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优先出版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虚拟专题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29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10-06-15
上一期
下一期
人类学学报
延边和龙石人沟旧石器遗址2005年试掘报告
陈全家; 赵海龙; 方启; 王春雪
2010, 29(02): 105-114.
摘要
(
182
)
PDF
(700KB) (
10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石人沟遗址于2004年发现, 2005年8、9月间进行试掘,揭露面积52m2。堆积共分6层, 石制品主要出土于第2—4层, 共获得1291件, 其中出自地层者1267件,其余为脱层, 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叶、细石叶、断块和工具等。原料以黑曜岩为主。工具包括第二类工具(使用石片)和第三类工具(刮削器、雕刻器、琢背小刀、钻), 器型稳定, 加工较为精致。根据其文化特征判断, 该遗址的年代属于晚更新世晚期, 即旧石器时代晚期。
泥河湾盆地中部东坡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发现
刘扬; 侯亚梅; 卫奇; 刘春茹
2010, 29(02): 115-122.
摘要
(
213
)
PDF
(846KB) (
20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坡遗址发现于泥河湾盆地中部的泥河湾层, 东距虎头梁村约800m。该遗址于2001年试掘了4㎡, 出土石制品32件和少量破碎的动物化石。石制品以小型为主; 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工具、断块等, 以石片和断块居多。石制品原料采自遗址附近的砾石层, 主要有流纹岩、石英闪长岩、燧石、石英和板岩等, 以流纹岩和石英闪长岩居多。经ESR方法测定, 遗址的年代为321±15ka BP, 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偏晚。该遗址是泥河湾盆地中部地区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早期文化遗址, 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三峡库区池坝岭遗址石制品拼合研究
马宁; 彭菲; 裴树文
2010, 29(02): 123-131.
摘要
(
158
)
PDF
(998KB) (
7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池坝岭遗址位于重庆市丰都县境内, 是三峡库区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2007年对该遗址进行首次抢救性发掘, 分A、B两区, 揭露面积514m2, 共出土石制品213件。其中A区面积500 m2, 出土石制品200件, 有9件可以拼合为4个拼合组, 拼合率为4.5%。对拼合标本的研究显示, 古人类以就地取材于河漫滩上丰富的河卵石为原料, 采用硬锤锤击法进行剥片, 碰砧法也被使用; 拼合组为石核+石核和石核+石片类型, 剥片程度较低。拼合组标本的出现表明A区标本虽然制作后被快速埋藏, 但在后期受到外界营力作用的作用下脱离原生层位, 改造或者扰动作用不大, 为近距离搬运。
中国人牙齿形态测量分析——近代人群上、下颌前臼齿齿冠轮廓形状及其变异
邢松; 周蜜; 刘武
2010, 29(02): 132-149.
摘要
(
332
)
PDF
(1646KB) (
18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基于标志点的几何形态测量方法对在河南和湖北地区考古遗址出土的291颗近代人群上、下颌前臼齿(P1=72; P2=72; P1=73; P2=74)齿冠轮廓形状(包括外轮廓及内轮廓形状) 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P1齿冠轮廓基本对称, 颊侧部分向近远中方向突出; 齿尖夹角区呈不规则狭长菱形, 舌侧尖向近中方向偏移。P2齿冠轮廓对称,颊侧部分向近远中方向的突出程度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齿尖夹角区由于舌侧尖向近中方向偏移而呈不规则菱形。P1和P2内外轮廓形状具有明显的重叠范围。P1齿冠轮廓不对称, 齿冠近中舌侧部分内缩; 齿尖区靠近近中舌侧, 近似方形。P2齿冠轮廓基本对称; 齿尖区靠近齿冠中央, 因近中舌侧尖向近中方向偏移而呈不规则狭长菱形。P1和P2内外轮廓形状重叠范围很小。P1、P2齿冠和齿尖夹角区各个部分所表现出来的变异大小、方式基本相同; 依据齿尖与齿冠基底边缘的距离大小可以将P1分为两种类型, 依据颊侧部分向近远中方向的突出程度可以将P2分为两类。P1、P2变异相对于上颌两颗前臼齿来说较大, 且变异主要集中在齿冠的近远中舌侧、齿尖夹角区的后凹点和舌侧尖;两者的变异大小范围稍有差别; P1和P2主要分为三类, 区别在于颊舌径和近远中径的大小比例、齿尖区后凹点和舌侧尖的位置上。异速生长分析显示所有四颗前臼齿的大小变化对轮廓形状的影响不大。
再论南京直立人的高耸鼻梁和气候适应
张银运; 刘武
2010, 29(02): 150-158.
