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88年 第7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1988-09-15
    人类学学报
    顶骨凹陷变薄的形态学研究
    杨登嵩,俞寿民,崔功浩
    1988, 7(03):  0-229、290. 
    摘要 ( 737 )   PDF (1976KB) ( 1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从1480个颅骨中发现顶骨凹陷变薄的有16例。对其性别、年龄、颅形以及凹陷的形状、深度和骨质厚度作了观测,利用骨磨片和X线摄片对凹陷部分骨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此种凹陷均见于老年人,多数为双侧性。凹陷是由外板内凹而成,不涉及周围组织。X线侧位片显示凹陷处有宽带状低密度阴影。骨组织磨片显示在骨改建过程中,出现未满围骨单位增多,骨陷窝闭塞,造成局部的骨萎缩。
    黑龙江五常学田旧石器文化遗址的初步研究
    于汇历
    1988, 7(03):  0-262、294. 
    摘要 ( 44 )   PDF (4298KB) ( 3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6年在黑龙江省五常县学田村附近发掘两个含化石地点,出土了人化石2件、骨器2件、石制品3件、有打击痕迹的碎骨多件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依初步研究,其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中国彝族、藏族和满族中Kidd、Duffy、Kell、Xg、Rh、Diego和P血型系统的分布
    艾琼华,袁义达,赵红,李实喆,杜若甫,战文惠
    1988, 7(03):  191-199. 
    摘要 ( 693 )   PDF (480KB) ( 7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了中国彝族、藏族和满族的Kidd、Duffy、Kell、Xg、Rh、Diego和P红细胞血型系统的分布和血型基因频率。彝族210人全部是Rh(+)个体,藏族人数中有0.5%为Rh(-)个体。满族人数中Rh(-)者占0.95%;Xg(a+)频率明显低于白种人。Jk~a基因频率分别是:彝族0.4144,藏族0.4447,满族0.4262;Xg~a基因频率,藏族0.4030,满族0.3887;Fy~a基因频率在三个民族中都比较高,彝族0.9628,藏族0.9498,满族0.9405;Di~a基因频率则非常低,藏族0.0255,满族0.0168;在藏族中,P1和K基因频率分别是0.2138和0.0051;满族中P_1基因频率为0.1577。
    毛里塔尼亚不同种族女性骨盆生理常数的调查分析
    杨守范,赵德发
    1988, 7(03):  200-205. 
    摘要 ( 603 )   PDF (330KB) ( 6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312例毛里塔尼亚不同种族女性骨盆的X线测量和临床测量获得了其骨盆各径线的生理常数。结果表明,毛里塔尼亚女性骨盆特征为前深后浅,骶骨后翅,骨盆倾斜度大。各种族间差异表现为白摩尔人骨盆各径线均大于黑帕尔人和图库勒人。各种族骨盆腔形态近似圆筒状,入口形态与黄色人种和白色人种无差异。与中国女性骨盆比较,其骨盆中下段较宽大。笔者并根据毛里塔尼亚产妇骨盆形态特点讨论了与分娩有关的注意事项等。
    太原地区现代人头骨的研究
    王令红,孙凤喈
    1988, 7(03):  206-214. 
    摘要 ( 247 )   PDF (498KB) ( 14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告了太原地区男、女组现代人头骨测量性状的基本统计量和非测量性状的出现情况,记述和讨论了它们的两侧差异和性别差异情况,建立了以多个项目测量值鉴定华北人头骨性别的判别函数。
    南京现代人颅骨的测量
    孙尚辉,欧永章
    1988, 7(03):  215-218. 
    摘要 ( 238 )   PDF (189KB) ( 8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南京出土成年颅骨273个(男157,女116)进行了9个项目的测量。结果表明,除1项性差不显著外,其余8项的性差均有高度的显著性。按颅指数,颅长高指数及颅宽高指数分级,南京人颅骨多分别属于圆颅、高颅及中颅型。
    西安地区现代人颅骨非测量性研究
    郑靖中,张怀瑫,杨玉田,党汝霖
    1988, 7(03):  219-224. 
    摘要 ( 183 )   PDF (339KB) ( 7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西安地区140例(男70、女70)出土成人颅骨进行了非测量性变异类型的研究,计算出了25项形态的常见变异类型出现率、以及性差显著和非常显著的项目和类型,并进行了讨论。
    中国汉族男性臼齿磨耗与年龄关系的研究
    张继宗,纪元
    1988, 7(03):  230-234. 
    摘要 ( 240 )   PDF (278KB) ( 9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来自全国九个省区(江西、青海、吉林、河北、安徽、贵州、云南、广西、山东)的262个汉族男性颅骨上的992颗臼齿磨耗,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了牙齿磨耗的地区差异,提出了臼齿磨耗的新的分级方法。求出了M_1M_2在不同数目组合情况下,推算尸骨年龄的多个回归方程。
    中国与日本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关系
    吴新智
    1988, 7(03):  235-238. 
    摘要 ( 229 )   PDF (2306KB) ( 11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按照歧异系数,柳江人与港川人很接近,其程度和港川人二女性之间或山顶洞二女性之间接近的程度相似,柳江人与山顶洞人相去较远,山顶洞人与港川人相去较远,身材的比较也支持这些看法。
    新疆洛浦山普拉古墓人骨的种系问题
    韩康信
    1988, 7(03):  239-248、287. 
