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34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15-12-15
    人类学学报
    中国直立人牙齿特征变异及其演化意义
    刘武;邢松;张银运
    2015, 34(04):  425-441. 
    摘要 ( 439 )   PDF (4939KB) ( 30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往研究发现,中国直立人化石呈现较大的形态变异。对于这种变异程度及造成变异的原因,在古人类学界有不同的认识。有学者提出在直立人阶段,中国古人类已经呈现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但也有人认为这些差异似乎没有规律性。近年,本文作者采用不同方法对若干地点的中国直立人牙齿特征及其变异进行了系列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发现和认识。本文在回顾总结这些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其它一些地点中国直立人牙齿特征的观测对比,对中国直立人牙齿特征表现特点及变异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本研究发现,中国直立人牙齿特征具有较大的变异范围。这些变异似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元谋、建始、郧县梅铺、和县牙齿呈现出较多的原始特点,代表一种原始类型;周口店、沂源等地点的标本特征相对进步,表现出更多的典型直立人特征。其它一些地点的直立人化石呈现出混合或中间状态。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呈现出原始牙齿特征类型的中国直立人的生存年代相对较晚,其牙齿特征的原始性与生存时代不具有对应关系。作者认为中国直立人牙齿特征类型反映了更新世早期和中期不同直立人群的演化状态。原始类型牙齿特征的形成不仅与演化时序性和地理分布有关,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中国直立人群的演化隔离。
    元谋人”的年龄及相关的年代问题讨论
    高星
    2015, 34(04):  442-450. 
    摘要 ( 354 )   PDF (1213KB) ( 14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五十年前在云南元谋盆地发现的2枚早期直立人牙齿被作为东亚最早的人类化石而载入史册。最初的岩性地层、古生物和古地磁研究确定"元谋人"化石出自早更新世地层,年代为1.70 Ma BP左右,并在以后成为主流意见。但少数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并开展再研究,提出"元谋人"的年代为0.60 Ma~0.70 Ma BP。围绕此问题的最新古地磁研究结果重新肯定了"元谋人"为1.70 Ma BP的结论。从地质、古生物和年代测定各方面的综合材料和数据看,"元谋人"为早更新世早期的结论是可信的。但由于当时化石采集和发掘工作的局限性,这2枚牙齿的确切出土位置和埋藏状况并非十分清晰,"伴生"的文化遗存也十分模糊。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一些重要的人类化石上,尤其是出土于内蒙古萨拉乌苏、四川资阳、广西柳江、广东马坝、重庆龙骨坡等遗址的化石材料,致使相关的研究和讨论无法建立在坚实的材料与数据的基础上。
    贵州兴义猫猫洞出土的人类化石
    曹波;贺乐天;张璞
    2015, 34(04):  451-460. 
    摘要 ( 460 )   PDF (9275KB) ( 8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主要是对贵州兴义猫猫洞遗址出土的人化石进行的初步研究,并对哺乳动物化石、地层、堆积物作叙述。该遗址的人类化石包括下颌骨4件,股骨3段,是中国南方洞穴遗址中发现的数量较多,系统分类地位较清楚的晚期智人的化石。人类化石同层的鹿牙作铀系法测年结果为14500±1200 BP,相当于更新世的末期。
    贵州毕节老鸦洞遗址2013年发掘报告
    关莹;蔡回阳;王晓敏;许春华;郑远文;张忠文;邢松;高星
    2015, 34(04):  461-477. 
    摘要 ( 238 )   PDF (2165KB) ( 13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鸦洞遗址是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该遗址上世纪80年代被发现并发掘,出土大量石制品及动物碎骨。为进一步研究该遗址,明确遗址文化及年代性质,2013年7月至8月,发掘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再次系统发掘,出土包括石制品、骨制品、古人类牙齿化石、动物化石、植物果核、碳屑在内的标本两千余件,其中,石制品在制作技术上显示了典型的小石片石器传统特征。另有未统计碎骨上万件。碳十四测年结果表明,这些出土物及遗迹记录了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37000-20000年,以及距今14000年古人类在老鸦洞内生存的历史,是毕节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最初阶段古人类生存栖息的证据。多个石制品及碳屑、灰烬富集的层位表明了古人类对该洞穴的长时间反复利用,以及末次冰期最盛期期间人类活动的消退现象。
    宁夏水洞沟遗址第8地点发掘简报
    王春雪;冯兴无;王惠民;裴树文;陈福友;张晓凌;关莹;高星
    2015, 34(04):  478-491. 
