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优先出版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虚拟专题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1992年 第11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1992-03-15
上一期
下一期
人类学学报
兄弟姊妹间的骨龄关系(FELS法)
席焕久, Alex F.Roche, Guo Shumei
1992, 11(01): 1-9.
摘要
(
312
)
PDF
(502KB) (
8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根据Fels研究所混合性追踪材料研究了231个家庭中561名年龄为0.5—17岁的美国白人 (男 285,女 276) 2622张左侧手腕部X线片,报告了同胞间骨龄 (SA) 关系,并用Kernel回归法修平相关曲线。结果表明,兄弟与姊妹之间的关系 (B/S) 一般低于同胞间其它配对关系,但11岁之后,它们与兄弟之间的关系 (B/B )相类似。12岁以后,姊妹之间的关系 (s/s) 明显地高于 (B/B) 和 (B/S) 。本文不能提供骨成熟时间与染色体有关的明显证据。但是,12岁以后,本文却提示可能存在这种关系。
鸽子洞的人类化石
吕遵谔
1992, 11(01): 10-12.
摘要
(
350
)
PDF
(824KB) (
9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鸽子洞遗址经过1973和1975发掘,发现大量石制品、用火遗迹和动物化石。笔者在鸽子洞所出的动物碎骨中拣出三件人类化石,它们的形态特征及尺寸都和现代人没有区别,属发展阶段的晚期智人,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
云南纳西族的体质特征研究
刘冠豪,余发昌,李明,茶发昌
1992, 11(01): 13-19.
摘要
(
563
)
PDF
(2566KB) (
1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200例云南纳西族的体质特征调查结果作了报道。调查对象均系成年纯纳西族,男24—60岁,女23—55岁。调查分观察与测量两类。从调查结果看,纳西族属蒙古人种,具有典型现代黄种人的容貌特征。其主要头面部测量均值与汉族、藏族及云南其他少数民族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纳西族的头面部特征,和傈僳族最为接近。
云南阿昌族的体质特征
李明,李跃敏,程宏忠,余发昌
1992, 11(01): 20-26.
摘要
(
367
)
PDF
(2428KB) (
14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260例云南阿昌族进行了体质测量调查,调查对象均系阿昌族纯血统,为成年人 (男24—60岁,女23—55岁) 。分析调查结果,阿昌族属蒙古人种,具有现代黄种人的典型容貌特征。主要头面部测量均值与汉族和云南省其他各少数民族的聚类分析表明,阿昌族体质特征与傈僳族、纳西族和景颇族最接近,与哈尼族、基诺族和布朗族较远。
广西俫人的体质特征
朱芳武,赵东风,林华柱,廖善璠,马儒争,周芳龄,杨顺和,卢为善
1992, 11(01): 27-33.
摘要
(
627
)
PDF
(363KB) (
15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告对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境内的俫人成年居民111人 (男性60人,女性51人) 进行的活体调查结果。结果表明,俫人体质特征属中华民族的华南类型,与广西壮族及海南岛黎族有比较接近的亲缘关系。
新疆阿勒泰地区哈、汉族新生儿体格发育现状分析
王兰婷,张明涛,杨晓青,古丽娜
1992, 11(01): 34-37.
摘要
(
472
)
PDF
(263KB) (
8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告出生后24小时之内正常哈萨克族、汉族胎龄≥37周新生儿1107例的体格发育情况。体重、身长、顶臀长、胸围、头围、上臂围的均数哈族大于汉族,哈、汉族皆为男新生儿大于女新生儿、经产儿大于初产儿。哈族新生儿体格发育优于汉族可能与种族差异、哈族新生儿中经产儿比例大于汉族及两民族食物构成差别等因素有关。
中国人指节纹的研究
黎屏周,宋永春
1992, 11(01): 38-47.
摘要
(
312
)
PDF
(495KB) (
7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观察研究了400名 (男200人,女200人) 南昌地区汉族人的指节纹。结果表明,中国人的指节纹以钩型 (43.10% )最常见,其次为直线型 (37.10%) 和弓型 (15.28%) 。我们还就男女性别和左右手进行了比较,并与国外有关资料作了分析比较。
五个汉族群体C7的遗传多态性
魏谢蓉,杜若甫
1992, 11(01): 48-51.
