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优先出版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虚拟专题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34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15-09-15
上一期
下一期
人类学学报
关于澎湖人类下颌骨化石意义和年代的讨论
吴新智;同号文
2015, 34(03): 281-287.
摘要
(
354
)
PDF
(3348KB) (
10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英国《自然通讯》杂志2015年1月刊登了张钧翔、海部阳介等人的题为"台湾第一个古老型人属"的论文,报道了从澎湖海沟60~120 m深处打捞上来的1件人类下颌骨(以下简称澎湖下颌)和11种哺乳动物化石,认为澎湖下颌的时代为晚于450 ka BP,最可能为190 ka~10 ka BP。张文没有确定它属于人属的哪个物种,并认为难以确定性别。笔者就张文提供的比较详细的丰富资料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后认为,澎湖下颌的整体特征指示它属于中更新世,最可能属于中更新世中后期,可能在450 ka和130 ka BP之间;它有不少特征指示其与东亚化石人类有比较密切的亲缘关系,但不大可能属于直立人,还有个别特征提示其先辈可能接受过来自西方基因流的影响;参照中国中更新世人的相关数据,澎湖下颌可能属于女性。
田阳百峰遗址发现的含手斧石制品研究
李大伟;黄中政;罗志柏;廖卫;王頠
2015, 34(03): 288-298.
摘要
(
202
)
PDF
(9454KB) (
6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百峰遗址位于百色盆地西部右江南岸的第四级河流阶地。本文报道我们在该遗址调查时采集的37件石制品,其中包括2件手斧和16件手镐。这些手斧和手镐均用扁平砾石为毛坯加工而成,暗示生活在百色盆地的早期人类加工石器时利用附近可获得的原料。在遗址的网纹红土地层中,新暴露出来的石制品和玻璃陨石处于同一层位,显示百色盆地第四级阶地的石制品制作时代与玻璃陨石的降落事件时间一致,在中更新世早期。
泥河湾盆地西白马营旧石器遗址新材料
贾真秀;张兴龙;裴树文
2015, 34(03): 299-306.
摘要
(
261
)
PDF
(4486KB) (
10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白马营遗址是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一处重要遗址。本文报道的87件石制品均发现于西白马营遗址同一文化层,类型有石核、石器和废片等,其中废片包括完整石片、破碎石片、碎片与断块等。石制品原料以燧石、石英以及硅质白云岩为主,个体以小型居多,剥片技术主要为硬锤锤击法,偶用砸击法。刮削器是石器的主要类型,修理采用硬锤锤击法。文化面貌属于华北小型石片石器工业传统。
大窑遗址二道沟地点石制品研究的抽样方法设计
徐廷;汪英华;单明超;刘佳旭;陈福友;葛俊逸
2015, 34(03): 307-317.
摘要
(
184
)
PDF
(675KB) (
8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合简单随机抽样、整群抽样和连续重复抽样的特点,基于中心极限定理,本文设计了适用于大批量石制品抽样调查的具体方案,通过边抽样、边评价的方式,利用有限的样本量推断总体特征,并将其实际应用到大窑遗址二道沟地点石制品的研究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该抽样方案对于石制品的物源追溯、遗址区域调查等也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甘肃徐家城遗址石制品原料最小单元分析
赵宇超;李锋;陈福友;李罡;王山;高星
2015, 34(03): 318-329.
摘要
(
168
)
PDF
(7577KB) (
6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徐家城遗址是甘肃省近年来发掘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主要埋藏于陇西盆地水洛河二级阶地上覆的马兰黄土中,年代在距今约4.6~2.3万年间。本文使用原料最小单元分析这一目前国内尚未普及的方法对该遗址主文化层的石制品进行研究,涉及遗址形成过程、空间利用以及古人类的流动组织等方面。研究表明,古人类原地剥片行为是遗址主文化层石制品分布状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文化层交界位置所受扰动程度较大;石器工业面貌权宜性色彩较为浓厚,发掘区内并未呈现明显的功能分区,同一时期可能存在其他生活中心。本文对原料最小单元分析方法的适用性和潜力作了一定讨论。
热处理对水洞沟遗址石器原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邵亚琪;郇勇;代玉静;周振宇;高星;杨海陞
2015, 34(03): 330-337.
