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29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10-03-15
    人类学学报
    湖北郧西黄龙洞更新世晚期人类牙齿磨耗与使用痕迹
    刘武; 武仙竹; 吴秀杰; 周蜜
    2010, 29(01):  1-14. 
    摘要 ( 276 )   PDF (820KB) ( 12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2004—2006年在黄龙洞发现的7枚人类牙齿磨耗与使用痕迹的观察显示: 除具有正常牙齿相互接触造成的磨耗外, 黄龙洞人类牙齿还呈现出一些特殊的使用痕迹, 包括明显的前部牙齿釉质破损与崩裂、上颌侧门齿齿冠唇面釉质破损、上颌前部牙齿齿间邻接面沟等。根据这些牙齿使用痕迹集中在前部牙齿, 釉质破损与崩裂主要分布在靠近切缘的上颌门齿唇面及下颌门齿舌面的情况, 推测生活在黄龙洞的更新世晚期人类经常使用前部牙齿从事啃咬、叼衔、或剥离等动作, 并可能将前部牙齿作为工具使用。分布在前部牙齿的齿间邻接面沟提示当时人类经常从事剔牙活动。黄龙洞人类前部牙齿的使用痕迹与当时人类获取、处理及食用附着在骨骼上的筋或肉的动作密切相关, 当时人类的食物构成中可能包含有较多的肉类及粗纤维植物。
    内蒙古金斯太洞穴遗址发掘简报
    王晓琨; 魏坚; 陈全家; 汤卓炜; 王春雪
    2010, 29(01):  15-32. 
    摘要 ( 324 )   PDF (2221KB) ( 15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0—2001年间,金斯太洞穴遗址先后经历了两次发掘,面积约80m2, 发掘出土石制品4000余件和大量动物化石。洞穴地层堆积厚达6m以上, 可划分为8层。第3层以下为旧石器时代文化堆积,可分为上、中、下三个文化层。遗址经过14C测年, 旧石器层位年代为距今3.6万年至1.8万左右, 处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过渡至晚期之末。通过对石、骨制品和部分动物化石的分析可知, 这是一处以旧石器遗存为主,兼有全新世遗存的洞穴遗址。遗址石器工业整体上属于小石器工业, 中文化层阶段出现了勒瓦娄哇技术, 上文化层阶段出现了细石叶工业,并占主体地位, 与小石器工业并行发展。该遗址的发掘为探索北方主工业的分布范围和文化内涵提供了新的材料, 对于探讨旧石器时代的文化交流以及细石叶工业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泥河湾盆地东端2007年新发现的旧石器地点
    裴树文; 马宁; 李潇丽
    2010, 29(01):  33-43. 
    摘要 ( 169 )   PDF (988KB) ( 7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泥河湾盆地东端的岑家湾台地西北缘是盆地内旧石器地点分布最为集中的地段。2007年春夏, 笔者在该地区方圆5km2的范围内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旧石器考古调查, 在许家坡至水草湾、麻地沟以及官厅村至钱家沙洼等处发现16处旧石器地点, 获得石制品68件, 动物碎骨47件。石制品个体较小, 属于华北小石器工业传统。从地层发育和对比判断,麻地沟一带地点大致与东谷坨文化层同期, 官厅村西南地点则与后沟文化期相当。其中庙梁沟、沙梁、麻地沟E2和E3地点具备进一步发掘前景。此次调查丰富了泥河湾盆地东端早期人类活动的信息,对探讨古人类在泥河湾盆地的生存方式和技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辽东半岛的旧石器文化
    王丽; 刘晓庆; 傅仁义
    2010, 29(01):  44-53. 
    摘要 ( 215 )   PDF (1531KB) ( 8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东半岛旧石器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 但较大的进展则在70年代以后所取得。迄今为止, 包括以庙后山石器工业和营口金牛山人类化石为代表的旧石器早期、以海城小孤山下层石器工业为代表的旧石器中期和以海城小孤山中层石器工业、骨角制品和前阳人类化石为代表的旧石器晚期组成的辽东旧石器文化发展序列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从古生态环境和石器技术、类型学而言, 辽东半岛旧石器文化和华北同期文化存在密切的联系。
    陕西凤翔孙家南头秦墓出土人骨中C和N同位素分析
    凌雪; 陈靓; 田亚岐; 李迎; 赵丛苍; 胡耀武
    2010, 29(01):  54-61. 
    摘要 ( 226 )   PDF (275KB) ( 7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陕西凤翔孙家南头秦墓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人骨中C和N稳定同位素组成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 人骨样品均可用于食谱分析; 由δ13C和δ15N值综合分析可知, 春秋战国时期陕西凤翔地区秦先民是以C4类植物为主食、辅以少量肉食的杂食性食谱; 经济模式可能为农业与畜牧兼营, 以种植黍、粟类等旱地作物的农业形式为主, 并辅以驯养牲畜; 根据墓主与殉人的δ13C和δ15N值对比分析, 推测殉人可能是与墓主饮食方式较为相近的姬妾或仆从之类的人;春 秋中期至战国晚期秦先民的食物结构较为稳定, C4植物比例与δ15N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与当时历史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贵州荔波现代水族体质研究
    李法军; 李云霞; 张振江
    2010, 29(01):  62-72. 
