齿具有明显的釉质崩裂现象,出现率与生活环境恶劣的狩猎-采集人群接近。值得注意的是猫猫洞人类牙齿釉质崩裂出现在几乎所有臼齿的咬合面边缘。作者认为出现在猫猫洞人类臼齿的釉质崩裂是由于强力咀嚼和研磨坚硬食物所致,推测当时人类的食物粗糙,坚硬,富含颗粒(如坚果、种子等)。在猫猫洞下颌骨上观察到的波及几乎全部牙齿的牙周病也为猫猫洞人类严酷生活环境和粗糙食物的推测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此外,几乎所有具有釉质崩裂的臼齿都呈现大小不等的多发性的釉质崩裂痕迹的表现特点提示猫猫洞人类长时间大量食用这种粗糙、坚硬食物。
新疆吐鲁番加依墓地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牙齿的磨耗
张全超;张雯欣;王龙;肖国强;朱泓
2017, 36(04): 438-456.
摘要
(
374
)
PDF
(1065KB) (
15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新疆吐鲁番市加依墓地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的牙齿磨耗、口腔疾病和骨质隆起等特征进行了观察与研究,结果显示,加依墓地居民的牙齿磨耗较重,但前后部牙齿的磨耗程度差异不大,臼齿偏斜式磨耗现象显著,龋齿罹患率偏低。生前脱落、牙结石等口腔疾病在该人群中普遍流行,部分个体的下颌存在发育显著的骨质隆起现象。本文还通过臼齿磨耗方向指数(Wear Orientation)对加依墓地居民的偏斜式磨耗进行了量化研究,并参考相关民族学调查、考古发现以及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对加依墓地居民复杂的牙齿磨耗形态和口腔疾病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推测加依墓地居民的食物结构应以肉类为主,谷类亦占有一定地位;此外可能是受到恶劣生活环境及特殊谷物加工技术的影响,日常食物较为坚硬。
河南栾川孙家洞遗址出土的穿孔标本
张乐;张双权;顾雪军;李璇
2017, 36(04): 457-464.
摘要
(
210
)
PDF
(9391KB) (
1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孙家洞遗址初步测年为40万年左右,出土了少量石制品、古人类牙齿以及大量动物化石,其中一件骨骼标本存在非常规整的穿孔,其整体形态和大小与人工穿孔比较相似。通过系统的宏观观测与显微镜下分析,并与已明确性质的考古标本(自然穿孔和人工穿孔标本)和实证材料(现代鬣狗洞发掘出土材料)进行对比后发现,孙家洞遗址出土的穿孔标本与食肉类啃咬、甲虫类啮食以及人工造成的穿孔标本存在明显差异,而具备了被鬣狗胃酸腐蚀标本的所有典型特征。
朝鲜半岛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有柄尖刃器
崔哲慜;侯哲;高星
2017, 36(04): 465-477.
摘要
(
318
)
PDF
(1136KB) (
1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有柄尖刃器是朝鲜半岛旧石器时代晚期代表性狩猎工具,1964年在公州石壮里遗址中首次发现。原料多选择硅质页岩或与之相似的石料,多见于25,000-15,000 BP之间。之后随着石镞等复合工具的出现,有柄尖刃器逐渐被取代。本文观察和研究的305件有柄尖刃器来自朝鲜半岛33个遗址,通过分析其形态属性及工业类型,揭示有柄尖刃器的制作技法,探讨其与相邻地区的关系。在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存中虽然也有关于有柄尖刃器的零星报道,但鲜有确凿者,望本文能为中国的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石器的微痕分析
崔启龙;张居中;杨玉璋;孙亚男
2017, 36(04): 478-498.
摘要
(
396
)
PDF
(1781KB) (
17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石器作为人类物质文化的记录者,在史前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石器功能和使用方式的探讨是考古学关注的问题之一。目前国内石器研究的主要手段是从器物形态出发,进行类型学的研究,针对石器具体功能及使用方式的实证研究较为缺乏,对磨制石器的研究尤为不足。有鉴于此,本研究以中原地区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磨制石器为研究对象,利用微痕分析和实验考古的方法,对石器的功能、使用方式及加工对象进行分析和判断。结果表明:石镰的主要功能是收割禾本科植物;石刀主要用于加工禾本科植物、木材和兽骨等;石斧的功能主要是加工木材,另外还可能承担加工兽皮和兽骨的工作;石锛的主要功能与木作有关;石凿在形态上有所区别,但其加工对象主要是木材;石铲的功能以掘土为主。微痕分析的结果使我们对贾湖聚落磨制石器的功能有了客观的认识,可以看出石器的功能并不单一,广泛存在着"一器多用"的现象。本研究从石器使用的角度,揭示了史前人类的生产活动和行为特点,同时也为研究先民的生业经济状况提供了重要材料。
重庆玉米洞遗址石灰岩石器的埋藏实验
贺存定
2017, 36(04): 499-511.
