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3年 第22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03-06-15
    人类学学报
    中国与非洲近代-现代人类某些颅骨特征的对比及其意义——中国与非洲人类头骨特征对比之二
    刘武,Emma Mbua,吴秀杰,张银运
    2003, 22(02):  89-104. 
    摘要 ( 237 )   PDF (518KB) ( 10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近代-现代非洲和中国人群26项颅骨特征的观测和分析显示非洲人具有一些显示其特异性的颅骨特征,但多数特征的表现与东亚人类非常接近,提示现代人群体质特征的趋同性。作者认为非洲人在多数颅骨特征的表现方式上较中国人更为多样化,表明现代非洲人群在体质特征的表现上较东亚人类具有更宽广的形态变异谱。作者基于许多东亚、欧洲及澳洲人类的颅骨特征在非洲人群具有较高的出现率或明显的表现等现象提出一些未来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浙江旧石器调查报告
    张森水,高星,徐新民
    2003, 22(02):  105-119. 
    摘要 ( 197 )   PDF (602KB) ( 9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0年10—11月在湖州市辖区内开展旧石器时代考古调查,在安吉和长兴县发现了旧石器地点31处,其中5处发现于网纹红土等更新统的地层中。在安吉县发现了13个地点,找到石制品186件,长兴县18处,采到石制品147件,共计333件。石制品多粗大,与邻近的安徽和江苏发现的工业特征基本一致,同属南方主工业;它们的时代始于中更新世某一时段,一直延续到晚更新世。此项工作的结果,使中国境内再无旧石器时代文化的空白省,并扩大了南方主工业的分布区。
    《南京直立人》2002年12月出版
    2003, 22(02):  120-120. 
    摘要 ( 115 )   PDF (34KB) ( 4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泥河湾盆地旧石器中晚期石制品原料初步分析
    杜水生
    2003, 22(02):  121-130. 
    摘要 ( 209 )   PDF (356KB) ( 15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对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诸遗址中石料产地的调查和石制品颜色、质地及表面状况的分析后认为:泥河湾盆地旧石器中晚期人类选择石料方式变化主要发生在旧石器晚期的早段和晚段之间,在此之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选择石料主要在遗址附近,各遗址的石料表现出强烈的地方色彩,但遗址中的一些优质石料可能来源于10多公里之外的地区;而在旧石器晚期早段,在基本继承这一特点的前提下,仅有很少量的石料输送距离达数10km;石料被带到遗址之前一般并不进行粗选,多是直接进行打片。在此之后,人类对石料的选择则表现出刻意的追求,优质石料大量被输送到数10公里之外,而且石料在输入到遗址之前一般要经过精心选择,与前一阶段形成鲜明对照。
    盘县大洞古人类遗址的地层和古气候研究
    王頠,刘军,侯亚梅,Lynne A.Shepartz,Sari Miller-Antonio,William Jack Rink,斯信强,黄慰文
    2003, 22(02):  131-138. 
    摘要 ( 234 )   PDF (267KB) ( 13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贵州盘县大洞的堆积物,自上而下可以分为3层。大洞主体堆积物为角砾堆积,来源于洞顶灰岩的崩塌,另外有人类遗物以及洞外片流作用带入的泥砂。人类化石、旧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主要分布在第2层角砾堆积中。堆积物在洞厅各部位均有相应分布,属同一沉积序列。已知的早期人类活动时间大约从260ka.B.P.开始,到142ka.B.P.前后结束,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的第6、7阶段。角砾层下段,发育一套遭强烈溶蚀和风化的堆积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其湿热的沉积环境,时间大约在260—180kaB.P.期间,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第7阶段;大洞堆积物在气候变化周期上与黄土、青藏高原冰期序列可以对比。
    江西新余旧石器地点的埋藏环境与时代
    房迎三,李徐生,杨达源
    2003, 22(02):  139-144. 
