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优先出版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虚拟专题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6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07-12-15
上一期
下一期
人类学学报
消息与动态
2007, 26(04): 0-324-344.
摘要
(
9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京直立人的高鼻梁是由于对寒冷气候的适应吗?
吴新智;尚虹
2007, 26(04): 289-294.
摘要
(
525
)
PDF
(369KB) (
15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有人质疑南京直立人的高耸鼻梁的成因,认为高鼻梁是对寒冷和干燥气候的适应,有两篇论文被引用来作为支持。本文指出那两篇论文讨论的是鼻高,鼻宽与纬度的关系,结论是纬度较高者鼻宽较小,并没有论证高鼻梁是对寒冷和干燥气候的适应。本文还援引其他不同纬度地区人群反映鼻的不同部分向前方突出程度的资料,指出目前很难看出鼻的突出程度与气候如何相关。这些资料和寒带因纽特人的扁鼻梁与热带的Bodo化石头骨的高鼻梁的对比以及南京直立人1号头骨所在的堆积物反映温带或亚热带气候,都反对或至少是不支持高耸鼻梁是适应寒冷和干燥气候结果的观点。目前也还没有证据表明南京直立人的高鼻梁可以在东亚的人类谱系上溯源到某些曾经由于对寒冷气候的适应而具有高鼻梁的古人类。
柳江人身体大小和形状——体重、身体比例及相对脑量的分析
刘武;吴秀杰;李海军
2007, 26(04): 295-304.
摘要
(
313
)
PDF
(521KB) (
16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发现于广西柳江的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除1具完整的头骨外,还包含有右侧髋骨、骶骨、两段股骨及若干件椎骨。根据各方面的特征分析,初步认定这些化石属于同一个体。这一有利条件为我们比较准确地获取与该个体身体大小和形状有关的指标数据提供了可能。本文通过对柳江人头骨及复原骨盆的测量,计算了柳江人的身高、体重、身体比例、相对脑量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柳江人的身体大小和形状。本研究发现:柳江人化石所代表的个体具有适应温暖气候环境的纤细型身体比例,代表相对脑量的EQ指数5.602大于金牛山、山顶洞等中国更新世中、晚期化石人类,而与包括港川人在内的更新世末期及现代人类的EQ指数接近。柳江人体重52.0kg小于金牛山、山顶洞、尼安德特人等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化石人类,而与港川、非洲的KNM-ER3883、KNM-ER3733等生活在温暖环境的古人类接近。作者认为这些发现除说明柳江人生活的气候环境外,还提示柳江人身体大小、比例及相对脑量与更新世末期及现代人类接近。
虎头梁遗址中的细石器技术
朱之勇;高星
2007, 26(04): 305-310.
摘要
(
170
)
PDF
(352KB) (
15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从应用目的的角度出发,对虎头梁遗址中的细石器技术进行了界定。通过数量统计、模拟计算等方法论证了虎头梁遗址中共存在着2种细石器技术,它们分别以Ⅰ型细石核和Ⅱ型细石核为代表。这两种细石器技术体现出了不同的剥片效率以及古人类在对外部环境适应方面的不同需求。Ⅰ型细石核因其相对较高的剥片效率以及构思巧妙的外部形态、加工精细的刃缘具有石核和工具的双重功能,常被古人外出时携带使用。Ⅱ型细石核则是古人类仅用来在固定地点剥制细石叶而使用的。
我国男性青年体格状况的空间分布特征
尚磊;李沪建;张治英;徐勇勇
2007, 26(04): 311-317.
摘要
(
211
)
PDF
(430KB) (
24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研究我国男青年体格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方法:利用第三次全国应征青年体质调研数据,在ArcGIS8.1软件支持下,建立我国男青年体格指标的地理信息系统,并以此为基础采用空间局部内插分析,建立我国男青年体格指标空间分布图,以交叉评价指标为依据选择无偏最优的空间分布图。结果:分布图显示我国男青年身高、体重、胸围、Vervaeck指数分布趋势基本一致,总体上有从北向南逐渐减小或降低的趋势。除鄂尔多斯高原以外,东北、华北、西北北部以及华东地区东部的男青年的身高较高。东北、华北以及华东地区东部一带男青年的体型较粗壮;青藏高原、西南地区中部、陕西南部男青年体形较细长。结论:我国男青年体格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应进一步研究不同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经济等对青少年体格状况的影响。
中国延边朝鲜族和延边汉族apoB,D17S30 VNTR多态性研究
全贵红;金东洙
2007, 26(04): 318-324.
摘要
(
200
)
PDF
(383KB) (
1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 法对中国延边朝鲜族和延边汉族apoB和D17S30 VNTR研究发现,中国延边朝鲜族和延边汉族等位基因频率总体分布具有显著性差异( P < 0105);apoB和D17S30 位点 VNTR 在中国延边朝鲜族和延边汉族中的观察杂合性、多态信息含量、个体鉴别力均大于017;中国延边朝鲜族和延边汉族中 D17S30 VNTR位点分别以 A3 和 A1 的频率为最高。结果表明,apoB和D17S30 VNTR 位点在中国延边朝鲜族和延边汉族中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具有很强的多态性,在研究中国延边朝鲜族起源、变迁以及与其他各民族间亲缘关系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适用于中国延边朝鲜族和延边汉族的个体识别和亲子鉴定。
黔南布依族、苗族和水族人群ABO血型分布及基因频率
任光祥;段书刚;余跃生;杨胜文
2007, 26(04): 325-328.