摘要
(
299
)
PDF
(1262KB) (
12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埋藏实验是伴随曙石器之争而形成的一种辨别石制品真伪的重要途径。玉米洞遗址是重庆巫山县近年来新发现的以石灰岩石器著称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该遗址出土的石灰岩石器因其原料劣质、埋藏环境复杂、加工程度浅而在人工性质的认定上存在一些争议。本文根据玉米洞遗址的地层堆积成因而设计了踩踏实验和滚动实验两种形式,对石灰岩石器进行模拟实验,观察实验标本在人与动物踩踏和滚动作用下发生改变的情况和规律,进而对比出土石制品面貌,为石制品人工属性的认定提供依据和参考,重新审视石灰岩石器。
贵州清水苑大洞遗址发掘简报
张兴龙;毕忠荣;龙小平;吴红敏;王新金;蔡回阳
2017, 36(04): 512-526.
摘要
(
350
)
PDF
(1573KB) (
16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水苑大洞位于贵州省惠水县摆金镇,遗址发现于1998年9月,因发现丰富石制品、骨制品、灰烬层和哺乳动物化石等遗物而为学术界所关注。2013年9至11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清水苑大洞进行考古发掘,发掘区分A、B两区,揭露面积分别为4 m~2和6 m~2。A区揭露地层厚度约90cm,堆积物为灰白-灰黄色-灰黑色砂质黏土,共出土石制品2398件、动物化石及碎骨2000余件。石制品组合以小型石片工业为体,类型包括石核、石器、各类废片、石锤、磨石等,此外还有5件砸击品。石制品原料大多取自围岩内的燧石,剥片以硬锤锤击法为主,石制品以小型居多;刮削器为石器的主要类型,另有少量凹缺器;石器修理多以锤击法向片状毛坯的背面修理为主。~(14)C测年显示遗址形成于距今约11-14 ka BP,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期。该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对于探讨更新世末期古人类在贵州中部低海拔地区的适应生存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广西田东中山遗址洞外岩厦出土动物骨骼的初步研究
陈君;王頠;李大伟;廖卫
2017, 36(04): 527-536.
摘要
(
223
)
PDF
(9007KB) (
1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广西田东中山遗址洞外岩厦出土动物骨骼遗存的研究表明,该批动物遗存至少代表39个属种。中山遗址原始居民以此地作为居住地,会到远处进行狩猎,其生业模式以狩猎为主;对骨骼的利用尚处在初级阶段,未发现精细的加工方式。动物骨骼遗存均来自野生动物,原始居民未开始饲养家畜。当时的中山遗址地处以林缘灌丛、低山森林景观为主的山间盆地中,不远处有成片的草地,并分布着一定面积的水域。这些信息对探讨中国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的生存行为、生境状况及演化特征等具有重要意义。
吉林白城双塔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动物遗存及其环境
汤卓炜;王立新;段天璟;金旭东;张全超;张萌
2017, 36(04): 537-552.
摘要
(
435
)
PDF
(5619KB) (
17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中国东北地区目前所知较早的双塔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动物遗存及其生存环境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古代人类的生存模式。本项研究的主要材料基于2007年双塔遗址一期地层及遗迹单位出土的三万多件以脊椎动物为主的动物遗存,并结合孢粉分析的研究成果。研究工作主要采用比较解剖学、动物地理学、动物生态学,以及文化历史考古学的分析方法。约一万年前双塔遗址周围处于干旱的沉积环境,气候较冷,双塔一期早中段,植被覆盖率较高,呈现出草甸为主的植被景观,还曾有林地和一定规模的河湖;然而,晚段的植被覆盖率降低,环境变为半荒漠;人们采用的是以蒙古兔、环颈雉等小型动物为主要狩猎对象,兼营渔捞的广谱型肉食资源获取的经济形态;结合对遗址出土的石制工具组合分析,推断当时人们采用的是以渔猎采集经济为主的广谱型生业模式,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可持续性发展的生存对策。
西双版纳傣族的人种学特点:来自人体测量学的数据
宇克莉;郑连斌;李咏兰
2017, 36(04): 553-560.
摘要
(
539
)
PDF
(1891KB) (
12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3年9月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测量了402例(男为197例,女为205例)傣族人的头面部、体部体质指标,并与汉族和中国北亚类型、南亚类型体质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西双版纳傣族男性、女性均为亚中等身材。西双版纳傣族与德宏州傣族体质特征差异较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西双版纳傣族男性与克木人、佤族、水族、苗族在同一组中。总的看来,西双版纳傣族具有南亚类型族群体质特征。
贵州苗族5项遗传性状分析
肖代敏;张志敏;卢家秀;吴开娴;李芳;张文刚
2017, 36(04): 561-566.
摘要
(
645
)
PDF
(1363KB) (
8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调查贵州苗族111例(男54例,女57例)耳垂、发旋、双手嵌合、酒窝和惯用手5项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在贵州苗族群体中耳垂的隐性基因频率高于显性基因频率;发旋在两性中分布存在极显著差异(P0.05);贵州苗族5项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与国内其他地区汉族和少数民族存在差异,贵州苗族具有独特遗传性状特征。
通知公告
更多>>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编委办公
下载中心
热点评述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友情链接
更多>>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知网
ScienceDirect数据库
Wiley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