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40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21-02-15
    研究论文
    中国西藏拉托唐古墓地古代居民线粒体全基因组研究
    丁曼雨, 何伟, 王恬怡, 夏格旺堆, 张明, 曹鹏, 刘峰, 戴情燕, 付巧妹
    2021, 40(01):  1-11.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20.0078
    doi:32091.14.j.cnki.cn11-1963/q.2020.0078
    摘要 ( 1018 )   在线阅读 ( 159 )   PDF (689KB) ( 51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古DNA研究匮乏。拉托唐古墓地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高海拔区域,本文对该墓地出土距今约700年的人骨进行古DNA提取,捕获了高质量线粒体全基因组数据,结合东亚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库,运用遗传统计方法开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距今3000年以内青藏高原西南部人群的遗传历史具有连续性,距今700年左右的拉托唐古墓地居民与距今3150-1250年的古代尼泊尔居民以及现代中国西藏居民母系遗传关系较近,且他们都具有共同的M9a1a1c1b1a单倍群。对M9a1a1c1b1a单倍群的深入研究发现,距今10930-5150年期间青藏高原可能发生了人口扩张事件。以上结果为我们了解古代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人群遗传历史提供了重要信息。

    晚更新世东北亚现代人迁移与交流范围的初步研究
    崔哲慜, 高星, 夏文婷, 钟巍
    2021, 40(01):  12-27.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19.0055
    doi:32091.14.j.cnki.cn11-1963/q.2019.0055
    摘要 ( 772 )   在线阅读 ( 92 )   PDF (835KB) ( 49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族考古学曾运用相似性概念对许多地区狩猎采集者的行为进行了研究,相关的民族考古学资料为研究旧石器时代晚期现代人的迁移性提供了可能。随着东北亚地区出土黑曜岩遗物遗址的增加,相应的黑曜岩产地分析研究也日益增多,目前有关长白山黑曜岩产地研究的资料已显著累积。本文参考了现今狩猎采集者的民族学资料,以产自长白山的黑曜岩遗物及分布于特定区域的有柄尖刃器为研究对象,发现晚更新世时期(MIS 2)东北亚现代人拥有广大的直接或间接活动范围。对现代人迁移性的研究不仅为区域石器制作技术的对比分析提供了便利,也为了解古人类的生存环境及适应策略提供了重要资料。

    青藏高原冬给措纳湖畔新发现的细石器及其同周边地区的技术关系
    陈宥成, 侯光良, 高靖易, 陈晓良
    2021, 40(01):  28-39.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19.0027
    doi:32091.14.j.cnki.cn11-1963/q.2019.0027
    摘要 ( 550 )   在线阅读 ( 55 )   PDF (1032KB) ( 47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海玛多冬给措纳湖畔新发现的海拔超过4000 m的全新世中期细石器对于我们认识青藏高原细石器乃至中国全新世的细石器的技术特点与分布格局提供了新的材料,其典型器物组合包括楔形细石核、柱形细石核、端刮器和锯齿刃器等。青藏高原全新世早中期的细石器组合中楔形细石核-柱形细石核-锥形细石核的技术传统是相对稳定的,但缺乏典型船形细石核和小型两面器等华北地区旧石器晚期细石器组合中常见的重要石器类型。通过进一步比对显示,青藏高原全新世早中期细石器的直接来源可能并非直承华北旧石器晚期的细石器传统,而与青藏高原邻近地区(我国西北地区、西南西区)全新世早中期的细石器工业具有更为密切的联系。

    基于Agisoft PhotoScan的石器三维建模与应用
    赵海龙, 仝广, 闫晓蒙
    2021, 40(01):  40-48.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20.0066
    doi:32091.14.j.cnki.cn11-1963/q.2020.0066
    摘要 ( 927 )   在线阅读 ( 73 )   PDF (700KB) ( 56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打制石器是了解古人类认知、技术、行为等信息的重要物质载体之一,如何能够更加方便地观察绘制、测量以及展示石器是旧石器时代考古学中基础的研究内容。目前多视角影像三维重建技术在中国考古界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Agisoft PhotoScan软件的应用。相比其他类型遗物,石器的形制及片疤样式具有独特性,在建模过程难度较大。我们经过反复尝试,总结出了一套基于Agisoft PhotoScan软件,专门针对打制石器且易于掌握的建模方式,并从观察绘图、数字化、展示三个方面探讨了石器三维模型的应用。