摘要
(
245
)
PDF
(220KB) (
13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南京直立人所具有的高耸鼻梁, 本文作者曾从人鼻的功能、鼻梁高耸程度与气候因素的关系以及因纽特人的鼻对寒冷气候的适应等方面进行过论证,认为是对气候适应的结果。本文从南京直立人的生存年代、若干形态项目的可靠性、人类的适应性以及高耸鼻梁的化石人类谱系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的论证。结果表明: 1)尚无可靠的证据能够否定南京直立人是生活在距今58—62万年这一年代测定数据。在南京直立人生存时,欧洲远古人类尚未具有像南京直立人那样的高耸鼻梁; 2)人类高耸鼻梁这一适应性特征的形成会有永久性的影响, 是遗传特征, 其后代即使生活在与其祖先不同的气候环境里, 这个特征也不会马上改变; 3)如果有所谓的Bodo高鼻梁的化石人类谱系存在的话, 则南京直立人的高耸鼻梁与欧洲化石人类的基因或与这个Bodo谱系的基因并无遗传上的关系。一个合理的解释是, 南京直立人的高耸鼻梁不可能意味着西方血统。
广东汉族的皮纹密度分析
陈晓燕; 喻志坚; 陈秀虎
2010, 29(02): 159-162.
摘要
(
205
)
PDF
(159KB) (
6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获得广东汉族皮纹密度的基本参数, 在知情同意原则基础上采集18—21岁在校学生掌纹307例(男157人,女150人), 体视显微镜下测量掌纹嵴线, 计算皮纹密度。结果表明a-bRC、b-cRC、c-dRC、a-dRC和t-dRC分别是36.19±5.58、25.86±5.21、32.83±5.57、75.43±13.11和90.66±13.50,除c-dRC外,都是男>女。a-bDD、b-cDD、c-dDD、a-dDD、t-dDD和ΔatdDD分别是16.76±1.98、17.68±2.39、16.89±1.85、14.49±2.24、14.42±1.67和5.54±0.75,均为女>男。广东汉族皮纹密度与江西汉族和西藏藏族有一定差异。广东汉族皮纹密度有自己的特点, 这与民族渊源和生活环境的差异有关。
布依族人手的应用人类学研究
骆文斌; 李建富; 余跃生; 王开明
2010, 29(02): 163-170.
摘要
(
154
)
PDF
(761KB) (
8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探讨了布依族人手的形态特征, 为体质人类学积累资料和整形外科、机械设备、工具制造、手防护用具等设计提供形态学依据。采用国际通用的手部测量方法, 测量了312名(男153,女159) 布依族人手44项指标。所测数据均为男性大于女性(P<0.01), 测量项目右侧大于左侧的男性为75%, 女性为81.82%; 手形厚度、围度、长度和宽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掌指数男性为96.56、女性为93.84, 手指数男性为46.12、女性为45.66。结果表明, 布依族人手形态具有左右侧非对称性和明显的性别差异; 手型呈短宽型, 指型呈短粗型。
四川彝族成人手长、手宽和指长推断身高及性别判别的研究
木尔扯尔; 郑杏斌; 章丽霞; 张丽华
2010, 29(02): 171-175.
摘要
(
537
)
PDF
(159KB) (
9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对460例(男354, 女106) 20—50岁中国四川凉山彝族健康成年人右利手手长、手宽、五指长度及确切身高的测量, 研究了四川彝族成人手长、手宽、指长推断身高和性别判别的方法。建立了推断身高的22个回归方程和2个性别判别函数, 其中手长推断身高和手长、手宽判别性别的效果较好。
中国莽人、僜人、珞巴族与门巴族Heath-Carter法体型研究
郑连斌; 陆舜华; 张兴华; 罗东梅; 于会新; 许渤松
2010, 29(02): 176-181.
摘要
(
293
)
PDF
(236KB) (
7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者于2006—2007年在云南、西藏调查了中国莽人、僜人、珞巴族、门巴族体重、身高、上臂收缩围、小腿围、肱骨内外上髁间径、股骨内外上髁间径、肱三头肌位皮褶、肩胛下位皮褶、髂前上棘位皮褶和腓肠肌位皮褶10项指标值,计算了4个族群的Heath-Carter法体型值。研究结果显示: 1)在南方族群中, 莽人身矮体轻, 身体细瘦, 皮脂菲薄, 肌肉不发达。僜人身矮体轻, 身体细瘦, 男性肌肉较发达, 皮脂厚度中等。女性肌肉发达, 皮脂厚。珞巴族与门巴族均身材高, 体重大, 身体粗壮, 皮脂厚, 肌肉发达。2)门巴族男性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 莽人、僜人、珞巴族男性为均衡的中胚层体型。僜人、珞巴族、门巴族女性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 莽人女性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莽人、僜人、珞巴族男性具有南亚类型族群的体型特征, 门巴族男性具有北亚类型族群体型特征。莽人女性具有南亚类型族群的体型特征, 僜人、珞巴族、门巴族女性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的体型特征。
贵州苗族、水族10对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
张庆忠; 陆玉炯; 宋国琴; 余跃生
2010, 29(02): 182-188.