    摘要 ( 210 )   PDF (4468KB) ( 1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洞沟遗址第8地点是水洞沟遗址群的重要地点之一。2003年,对其进行正式发掘,揭露面积16m2,文化层内包含用火遗迹、石制品、哺乳动物化石及鸵鸟蛋皮串珠等。本文观察和研究的石制品七百余件,总体上显示中国北方地区石片石器工业的技术特征。根据该地点文化层的14C测年数据,该地点的年代为27,040±150 BP,经Int Cal09曲线校正后数据为31,323±101BP,与水洞沟第2地点的第2文化层年代(29.9ka~31.3ka BP)大致相当。
    模拟打制实验及其在丁村角页岩石器研究中的应用
    杨石霞;侯亚梅;Jacques PELEGRIN
    2015, 34(04):  492-502. 
    摘要 ( 164 )   PDF (6882KB) ( 6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模拟打制是史前考古研究中的重要实验考古方法之一,对于正确认识考古标本的类型和技术、解读当时人类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积累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本文简要回溯了模拟打制实验的发展史,并评述其应用现状。模拟打制实验在欧美有较长的发展与应用历史,但最终趋向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传统的模拟打制实验研究在欧洲得到了更加深入的继承和发展,而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逐渐发展起了以定量控制、数理统计为核心的实验方法。本文以近期在山西丁村开展的角页岩模拟打制实验为例,介绍传统的模拟打制实验的基本流程和内容,包括实验的内容设计、实施及记录和分析等。本次实验结果肯定了硬锤锤击技术在丁村角页岩石核剥片和修理中的广泛应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以往对使用碰砧法的推测。文章最后对模拟打制实验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作了讨论和展望。
    贵州省中部和西南部新发现的洞穴遗址调查简报
    张兴龙;王新金;毕忠荣;吴红敏;周仕敏;易奎香
    2015, 34(04):  503-515. 
    摘要 ( 301 )   PDF (2537KB) ( 9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贵州以更新世洞穴遗址发育在我国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近年来贵州中部和西南部洞穴遗址的调查发现进行报道。新发现的9处洞穴遗址均分布在珠江水系的盘江流域,文化遗物主要为石制品。黔中遗址的石制品原料主要为燧石和硅质灰岩,而黔西南石制品原料多以河流成因的石英岩砾石居多;剥片技术主要为锤击法;黔中石制品的个体较小,而黔西南石制品的个体相对较大;石器组合以刮削器占多数。区域对比显示这些遗址的年代大致在距今3万年后的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初期。本次调查丰富了更新世末期古人类在贵州的活动信息,其中惠水清水苑大洞、长顺马路大洞和安龙路边大洞具有较大的工作前景。
    闽南人的体质特征
    张兴华;郑连斌;宇克莉;胡莹;程智;王杨;薛虹;邓维;时蕊
    2015, 34(04):  516-527. 
    摘要 ( 1192 )   PDF (5140KB) ( 1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福建漳州地区调查了322例男性(城市男性为149例,乡村汉族男性为173例)和357例女性(城市女性为164例,乡村女性为193例)成人的86项体质指标,计算了24项体质指数,统计了指数分型情况,与我国族群资料进行了比较,对闽南人体质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 1)闽南人有皱褶率高,有蒙古褶率低,眼裂高度眼裂多为狭窄型,眼外角多高于眼内角,鼻根高度多为中等型,直鼻背,颧部突出度多为微弱型;鼻基部男性多呈水平,女性多呈上翘;鼻翼高度多为中等,鼻孔最大径多为斜位,鼻翼较宽;男性耳垂多为圆形,女性多为三角形;上唇皮肤部高度多为中等,红唇男性薄型率、中等型均较高,女性薄型率最高,发黑,肤黄、眼褐。2)总体说来,闽南人头面部测量指标值介于北亚、南亚类型族群之间。3)从指数均数来看,闽南人男女性均为圆头型、高头型、狭面型,狭鼻型。城市女性为狭头型,城市男性、乡村男性、乡村女性为中头型。闽南人头面部指数值更接近于南亚类型族群。4)从体部指标值和体部指数来看。闽南人更接近于北亚类型族群。闽南人体质介于南亚与北亚类型族群之间,男性相对接近于北亚类型族群,女性相对接近于南亚类型族群。
    青海撒拉族侧面部几何形态测量分析
    李海军;李劲松;张秉洁
    2015, 34(04):  528-536. 