摘要
(
143
)
PDF
(7285KB) (
5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宁夏水洞沟遗址的发现首次证实了旧石器时代东亚古人类的热处理行为。本文通过压缩实验和XRD(X射线衍射)检测,对宁夏水洞沟遗址区采集的白云岩石料热处理前后的力学性能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经过450℃热处理的白云岩石料材质更加均匀,硅质含量减小、钙质含量增加,抗压强度下降31%,最大应变提高27%,在应力-应变曲线上出现了明显的锯齿状波动现象。这些变化降低了打击石料所需的力度,使石料易于产生多次开裂,不容易发生一次性灾变破坏,为古人类调整打击点、打击方向和力度创造了机会,从而降低了打制难度,提高了石器的制作质量和效率。
湖北郧西白龙洞古人类遗址的大额牛化石
王晓敏;许春华;同号文
2015, 34(03): 338-352.
摘要
(
358
)
PDF
(720KB) (
9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牛亚科动物在中国第四纪古人类遗址中十分常见,但其分类和鉴定仍存在诸多问题。南方洞穴动物群经常仅有单个牙齿保存,所以南方更新世洞穴遗址中牛亚科动物化石鉴别问题更为突出。湖北郧西白龙洞古人类遗址出土的大型牛亚科动物化石,不仅有大量单个牙齿,还有残破颅骨、角心、下颌骨及头后骨骼。白龙洞的牛亚科动物角心粗短、横截面呈背腹略扁的椭圆形;额骨上的角间隆突发育且呈拱形;顶骨从颅顶退出;枕面较圆且高;角后颅骨收缩强烈使得枕骨上部变窄,颞窝明显凹进;下颌角大于90°,下颌支向后倾斜;下颌p2的结构复杂程度介于水牛Bubalus和黄牛Bos(Bos)taurus之间。依据上述特征,可将白龙洞的大型牛亚科动物化石归入大额牛Bos(Bibos)gaurus。白龙洞是我国出土大额牛化石最为丰富的古人类遗址,为区分南方洞穴出土的牛亚科动物化石提供了重要材料。
巫山蓝家寨遗址家畜的动物骨骼
武仙竹;邹后曦;黄秒斌
2015, 34(03): 354-366.
摘要
(
212
)
PDF
(5120KB) (
9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2年巫山蓝家寨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春秋时期的马(Equus caballus)、黄牛(Bos taurus)、山羊(Capra hircus)、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狗(Canis familiaris)、猪(Sus domestica)6种家畜的骨骼。这是三峡地区唯一一个在先秦时期六畜兼备的古文化遗址。遗址中的马、牛,是三峡地区同类家畜中时代最早的发现资料。三峡地区早期历史时期,人类肉食资源以野生动物为主,家畜动物骨骼发现材料较少。蓝家寨遗址出现种类较多的家畜动物种类,为全面分析和认识三峡地区经济形态发展过程、古居民行为模式和区域文化等,提供了重要资料。遗址中在春秋时期出现的家畜马和黄牛,与该时期各种区域文化在三峡地区的碰撞、交流、融合有关。
黑龙江省尼尔基库区的清代达斡尔人骨
张全超;孙志超;张群;赵永军;朱泓
2015, 34(03): 367-376.
摘要
(
244
)
PDF
(5115KB) (
10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2年至2004年,为配合尼尔基水库的建设,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库区内发掘了团结、全发、铁古拉三处清代达斡尔人墓葬,为研究清代嫩江流域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生产经济状况、社会历史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本文对三处墓葬所出土的6例(男性4例,女性2例)清代达斡尔人颅骨进行体质人类学研究。该组颅骨在种族特征上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北亚人种范围,同时又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东亚类型存在着若干相似之处。在若干古代对比组中,该组达斡尔人颅骨的形态特征与山嘴子组和萧氏后族组所代表的辽代契丹人体质特征最为接近,对于研究达斡尔族族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郑州地区汉唐宋成年居民的身高研究
孙蕾;朱泓
2015, 34(03): 377-389.
摘要
(
656
)
PDF
(627KB) (
16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郑州地区荥阳薛村遗址和新郑多处遗址汉唐宋墓葬成年人骨标本(汉代55例,唐代22例,宋代39例)的肢骨进行了观察和测量,依据陈世贤和张继宗的黄种人身高推算公式,分别以肱骨、股骨和胫骨的最大长推算出三个时期两性的平均身高;汉、唐、宋男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69.52cm、167.03cm和164.49cm,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59.11cm,158.39cm和156.17cm。对两性平均身高进行的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汉、唐、宋两性平均身高均为男性大于女性,两性身高存在显著性差异;两性身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大致呈下降的趋势,但身高的时代差异均不存在显著性意义。郑州汉唐宋两性身高呈现出的下降趋势,应该与这个历史时期中原地区汉民族与我国其他地区异族交流、融合有关,也可能是因为居民生存压力的增加和饮食的影响,也不排除人类身高微观演化的可能。较低的身高性二形性水平也许意味着郑州地区汉唐宋时期的两性不平等现象小于同时代的其他地区。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了解郑州地区汉唐宋居民两性的健康发育等体质状况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江西赣州城市成年客家人体型及其年龄变化
包金萍;郑连斌;陆舜华;薛虹;王杨;张晓瑞;荣文国
2015, 34(03): 390-396.