    郑州汪沟遗址仰韶文化居民的牙齿磨耗及口腔健康状况
    周亚威, 张晓冉, 顾万发
    2021, 40(01):  49-62.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19.0002
    doi:32091.14.j.cnki.cn11-1963/q.2019.0002
    摘要 ( 760 )   在线阅读 ( 71 )   PDF (1136KB) ( 36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汪沟遗址出土的174例仰韶文化居民的2816枚牙齿进行统计与分析,计算出牙齿的平均磨耗等级和前后部牙齿磨耗差别指数,统计特殊磨耗、龋齿、骨质隆起在样本中的出现率。结果显示,汪沟组牙齿平均磨耗等级为3.403262级,男性牙齿平均磨耗等级为3.63级,女性为3.61级;男女两性牙齿磨耗差异不显著(p>0.05);前后部牙齿磨耗差别指数比达到1:1;出现26例由于深覆牙合导致的特殊磨耗;臼齿咬合面凹坑式磨耗出现率为2.50%;龋齿患病率68.97%,龋齿率26.56%,龋均4.30;骨质隆起的出现率为5.20%,颌骨粗壮程度不显著。汪沟人群的牙齿磨耗程度总体偏轻,牙齿磨耗程度与河南下王岗组居民接近。基于以上特点,我们认为中原地区仰韶文化人群在饮食结构和用牙习惯上存在一定的共性。

    河南淇县宋庄东周墓地人骨稳定同位素分析——东周贵族与殉人食谱初探
    周立刚, 韩朝会, 孙蕾, 呼国强
    2021, 40(01):  63-74.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19.0017
    doi:32091.14.j.cnki.cn11-1963/q.2019.0017
    摘要 ( 609 )   在线阅读 ( 62 )   PDF (739KB) ( 25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淇县宋庄东周墓地出土贵族和殉人骨骼遗存的稳定同位素分析是国内首例针对东周社会分化背景下不同社会阶层先民开展的食谱研究。稳定碳氮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贵族阶层在主粮和肉食方面与殉人群体明显不同。贵族几乎完全以粟为主粮,食物中肉类含量很高;而殉人阶层整体食肉水平较低,主粮的内部差异显著,大部分个体都不同程度的食用了当时不受青睐的小麦。食谱特征也暗示殉人阶层内部存在地位差异;殉人的食谱特征与同时期城市居民相似,表明他们生前可能跟随贵族居住在城市里,饮食生活状况与普通城市居民相近。这些结果表明东周时期的社会高度分化对先民食物资源分配产生了直接影响。宋庄人群的同位素数据进一步证实小麦在东周时期主要是被社会底层人群食用,为研究古代北方农业结构以及小麦在北方饮食中的扩散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

    黄河流域出土龙山时期扬子鳄骨板的多种同位素分析
    张兴香, 李雍, 吴晓桐, 宋艳波, 栾丰实, 薛新明, 金正耀
    2021, 40(01):  75-86.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19.0028
    doi:32091.14.j.cnki.cn11-1963/q.2019.0028
    摘要 ( 697 )   在线阅读 ( 32 )   PDF (856KB) ( 35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扬子鳄现今生活在长江下游地区,但是在龙山时代(5000~4000 BP cal.)黄河流域多处遗址中发现了扬子鳄骨板。为判断龙山时代华北地区的扬子鳄是本地生长还是来自与长江流域的贸易交换,本研究对芮城清凉寺、邹平丁公、泗水尹家城3处遗址出土的7例鳄鱼骨板进行了Sr、C和O同位素分析。3处遗址鳄鱼骨板的87Sr/86Sr值均落入当地Sr同位素背景范围内,且山东样本的δ18O比值高于山西样本,符合δ18O值由内陆向沿海升高的趋势,证明这些扬子鳄个体属于本地物种的可能性很大。扬子鳄骨板的δ13C值都明显高于世界其他内陆地区淡水系统的鳄鱼,显示出复杂的饮食特征。上述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不同时期扬子鳄的地理分布变迁,对重建距今四千多年前华北地区的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龙山先民与扬子鳄的关系提出了新的疑问。