    摘要 ( 151 )   PDF (186KB) ( 12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对江西新余打鼓岭旧石器地点及邻近地区沉积物的系统采样分析和石英电镜扫描观察,探讨其沉积学特征和环境意义,提出打鼓岭含石制品的中、上部沉积物为风尘堆积,性质与北方典型黄土和长江下游土状堆积相似,石制品应为原生就地埋藏。用光释光法试测打鼓岭中、上部2个沉积物样品,年代分别为36.1±2.6ka和64.2±4.9ka,表明石制品时代相当于旧石器晚期或稍早一些
    北京地区青少年恒牙先天数目异常的分析
    续美如,霍益亮,吕冰峰
    2003, 22(02):  145-149. 
    摘要 ( 197 )   PDF (151KB) ( 7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调查了北京地区青少年先天缺失牙和多生牙的发生率、好发部位,探讨先天牙齿数目异常与人类进化之间的关系。观察和分析了429名全颌曲面体层X线片,年龄为12—23岁,均无恒牙拔牙史或牙齿损伤史。结果表明先天缺失牙(包括第三磨牙)的发生率为42.19%,第三磨牙的缺失发生率为35.43%,缺失牙的好发部位依次为:上颌第三磨牙、下颌第三磨牙、下颌第二双尖牙、下颌中切牙、上颌第二双尖牙等;多生牙发生率为3.50%,好发部位是上颌切牙区。牙齿先天缺失在人群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多生牙,缺失牙主要发生在功能相对弱的牙位上;遗传因素对牙齿数目异常起主导作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缺失某些牙齿是咀嚼器官退化的趋势,而多生牙可能是一种返祖遗传现象。
    白裤瑶体质人类学研究
    罗载刚,杨家力,余跃生,戎聚全,岑林,任光祥,李钟艳
    2003, 22(02):  150-160. 
    摘要 ( 270 )   PDF (305KB) ( 11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953名(男605人,女348人)生活在贵州和广西接壤地带的白裤瑶民族进行了活体调查(观察28个项目,测量63个项目)。调查对象年龄为22—55岁,三代均系白裤瑶。分析结果表明:白裤瑶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具有典型现代黄种人的容貌特征。多为圆头型,以超狭面型多见,属中鼻型,矮型身材。白裤瑶与南方16个少数民族群体10项头面部体部测量数据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白裤瑶人群的体质特征与贵州毛南族、湖南侗族、云南苗族最为接近,与广西苗族、彝族、侗族、瑶族次之,与贵州苗族、水族以及湖南土家族、瑶族等民族较远。
    新疆“克里雅人”ABO血型分布的调查
    张全超,段然慧
    2003, 22(02):  161-162. 
    摘要 ( 383 )   PDF (80KB) ( 18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告了居住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当中克里雅河下游地区的待识别封闭人群“克里雅人”(93例)ABO血型分布的调查结果。“克里雅人”ABO血型的分布特征为O>B>A>AB,与中国西北地区诸省的分布相一致,其基因频率为r(0.6095)>q(0.2019)>p(0.1886),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族的ABO血型基因频率较为接近。
    古代DNA研究中污染的控制和识别
    杨东亚
    2003, 22(02):  163-173. 
    摘要 ( 222 )   PDF (297KB) ( 8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代分子生物学中PCR技术的发展使得直接分析古代动植物和人类材料中的DNA成为可能,这为考古学、人类学和古生物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手段。但由于PCR技术的高度敏感性和古代DNA含量的极其微量性,古代DNA研究也极易受现代DNA污染。如何甄别所获得的DNA是真实的古代DNA而不是污染的现代DNA是所有古代DNA研究工作者都要面临的挑战,污染的控制和识别也因此成为古代DNA研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将着重讨论在古代DNA研究的各个步骤中应如何进行有效的污染控制和识别。
    《南京直立人》评介
    刘武
    2003, 22(02):  174-175. 
    摘要 ( 110 )   PDF (62KB) ( 7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