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幼平, 汪松枝. MIS3阶段嵩山东麓旧石器发现与问题[J]. 人类学学报, 2014,33(3):304-314
|
[2] |
曲彤丽, 顾万发, 汪松枝, 等. 郑州地区晚更新世中期人类的生计方式——老奶奶庙遗址动物遗存研究[J].人类学学报,待刊
|
[3] |
王佳音, 张松林, 汪松枝, 等. 河南新郑黄帝口遗址2009 年发掘简报[J]. 人类学学报, 2012,31(2):127-136
|
[4] |
赵静芳. 新郑赵庄遗址的发现和研究[D]. 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5
|
[5] |
林壹, 顾万发, 汪松枝, 等. 河南登封方家沟遗址发掘简报[J]. 人类学学报, 2017,36(1):17-26
|
[6] |
王幼平. 嵩山东南麓MIS3阶段古人类的栖居形态及相关问题[A].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编: 考古学研究(十)[C]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13, 287-298
|
[7] |
卫奇. 石制品观察格式探讨[A].第八届古脊椎动物学术年会文集[C].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01
|
[8] |
高星. 周口店第15地点剥片技术研究[J]. 人类学学报, 2000,19(3):199-215
|
[9] |
李锋. “文化传播”与“生态适应”——水洞沟遗址第2地点考古学观察[D]. 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2
|
[10] |
彭菲. 再议操作链[J]. 人类学学报, 2015,34(1):55-67
|
[11] |
李英华, 侯亚梅, Boëda E. 观音洞遗址古人类剥坯模式与认知特征[J]. 科学通报, 2009,54(19):2864-2870
|
[12] |
陈宥成, 曲彤丽. “勒瓦娄哇技术”源流管窥[J].考古, 2015(2):71-78
|
[13] |
Andrefsky W. Lithics: Macroscopic approaches to analysis. Secongd edition[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
[14] |
王益人. 石片形制再探究——石片研究的一种新的分类分析方法[A].考古学研究(七)[C]. 北京: 科学出版社, 44-68
|
[15] |
高星, 裴树文. 中国古人类石器技术与生存模式的考古学阐释[J]. 第四纪研究, 2006,26(04):504-513
|
[16] |
李锋. 克拉克的“技术模式”与中国旧石器技术演化研究[J].考古, 2017(9):73-81
|
[17] |
陈宥成. 嵩山东麓MIS3阶段人群石器技术与行为模式——郑州老奶奶庙遗址研究[D]. 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5
|
[18] |
高霄旭. 西施旧石器遗址石制品研究[D]. 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
[19] |
赵潮. 登封东施遗址石制品研究[D]. 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5
|
[20] |
王幼平, 汪松枝. MIS3阶段嵩山东麓旧石器发现与问题[J]. 人类学学报, 2014,33(3):304-314
|
[21] |
王幼平. 石器研究——旧石器时代考古方法初探[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22] |
Bar-Yosef O, Kuhn S. The big deal about blades: Laminar technologies and Human evolution[J].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999,101(2):322-338
|
[23] |
李锋. 石叶概念探讨[J]. 人类学学报, 2012,31(1):41-50
|
[24] |
高星, 张晓凌, 杨东亚, 等. 现代中国人起源与人类演化的区域性多样化模式[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0,40(9):1287-13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