    张掖西城驿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人类冶金活动的元素地球化学记录
    陈国科, 杨谊时, 张山佳, 王辉
    2021, 40(01):  87-96.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19.0012
    doi:32091.14.j.cnki.cn11-1963/q.2019.0012
    摘要 ( 524 )   在线阅读 ( 17 )   PDF (884KB) ( 19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张掖西城驿遗址文化层沉积物及现代表土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合高分辨率碳化植物种子14C 测年和最新考古发掘资料,揭示了西城驿遗址4200-3500 BP cal期间人类活动特征,佐证了不同文化阶段人类冶金活动强度变化。Rb/Sr比值、磁化率和重金属元素(Cu、Zn、Pb、As、Ni)含量变化过程显示,西城驿地区4200-4000 BP cal马厂文化时期人类活动增强,冶金活动开始出现;4000-3700 BP cal西城驿文化时期出现了冶金高峰期;四坝文化时期(3700-3500 BP cal)冶金活动强度相对减弱。

    海南猕猴的形态学特征及其适应性
    张茹帆, 伍乘风, 陈涛, 张杰, 张鹏
    2021, 40(01):  97-108.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18.0040
    doi:32091.14.j.cnki.cn11-1963/q.2018.0040
    摘要 ( 945 )   在线阅读 ( 30 )   PDF (883KB) ( 22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测量猕猴海南亚种(Macaca mulatta brevicaudus)的形态学指标,讨论了该亚种的形态特点及其适应性意义。于2015年7-8月在海南省陵水县猕猴自然保护区对8个群的猕猴进行了形态学指标测量,共测得253只个体的体质量,132只个体的头长、顶臀长、尾长、前脚掌长、后脚掌长、前臂长、后臂长、大腿长、小腿长等体长数据。研究结果发现:1)猕猴海南亚种的体型明显小于位于更高纬度地区的川西亚种、福建亚种和指名亚种,也小于相近纬度的大陆猕猴,结果支持贝格曼法则和岛屿法则。2)猕猴海南亚种雄性的生长速度大于雌性,且前者体型显著大于后者。3)群大小对群内个体的体型无显著影响,无显著群间竞争。4)个体的体质量、头长、顶臀长随等级增加而增加,但是尾长、臂长、腿长和脚掌长与等级无显著相关关系。本文为探讨猕猴属的形态演化提供基础资料,同时也为濒危灵长类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门巴族、珞巴族与夏尔巴人身体成分特点及比较
    向小雪, 杜慧敏, 宇克莉, 郑连斌
    2021, 40(01):  109-117.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19.0014
    摘要 ( 1598 )   在线阅读 ( 23 )   PDF (632KB) ( 17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门巴族、珞巴族和夏尔巴人的身体成分特点,2016年在西藏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了门巴族276例(男性为98例,女性为178例)、珞巴族93例(男性为34例,女性为59例)和夏尔巴人181例(男性为97例,女性为84例)的19项身体成分指标。运用Excel2003和SPSS19对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门巴族女性和珞巴族女性体脂率均值处于肥胖范围。门巴族男性内脏脂肪等级均数为10.26,属于内脏肥胖型,这可能会导致相关疾病的高发。门巴族与珞巴族男性身体成分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且与藏族、木雅人男性接近。3个族群女性肌肉量接近,夏尔巴人男性肌肉量低于门巴族和珞巴族,但夏尔巴人体重轻,肌肉率远高于门巴族和珞巴族。目前国内对门巴族、珞巴族和夏尔巴人的体成分研究尚处于空白。此次调查研究,丰富了西藏地区人群的体质数据,对提高营养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发掘/调查报告
    黑龙江海林小龙头山旧石器遗址发掘简报
    李有骞
    2021, 40(01):  118-127.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19.0020
    doi:32091.14.j.cnki.cn11-1963/q.2019.0020
    摘要 ( 742 )   在线阅读 ( 85 )   PDF (1099KB) ( 32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龙头山遗址位于黑龙江省海林市海浪河岸边,地理坐标44°25'36.2"N,129°10'43.1"E。该遗址发现于2012年,2014年发掘10 m2,获得石制品82件。原料以玄武岩为主,还有黑曜岩、凝灰岩、安山岩和英安岩等。剥片技术以石叶、细石叶技术为特点,石器类型有雕刻器、尖状器、两面器和大型的斧形器。个别石制品可以拼合,说明属于原地埋藏,在文化层中的炭粒测得的14C数据为距今13185±40年,为末次盛冰期后的转暖阶段。