摘要
(
331
)
PDF
(202KB) (
10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黔南州布依族、苗族、水族人群ABO血型的表现型及基因型频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黔南布依族ABO血型分布为O>B>A>AB;苗族、水族为O>A>B>AB。3个民族ABO血型基因频率相接近;经吻合度检测,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黔南与黔东南、黔西南布依族和苗族群体间以及黔南水族男女群体间ABO血型分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果提示ABO血型分布存在民族、地区和性别差异。
广西布兵盆地么会洞发现的巨猿牙齿化石
王頠;田丰;莫进尤
2007, 26(04): 329-343.
摘要
(
399
)
PDF
(746KB) (
2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广西布兵盆地么会洞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的研究显示,该地点的部分高等灵长类牙齿化石中,16枚可归入巨猿步氏种(Gigantopithecus blacki),其形态特征与中国、越南和印度北部发现的巨猿化石相似。在尺寸大小上与重庆巫山和广西柳城巨猿洞的相近,暗示么会洞巨猿的时代与之接近,且共生的哺乳动物群也非常相似,指示它们之间相近的生物地层年龄。古地磁分析结果显示其时代在奥都威正极性世。
河南许昌灵井旧石器遗址哺乳动物群的性质及时代探讨
李占扬;董为
2007, 26(04): 345-360.
摘要
(
220
)
PDF
(395KB) (
1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系统记述了在近两年从河南省许昌市灵井旧石器遗址出土的食肉目、长鼻目和奇蹄目化石:宽吻灵猫相似种(Viverra cf. zibetha)、熊未定种(Ursus sp.)、中国硕鬣狗相似种(Pachycrocuta cf. sinensis)、古菱齿象未定种(Palaeoloxodon sp.)、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梅氏犀(Dicerorhinus mercki)、普通马(Equusca ballus)和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并对灵井哺乳动物群的性质和年代进行了探讨,指出灵井动物群含有的北方种类较多,与北方区的很多动物群可以比较,属于北方区动物群,其生态环境为以平原草地为主,镶嵌有零散的森林,属北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似低于现在。灵井动物群中绝灭种类占44.4%,其时代应为晚更新世早期,其绝对年龄与许家窑接近,约在100kaBP。
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在人类学研究中价值的判定
吴秀杰;张全超;李海军
2007, 26(04): 361-371.
摘要
(
143
)
PDF
(231KB) (
7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以生活在不同地区的9组人群的成年男性头骨(668例)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14项测量性状的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讨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在人类学研究中的价值。结果显示:欧氏距离系数可以初步判断各组人群的相互关系及差异;根据聚类分析树枝图推出的人群间的相互关系受作者主观意识的影响,可信的结论应建立在多种聚类方法产生的结果一致的基础上;主成分分析的结果与选取的变量有一定关系,选取不同的变量组,其结果会受到影响。同聚类分析方法相比,主成分分析方法相对较好地反映了人群间的相互关系。本文研究结果提示,应慎重对待多变量统计方法得出的人群间相互关系的结论。
人类线粒体DNA异质性研究进展及其法医学应用
冉鹏;吴谨;张蓓蕾;单华鑫;李英碧
2007, 26(04): 372-378.
摘要
(
306
)
PDF
(268KB) (
20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 mtDNA)的异质性自从被发现以来,一直被遗传学、进化学、发育遗传学以及法医遗传学、分子生物学领域所重视。由于线粒体异质性的存在,使得很多涉及疾病、进化、系统发育线粒体基因组与核基因组的相互作用关系、线粒体DNA复制机制以及法医学运用线粒体DNA进行实际案件评估的问题变得复杂化。此外线粒体DNA异质性的发生原因以及对线粒体异质性的检测方法标准化问题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针对线粒体DNA异质性带来的种种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取得了不少研究进展。
考古动物群中的偏移现象——埋藏学的视角
张双权;Christopher J.Norton;张乐
2007, 26(04): 379-388.
摘要
(
184
)
PDF
(515KB) (
11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古动物群是由古代生物群经过死亡群、埋藏群、化石群的逐次"过滤"而形成的一个"采集群"[1]。在这一漫长而复杂的地质历史过程中,不同来源、不同规模、不同作用方式的多种埋藏学因素都在其中打上了自己的深刻"烙印",并在各自的层面上改变了考古动物群的最终面貌,从而导致了化石记录与原始生物群之间的客观偏移。因此,在对考古遗址发掘出土的大量动物化石进行合理解释之前,有必要了解和研究那些可能影响考古动物群最终组成的埋藏学过程或动因。本文以东亚地区的几项埋藏学研究为例,重点阐释了一些可能导致考古动物群偏移的埋藏学过程。
通知公告
更多>>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编委办公
下载中心
热点评述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友情链接
更多>>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知网
ScienceDirect数据库
Wiley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