    摘要 ( 224 )   PDF (215KB) ( 8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水尧乡现代水族男性进行了体质人类学特征研究。以往的体质特征和遗传特征研究均认为水族群体在特征上的一致性和起源的单一性, 没有提出水族群体内部存在差异性的观点。本文研究发现, 荔波水族和三都水族在许多体质特征上表现的较为相近, 但二者存在的一定程度的差异性是不容忽视的,这反映出水族群体内部体质的复杂性。研究还发现, 现代中国南北两大人群各自具有的部分典型特征在荔波水族群体内部同时存在。笔者认为这些现象不能用民族起源的"单一说"和"环境适应"概念来加以解释, 提出"具有不同体质特征的人群参与了现代水族的体质构成"假说对其进行解释。本文研究支持中国的现代人群当中存在南、北类型之间的过渡类型的观点, 水族似可做为这种过渡类型的一个代表。
    贵州侗族体质人类学研究
    杨秀海; 余跃生; 欧德灯; 姚明欣; 杨小军; 龙思方; 孙思
    2010, 29(01):  73-81. 
    摘要 ( 182 )   PDF (211KB) ( 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生活在贵州的侗族526人(男280人, 女246人)进行了活体观察和调查(观察项目28个,测量项目64个)。调查对象年龄20—55岁, 三代均为侗族。分析结果表明: 贵州侗族男性属中头型、阔面型, 女性属圆头型、超阔面型; 男女均属中鼻型、宽手型、窄肩型、中间体型、中腿型、矮型身材。与我国南方其他31个少数民族群体聚类分析, 结果显示贵州侗族的体质特征与广西瑶族、贵州布依族最为接近, 与湖南瑶族、土家族、贵州台江苗族次之。贵州侗族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
    体质、生态与文化——对福建省罗源县八井村畲族体质的个案研究
    张实
    2010, 29(01):  82-87. 
    摘要 ( 176 )   PDF (124KB) ( 9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3年7月,笔者对福建省罗源县八井村畲族人体形态观察18项、头面部测量18项、体部测量10项,共46项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八井村畲民的体质符合南方蒙古利亚人种的体质特征。最后, 本文对畲民体质特征与其所在地的生态、文化环境等关系进行了较深入地分析和讨论。
    《西藏藏族人类学研究》一书出版
    温有锋
    2010, 29(01):  87-87. 
    摘要 ( 1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云南白族和新疆维族7个Y-STR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
    黄艳梅; 祁英杰; 杨保胜; 童大跃; 伍新尧
    2010, 29(01):  88-94. 
    摘要 ( 267 )   PDF (170KB) ( 8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AB I3100遗传分析仪, 我们调查了7个Y-STR基因座构成的单体型在中国云南白族133例和新疆维族105例无关男性个体中的分布。7个Y-STR基因座包括DYS456、DYS464 a/b/c/d、DYS527 a/b、DYS531、DYS709、DYS448和DYS522。结果显示,云南白族和新疆维族2个民族男性群体中,分别观察到133、105种单体型, 均为仅观察到1次的单体型,单体型多样性(HD)均趋近于1, 比较这种单体型在两个群体中的分布差异,显示有统计学显著意义(秩和检验: P<0.001)。中国云南白族和新疆维族7个Y-STR基因座具有较高的多态性, 为法医学实践和群体遗传学的研究提供了有用的基础资料。
    中国朝鲜族DXS7132、DXS6854和GATA31E08基因座遗传多态性
    张永吉; 徐京男; 张美花; 韩松瑛
    2010, 29(01):  95-99. 
    摘要 ( 159 )   PDF (142KB) ( 7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复合PCR扩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方法对261名中国朝鲜族人群3个X-STR基因座研究发现, 在DXS7132、DX6854和GATA31E08中分别检出8个、6个和10个等位基因; 基因频率分别分布在0.006~0.344、0.015~0.450和0.005~0.317之间; 分别检出19、17和21种基因型, 女性个体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 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706, 0.743, 0.772; 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710, 0.730, 0.670;女性个人识别力分别为0.898, 0.911, 0.857; 男性个人识别力分别为0.766, 0.802, 0.734; 联体单倍型多样性大于0.988。结果表明, 3个基因座均具有较高的杂合度、多态信息量和个人识别力, 是较理想的遗传标记系统, 在研究中国朝鲜族起源和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亲缘关系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并且对中国朝鲜族群体的亲子鉴定和个人识别提供宝贵的基础资料。
    广西京族体质人类学研究
    廖彦博; 李坤; 郑连斌; 栗淑媛; 梁明康; 蒋葵; 刘鹏
    2010, 29(01):  100-102. 
    摘要 ( 205 )   PDF (87KB) ( 10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调查了京族成年人305例(男为160例, 女为145例)的59项体质指标, 其中包括52项测量项目和7项观察项目, 计算了31项体质指数值, 统计了部分指数的分型情况。研究结果表明: 上眼睑皱褶出现率高。蒙古褶出现率较高。头发均为直发,多为黄色皮肤, 鼻翼高度多为中等型。耳垂多为圆形。男性鼻根多为中等型, 女性多为低型。按指数分型标准, 男女均以中头型、高头型、狭头型、狭面型、中鼻型、中腿型、中胸型、中肩型、中骨盆型出现率最高, 男性属长躯干型、女性属中躯干型。男性身高均值为1651.5mm, 女性身高均值为1541.1mm, 男女均为中等身材。体重均数男为57.8kg, 女为51.5kg。与国内外30个人群体质特征进行比较。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京族与广西的仫佬族, 海南的黎族体质较为接近。京族具有我国南方人群的体质特征, 其可能起源于越南的京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