    摘要 ( 418 )   PDF (3792KB) ( 9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洛浦山普拉古墓地的古代居民在体质形态特点上应是接近长颅欧洲人种地中海东支类型而不是具有“大蒙古人种大部分特征,但也有欧罗巴人种一些较明显特征”的混血类型。
    广西罗泊湾西汉初期殉葬人头骨的口腔情况
    魏博源,彭书琳,张文光
    1988, 7(03):  249-254、288. 
    摘要 ( 230 )   PDF (874KB) ( 5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广西罗泊湾出土的6个西汉初期殉葬人的口腔情况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发现这些个体的口腔主要特点是;对刃(牙合)比例高,各种腭型比例与现代壮族人相近,铲形门齿,智齿萌出率高,龋齿,牙周病罹患率不高,牙齿磨耗较重。
    水洞沟遗址的环境与地层
    周昆叔,胡继兰
    1988, 7(03):  263-269. 
    摘要 ( 244 )   PDF (452KB) ( 18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洞沟第四纪地层可与萨拉乌苏河组上段对比。水洞沟遗址包含有新石器和旧石器晚期文化,其旧石器晚期文化发生在距今20,000多年至10,000多年间的黄土状粉砂土中,即发生在末次冰期主冰期的干冷环境下,比发育在距今约35,000—50,000年间的萨拉乌苏河旧石器文化为晚。
    达尔文时代以来生物学界最大的论战——系统渐变论与间断均衡论
    吴汝康
    1988, 7(03):  270-277. 
    摘要 ( 189 )   PDF (543KB) ( 13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十年来,对进化论进行了一场大的论战。参加的有居群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分类学、地质古生物学、古人类学等学科的工作者,甚至特创论者也利用了这次争论,成了达尔文时代以来生物学界最激烈的争论。
    珠江口水上居民体质特征的研究
    黄新美,张寿祺,韦贵耀
    1988, 7(03):  278-280. 
    摘要 ( 173 )   PDF (155KB) ( 7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在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资助下,我们在珠江口的莲花山、斗门县和虎门等地区对水上居民体质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和广西壮族、海南岛黎族、湖南省江华瑶族作了对比。其中广州莲花山水上居民的体质特征调查详见《人类学学报》4卷2期,现将斗门县和虎门地区的水上居民测量结果报告如下(见表1—4)。
    维吾尔族乙二醛酶Ⅰ多态性研究
    洪涛,赵修竹
    1988, 7(03):  280-281. 
    摘要 ( 144 )   PDF (124KB) ( 9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75年Kompt等首先发现了GLO的多态现象。在生命的进化过程中,GLOI在动植物和微生物中也保存下来。随着物种进化程度越高而其多态现象也越来越复杂。其基因频率存在种族差别,而且基因在人类与HLA呈连锁不平衡,因而作为一种特殊的遗传标记倍受重视。本文选择了具有特殊地理位置、人口为595万之多的新疆维吾尔族人群进行了GLO表型检测。
    国人(南京地区)颏孔的研究
    魏锡云,林元问
    1988, 7(03):  281-283. 
    摘要 ( 375 )   PDF (197KB) ( 10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积累国人颏孔的资料和进行种族、地域的比较,本文对南京地区国人下颌骨颏孔的形状、位置和方向进行了观察。并对颏孔的大小及其与下颌骨各缘的距离进行了测量。
    本文所用材料为南京地区出土的733个完整的成人下颌骨(共1466侧颏孔)。将下颌骨置于标准水平面上,在牙槽上加压,使下颌骨尽可能与平面接触,观察两侧颏孔的形的形状、开放方向及位置。通过颊孔的中心点O作水平线OA向后至下领支后缘, OB线向前至下领骨正中线;通过O点作垂线OC向下至基底缘、OD向上至牙槽缘;测量各线及颊孔的最大纵径和最大横径。
    合水九站青铜器时代的人骨
    宋景民,张桂芝,水涛
    1988, 7(03):  283-285. 
    摘要 ( 159 )   PDF (188KB) ( 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的是甘肃省文物工作队于1984年10月至1985年12月在甘肃省合水县九站发掘出土的人骨。
    我们发现根据牙齿磨耗度所估计的年龄值要比根据其它因素估计的年龄要高出10—15岁。这样大的差异可能主要是因为这里的人类的食物比现代人要粗糙得多,以及牙齿的耐磨程度都可能与现代人不同,因此牙齿磨耗也要重得多。我们参考骨缝愈合程度、齿槽吸收的情况及下颌角度等资料,进行必要的年龄校正,得出综合的年龄判断。
    吉林长春市郊发现旧石器地点
    程新民
    1988, 7(03):  286-286. 
    摘要 ( 170 )   PDF (44KB) ( 7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不久,长春地质学院师生在野外实习时,于长春市南郊红咀子发现一旧石器地点。在伊通河一级冲积阶地的下部,距地表三米深的砂层中发现猛犸象和东北野牛等哺乳动物化石。同层出土的还有石片一件,原料为水晶,呈铲形,其台面稍残,系后期破损,但半锥体和放射线清晰可见,其背面有多块浅平的石片疤,可以肯定是一件锤击石片,其边缘尚有细小的疤,可能是使用痕迹。
    旧石器和猛玛象等哺乳动物化石一起出土, 表明其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 文化时代可能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此次发现为在该区寻找古人类和古文化遗存提供了线索, 对研究当地 第四纪古气候、古地理也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