摘要
(
242
)
PDF
(207KB) (
1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调查了贵州苗族448人、水族465人10对群体遗传学性状。结果显示: 贵州苗族和水族群体睫毛、拇指类型、中指毛3对遗传性状基因频率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叠舌、卷舌、前额发际、耵聍、鼻尖、环食指长、小指弯曲7 对遗传性状基因频率间无显著性差异(P > 0. 05); 贵州苗族、水族群体10对遗传性状间相关性不大。
云南泸西汉族17个Y-STR基因座多态性及遗传关系分析
聂胜洁; 姚金勇; 陈碧峰; 庄勤勇; 张雯; 罗胜军; 肖春杰
2010, 29(02): 189-196.
摘要
(
266
)
PDF
(454KB) (
9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调查云南泸西县汉族群体17个Y-STR基因座的多态性分布, 探讨其群体遗传学及法医学应用价值。应用AmpF?STR?Yfiler荧光标记复合扩增系统扩增156名汉族无关男性个体的17个Y-STR基因座, 用ABI3100遗传分析仪进行基因检测, 计算等位基因及单倍型频率, 并结合已公开发表的国内外其他16个群体的遗传学资料, 分析各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云南泸西汉族男性群体中, 共观察到154种单倍型, 其中152种为仅观察到1次的单倍型, 2种单倍型观察到2次, 单倍型多样性(HD)值为0.9998, 基因多样性(GD)值在0.3901(DYS437)—0.9632(DYS385a/b)。17个群体遗传距离分析提示, 国内人群云南泸西汉族与湖南汉族的遗传距离最小(0.005), 与闽南汉族的遗传距离最大(0.035); 在中国周边群体中,云南泸西汉族与新加坡华人的遗传距离最小(0.015), 与日本人和马来西亚印度人群的遗传距离最大(0.060)。结果表明, 17个Y-STR基因座在云南泸西汉族中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 适用当地的法医学应用。与其他民族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较, 对了解各群体的起源、迁徙及相互关系有重要意义。
中原地区几处仰韶文化时期考古遗址的人类食物状况分析
张雪莲; 仇士华; 钟建; 赵新平; 孙福喜; 程林泉; 郭永淇; 李新伟; 马萧林
2010, 29(02): 197-207.
摘要
(
263
)
PDF
(326KB) (
16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应用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对中原地区仰韶文化遗址, 即郑州西山、西安鱼化寨和灵宝西坡遗址出土人骨中碳、氮稳定同位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遗址基本均是以C4类植物为主食。δ15N值显示人们食物中也有一定程度的肉类。同时, 对相关区域的部分动物骨头的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 家养动物的食性与人类食物状况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这在C4类植物为人类主食区域中再次得到显示和证明。结合墓葬状况的分析表明, 仰韶时期已经存在社会分层现象, 在人们食物状况上也有体现。
云南元谋古猿生活时期自然环境的讨论
吴玉书
2010, 29(02): 208-213.
摘要
(
205
)
PDF
(291KB) (
6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谋古猿生活时期的自然环境是森林草原或疏林-草原,还是茂密的森林? 气候是凉干还是温暖潮湿? 本文试图从云南6个最具代表性中新世沉积盆地取得的丰富植物大化石和孢粉资料分析, 论证了中新世时期云南曾广泛分布热带或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或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气候温暖湿润。至中新世最晚期, 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分布面积扩大, 气候变得凉干。与元谋古猿相邻的禄丰古猿生活时期及其前后正是经历了相同的环境变迁过程。由此推论元谋古猿生活时期的自然环境为茂密的森林, 气候温暖湿润。最后, 就《元谋古猿》专著对古猿生活时期的自然环境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贵州毕节扒耳岩巨猿地点的偶蹄类
董为; 赵凌霞; 王新金; 蔡回阳; 郑远文; 张忠文
2010, 29(02): 214-226.
摘要
(
204
)
PDF
(1011KB) (
9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系统记述了自2001年以来从贵州省毕节扒耳岩洞穴堆积中出土的偶蹄目化石:最后"双齿尖河猪"("Dicoryphochoerus"ultimus)、麂(未定种)(Muntiacus sp.)、凤岐祖鹿(?)(Cervavitus?fenqii)、黑鹿(相似种)(Cervus(R.)cf C.(R.)unicolor)、羚牛(未定种)(Budorcas sp.)、山羊亚科(属种未定)(Caprinae gen.et sp.indet.)、羚羊(未定种)(Gazella sp.)、斯迈提丽牛(未定种)(Leptobos(Smertiobos)sp.)8个种类。毕节扒耳岩巨猿动物群中的偶蹄类与广西柳城巨猿洞和湖北建始龙骨洞的偶蹄类可比性最大。毕节偶蹄类含有较多的古老种类, 指示其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 同时显示其生态环境为植被既有密集的丛林又有开阔的草地(或草坡), 局部镶嵌有半开阔树林,而附近分布有一定的水域, 气候温暖, 非常适合高等灵长类栖息。
通知公告
更多>>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编委办公
下载中心
热点评述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友情链接
更多>>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知网
ScienceDirect数据库
Wiley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