摘要
(
256
)
PDF
(1077KB) (
6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国内首次用等电聚焦和酶连免疫标记方法调查哈尔滨、西安、成都、贵阳、漳州等五个汉族群体的补体第七成分(C7)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C7*1基因频率最高,在0.8152至0.9144之间。C7*2频率在四个亚群中为0.0528至0.0849,但在贵阳人群中高达0.1527,是目前世界上已观察到的最高值。C7*4频率在五个亚群中无显著差异,在0.0180至0.0402之间。没有观察到C7*4有由北方人群扩散到南方的明显趋势。在南方的三个汉族亚群中观察到在高加索人和日本人群中存在的C7*3基因。
黑叶猴和菲氏叶猴颅骨的比较研究
潘汝亮,彭燕章,叶智彰,王红
1992, 11(01): 52-59.
摘要
(
254
)
PDF
(455KB) (
7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用笛卡儿 (三维空间) 坐标系对黑叶猴和菲氏叶猴颅骨15个坐标点的X、Y和Z值进行了测定。所测数据经因子分析 (FA) 计算表明,两种叶猴颅骨的主要差异性区域是面颅和枕骨部。这很可能与个体发育过程中面颅和枕部在两种类中生长速度不一有关。一些差异主要表现在:水平位,菲氏叶猴的面颅较黑叶猴的更向前突,但是,黑叶猴的枕部比菲氏叶猴的更向后移;黑叶猴的颅骨比菲氏叶猴的更宽。垂直位,菲氏叶猴的颅骨比黑叶猴的更低。这些形态结构差异,除了遗传因素外,很可能与不同的食性结构相关。
中国现生六种非人灵长类和树鼩大脑两半球不对称性的比较研究
马原野,蔡景霞,田云芬
1992, 11(01): 60-68.
摘要
(
307
)
PDF
(593KB) (
10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中国现生六种灵长类动物:懒猴、猕猴、灰叶猴、川金丝猴、滇金丝猴、长臂猿以及与灵长类关系密切的树鼩的大脑两半球形态,功能的不对称性以及由此引起的行为不对称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脑两半球不对称现象均存在于上述几种动物中。因而,这种不对称性可能经历了一个长期演化历程。
马鞍山南洞旧石器文化遗址试掘报告
黄泗亭,龙凤骧,安家瑗
1992, 11(01): 69-78.
摘要
(
286
)
PDF
(547KB) (
15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新近发现的贵州省桐梓县马鞍山南洞遗址的试掘结果作简要报道,其石制品的一般面貌与马鞍山旧石器文化遗址的基本一致。
大同县山自造地点旧石器研究
李超荣,任秀生
1992, 11(01): 79-85.
摘要
(
231
)
PDF
(1679KB) (
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1983和1987年在山西省大同县发现的66件石制品进行了研究。石制品的特征与下川、薛关和虎头梁的类似。根据地貌部位、地层和文化遗物的特征来分析,石器地点的地质时代可能为晚更新世;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江西萍乡竹山园洞的哺乳类化石和石制品
李家和,徐长青,彭云秋,熬友圣,许春华,邱中郎
1992, 11(01): 86-92.
摘要
(
274
)
PDF
(968KB) (
10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大熊猫、东方剑齿象、巨貘等种类推测,萍乡市竹山园洞动物化石的时代为更新世中、晚期,很可能处于中期和晚期之间。和动物化石伴出的一件石片,从其痕迹看,应该是人工打击的。
贵州黔西观音洞钟乳石样的铀系年龄
沈冠军,金林红
1992, 11(01): 93-100.
摘要
(
276
)
PDF
(513KB) (
8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基于钟乳石样的铀系年龄,提出了华南旧石器时代重要遗址贵州黔西观音洞的年代界限;A组堆积小于4万年;B组第3层小于5万年;B组第4—8层5—24万年,如地层研究能证明B组堆积物的一致性,其年代应可限制在10—19万年之间。本文数据不支持地层古生物研究关于观音洞A、B二组堆积分属中更新世中、早期的假设,但证实了B组堆积的下部应属中更新世的晚期,为含嵌齿象科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迄今最晚的地史记录。观音洞以其丰富的内涵,有可能成为我国南方跨越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文化的代表。
人体脐的活体测量与观察
杜清太,申荷勤,李松奇,郑艳红,李洪渠
1992, 11(01): 101-103.
摘要
(
306
)
PDF
(172KB) (
10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埃塞俄比亚阿法地区的新发现及其意义
吴汝康
1992, 11(01): 104-105.
摘要
(
294
)
PDF
(152KB) (
8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肋骨胸骨端的年龄鉴定
丁士海
1992, 11(01): 106-108.