摘要
(
219
)
PDF
(4855KB) (
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Heath-Carter人体测量法对江西城市客家人304例(男154例,女150例)进行了体型评定。结果显示:1)江西城市客家人男性平均体型值为4.0-4.6-2.0,属于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女性平均体型值为5.0-4.2-1.9,属于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2)男女均以30岁为体型分界点,表现为30岁前后的体型差异。3)60岁前男女体型存在显著性差异。60岁后男女体型没有差异。4)与国内其他城市汉族比较,城市客家人男性平均体型点与内蒙古汉族最近,女性与云南汉族最为接近。客家人男女体型较其他城市汉族纤瘦,身体的线性度较高。
广西毛南族DXS7133、DXS8378、DXS6789和DXS7423基因座遗传多态性
周丽宁;龚继春;伦军;邓琼英;覃耀春
2015, 34(03): 397-403.
摘要
(
207
)
PDF
(1563KB) (
5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PCR-STR及基因分型技术,对广西毛南族167名(女57,男110)健康无关个体4个X-STR基因座(DXS7133、DXS8378、DXS6789和DXS7423)的遗传多态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4个X-STR基因座分别检出4、5、9、3个等位基因和5、9、18、5种基因型,4个X-STR基因座女性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群体遗传多态性指标为:多态信息含量(PIC)0.9611、男性个体识别率(DPmale)0.9771、女性个体识别率(DPfemale)0.9980、父-母-女三联体非父排除率(MECtrio)0.9611、父-女二联体非父排除率(MECduo)0.8821,显示上述4个X-STR基因座均具有较高多态性,在法医学个人识别、亲权鉴定及群体遗传学研究中有重要应用价值,同时也为人类群体遗传学、法医学等研究提供了广西毛南族群体X-STR基因座的基础数据,丰富了中华民族基因数据库。
广西化石猩猩牙齿釉质厚度研究
胡荣;赵凌霞
2015, 34(03): 404-416.
摘要
(
259
)
PDF
(3757KB) (
6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华南和东南亚发现大量更新世的猩猩牙齿化石。本研究应用CT扫描三维重建的技术方法研究了广西更新世化石猩猩牙齿釉质厚度,并与现生类人猿、现代人、化石类人猿以及早期人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广西猩猩同类牙齿的釉质厚度与牙齿大小相关性很小;臼齿和前臼齿釉质厚度在上下颌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来自广西不同地区的猩猩化石牙釉质厚度无显著差异。与早期人科成员相比,广西猩猩的牙釉质相对较薄,平均与相对釉质厚度值都明显小于南方古猿、傍人。与早期人属相比,小于直立人、尼人以及非洲和欧洲的早期人属化石。与现代人和现生灵长类相比,广西化石猩猩釉质厚度明显大于大部分猴类和非洲大猿;平均釉质厚度稍大于现生猩猩,而与现代人更为接近;相对釉质厚度小于现代人,而与现生猩猩差异不大,都属于偏厚型釉质。本文讨论了釉质厚度与系统分类演化、食性适应的相关问题,作者推测釉质厚度可能是物种的特征属性,与牙齿功能适应有密切关联。
太行山猕猴髋骨异速增长和性别判定研究
胡凤霞;赵晓进;赵哲;毛晓静
2015, 34(03): 417-424.
摘要
(
211
)
PDF
(562KB) (
4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是了解太行山猕猴髋骨性差特征及异速增长模式。太行山猕猴髋骨标本66例(雄21例,雌45例)。选择髋骨4个比值变量。数据分析采用SPSS 20.0。组间均值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性别判别分析采用逐步判别法。结果表明:成年太行山猕猴大部分髋骨变量性差显著(P0.05)。根据髋骨变量的异速增长分析可以得到3种模式。回归模型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少量髋骨变量可以有效地识别性别,性别正确判别率是87.0%。结论:髋骨变量的性差与异速增长模式主要与雌性髋骨变量青春期异速增长有关,髋骨的形态特征是猕猴运动功能与生殖功能交互作用的结果。
通知公告
更多>>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编委办公
下载中心
热点评述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友情链接
更多>>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知网
ScienceDirect数据库
Wiley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