    蔚县盆地2017-2018年旧石器考古调查简报
    马东东, 牛东伟, 裴树文, 李潇丽, 杨海勇, 王法岗
    2021, 40(01):  128-136.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19.0026
    doi:32091.14.j.cnki.cn11-1963/q.2019.0026
    摘要 ( 728 )   在线阅读 ( 59 )   PDF (938KB) ( 25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蔚县盆地地处泥河湾盆地(广义)的东南端,是更新世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2017-2018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在盆地内开展系统的旧石器考古调查,新发现并确认了27处旧石器地点。相关地貌、地层对比显示,新地点年代可大致分为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晚期两个阶段,文化遗物分别埋藏于泥河湾河湖相堆积和黄土堆积中。中更新世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器和断块等,原料以火山岩为主,均采用锤击法进行剥片和修理石器;晚更新世晚期遗址包括石核、石片和细石叶等,原料以白云岩和燧石居多,火山岩次之,以硬锤锤击法为主要剥片技术,软锤技术少量发现。对石制品初步分析表明,蔚县盆地中更新世地点表现出了一套与阳原盆地早-中更新世不同的原料及石制品组合,且在蔚县盆地晚更新世晚期存在小型石片石器和细石器两种工业。本次调查扩大了泥河湾盆地古人类活动的地理范围与文化内涵,为揭示泥河湾盆地(广义)早期人类的迁徙与适应行为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河北阳原泥河湾盆地籍箕滩遗址发现的新材料
    关莹, 周振宇, 王晓敏, 葛俊逸, 谢飞, 高星
    2021, 40(01):  137-145.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19.0007
    doi:32091.14.j.cnki.cn11-1963/q.2019.0007
    摘要 ( 656 )   在线阅读 ( 66 )   PDF (886KB) ( 29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北阳原泥河湾盆地的籍箕滩旧石器时代晚期旷野遗址群于上世纪80年代被发现并系统发掘,目前,曾出土了丰富的细石叶制品及动物碎骨的第2地点(T2)由于后期工程建设的原因已不复存在,原记录中的第1地点(T1)、第3地点(T3)也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人为破坏或自然力侵蚀。为探明遗址堆积保存状况,工作队对遗址第1、3地点进行了复查及剖面清理,分别发现了密度较大的石制品遗存。对第1地点和第3地点的光释光和14C测年结果表明,该地有人类活动遗迹的堆积物形成年代为距今16000余年至全新世初期,与河对岸虎头梁遗址群中的马鞍山、于家沟相当,表明了当时古人类的活动范围同时覆盖了桑干河南北两岸。

    河南淅川坑南遗址调查发现的石制品
    赵清坡, 宋国定, 慕俊红
    2021, 40(01):  146-156.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18.0015
    doi:32091.14.j.cnki.cn11-1963/q.2018.0015
    摘要 ( 544 )   在线阅读 ( 49 )   PDF (1146KB) ( 32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南淅川坑南遗址位于丹江口库区,丹江口库区是近年来旧石器考古发掘和研究的重点地区。2016年对坑南遗址发掘前,在周边调查发现旧石器时代石制品209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叶和石器等。剥片方法有锤击法和砸击法。石器毛坯类型多为片状,少量为块状、砾石。石器修理方式以正向为主,其次为反向和复向。初步判断其时代最早能到旧石器时代中期。新发现对于探讨晚更新世南北旧石器过渡地带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陕西泾河流域2019年旧石器考古调查简报
    战世佳, 董哲, 钱耀鹏
    2021, 40(01):  157-164.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19.0076
    doi:32091.14.j.cnki.cn11-1963/q.2019.0076
    摘要 ( 646 )   在线阅读 ( 55 )   PDF (990KB) ( 39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泾河流域旧石器考古工作开展很早,1920年法国神父桑志华(E. Licent)在甘肃庆阳地区赵家岔、辛家沟黄土堆积中发现石英质石制品,标志着中国旧石器考古的开端。在之后的近100年时间里,学者们陆续在属于泾河流域的甘肃庆阳、平凉等地发现牛角沟、寺沟口、楼房子和陕西长武窑头沟、乾县大北沟等旧石器地点,这些发现丰富了泾河流域旧石器文化内涵。然而,上述发现多集中在泾河中上游,且开展时间较早,下游地区特别是关中平原几乎是一片空白。本次调查在泾河流域中下游新发现旧石器地点16处,集中分布在关中平原泾河及支流的黄土堆积上。在黄土堆积中获取石制品63件,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和刮削器等,属于北方地区石片石器工业。根据石制品埋藏层位及泾河流域地貌发育和地层对比,初步推测这些地点时代为晚更新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