摘要
(
248
)
PDF
(215KB) (
6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爪哇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10O周年纪念会
沁明
1992, 11(01): 108-108.
摘要
(
23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知公告
更多>>
黄慰文先生生平简介
2024-09-25
黄慰文先生在京逝世
2024-09-25
有奖问卷|开奖啦!
2023-12-31
通知公告|《人类学学报》编委会成员调整公告
2023-12-31
有奖问卷|一起让《人类学学报》变得更好!
2023-12-15
通知公告|《人类学学报》开通邮件订阅啦!
2023-08-10
6月20日《人类学学报》云主机停机迁移公告
2023-06-13
2022年度《人类学学报》稿件分析
2023-04-13
《人类学学报》征稿简则20221219版发布!
2022-12-19
庆祝《人类学学报》创刊40周年纪念视频
2022-08-15
6月19日《人类学学报》稿件系统维护公告
2022-06-16
《人类学学报》工作规范调整公告
2022-05-10
深切哀悼吴新智先生
2021-12-05
《人类学学报》期刊学术诚信声明
2021-11-15
《人类学学报》进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系统
2021-04-27
2021年《人类学学报》变更为双月刊
2020-12-31
“吴汝康星”命名仪式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举行
2020-09-03
中国舌尖考古(稳定同位素分析)学术会议顺利召开
2020-08-02
《人类学学报》2020年第4期,即将推出“新方法、新技术在生物人类学上的应用”特...
2020-08-02
《人类学学报》2021年第2期,即将推出“早期人类演化-年代、地层、环境与科技考...
2020-08-02
黄慰文先生生平简介
2024-09-25
黄慰文先生在京逝世
2024-09-25
有奖问卷|开奖啦!
2023-12-31
通知公告|《人类学学报》编委会成员调整公告
2023-12-31
有奖问卷|一起让《人类学学报》变得更好!
2023-12-15
通知公告|《人类学学报》开通邮件订阅啦!
2023-08-10
6月20日《人类学学报》云主机停机迁移公告
2023-06-13
2022年度《人类学学报》稿件分析
2023-04-13
《人类学学报》征稿简则20221219版发布!
2022-12-19
庆祝《人类学学报》创刊40周年纪念视频
2022-08-15
6月19日《人类学学报》稿件系统维护公告
2022-06-16
《人类学学报》工作规范调整公告
2022-05-10
深切哀悼吴新智先生
2021-12-05
《人类学学报》期刊学术诚信声明
2021-11-15
《人类学学报》进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系统
2021-04-27
2021年《人类学学报》变更为双月刊
2020-12-31
“吴汝康星”命名仪式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举行
2020-09-03
中国舌尖考古(稳定同位素分析)学术会议顺利召开
2020-08-02
《人类学学报》2020年第4期,即将推出“新方法、新技术在生物人类学上的应用”特...
2020-08-02
《人类学学报》2021年第2期,即将推出“早期人类演化-年代、地层、环境与科技考...
2020-08-02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编委办公
下载中心
热点评述
更多>>
热点评述|150万年前人类已经系统性地制造骨制工具
专家点评|牙齿微痕的生物考古研究前景广阔
专家点评|《乌兰木伦遗址非完整骨骼成因的实验考古学》短评
专家点评|山西下川遗址古人类剥片策略研究取得进展
2025主编新年寄语
2024年中国人群古DNA研究代表性成果及进展评述
创新发展的中国人类骨骼考古学 ——2024年人类骨骼考古学研究评述
2024年体质人类学代表性成果及其进展评述
人类演化:地质、年代与科技考古领域2024研究进展
2024年旧石器时代考古文化遗物研究进展
2024年中国古人类学研究新进展
专家点评|加强理论建设,勇攀科学巅峰——纪念北京人第一件头盖骨发现95周年专辑点...
专家点评|亚洲地区在古人类演化研究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专家点评|读《人类学学报》纪念北京猿人第1头盖骨发现95周年学术专辑
专家点评|读现生人体质测量学专辑想到的
推荐阅读&专家点评:中国活体测量研究的回顾及专辑论文评述
主编推荐|细石叶技术及其形成机制解读
专家点评|中国猩猩化石研究中两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专家视角|品读“泥河湾”
2023年中国人群古DNA和古蛋白研究代表性成果及进展评述
微信公众号
友情链接
更多>>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知网
ScienceDirect数据库
Wiley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