    摘要 ( 168 )   PDF (484KB) ( 6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基于标志点的几何形态学测量方法对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撒拉族男性82人侧面轮廓形状进行了分析。撒拉族人群额部的变异主要体现在第7、8特征点区域(鼻凹点之上区域),额部其他区域的形态变异较小,而鼻区、嘴唇及下巴区域的形态变异较大,这些特征与土族较相似。同时,撒拉族也显示出明显区别于土族、藏族的形态。如撒拉族额部比较突出,显得前倾,额部相对较长,唇部相对土族较回缩。撒拉族额部特征点集的面积较大,可能反映了撒拉族额部的变异大于土族、藏族。聚类分析显示,男性两类侧面轮廓的差异主要集中在额部,与土族的类别间差异有相似之处。异速生长分析显示,尺寸大小能够解释形状变异的5.51%,随着CS值的增大,额部和下巴部变化明显,额度由陡直趋向于变得平缓,下巴部也随CS值的增大由较突出变为明显回缩。土族、藏族也是随着CS值的增大,额部由陡直趋向于变得平缓,下巴部由较突出变为明显回缩,似乎提示撒拉族、土族、藏族有相似的面部形态变化规律:长面型者的额部较低平,下巴部较回缩。
    砣具配合解玉砂雕刻玉器纹饰的可能性分析
    邓峰;罗武干;杨益民
    2015, 34(04):  537-543. 
    摘要 ( 243 )   PDF (6554KB) ( 8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玉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但古代文献中关于玉器加工工艺的记载甚少。人们只能借助模拟实验和加工痕迹的显微分析,来解读古代玉器的制作工艺。至迟出现于商代的砣具,是一种旋转加工工具,它可显著提高玉器表面纹饰的加工效率。以往学界的主流观点是,利用砣具雕刻玉器表面纹饰(雕花)时,其锯片的硬度远低于玉石的硬度,必须添加解玉砂来辅助雕刻。然而,本文的模拟实验表明,即使不使用解玉砂,硬度低于玉石的铁锯片也能为玉器雕花;同时发现使用砣具配合解玉砂并不利于雕花操作,因此对于古代用砣具配合解玉砂来雕花的观点需要审慎解释。再者,古代也有硬度能达到或超过软玉(摩氏硬度为6-6.5)的钢,这种钢砣使用时更无需添加解玉砂。此外,显微分析表明,用现代金刚砂锯片雕花会留下独特的加工痕迹,应可作为鉴伪证据。
    禄丰古猿带状牙釉质发育不全的再观察
    王翠斌;赵凌霞
    2015, 34(04):  544-552. 
    摘要 ( 221 )   PDF (454KB) ( 8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牙釉质发育不全是反映牙齿发育过程中遭遇生理性刺激的有效指标。本文对来自云南禄丰石灰坝的禄丰古猿(Lufengpithecus lufengensis)261枚单颗恒齿进行观察分析,发现223枚牙齿普遍罹患带状牙釉质发育不全(LEH),比例为85.4%,高于其它已报道过的中新世古猿、化石人科成员及现生大猿。另一方面,用扫描电镜和数码显微镜着重分析了12枚犬齿,均有多条LEH,且雄性犬齿的LEH条数多于雌性;相邻LEH间的釉面横纹数在14-25条之间。结合禄丰古猿釉面横纹的生长周期(9天),估算相邻LEH之间的时间间隔为4.8-6.6月,季节性营养不良可能是禄丰古猿釉质发育不全的主要原因。
    泥河湾山神庙嘴化石点直隶狼埋藏学研究
    陈曦;同号文
    2015, 34(04):  553-564. 
    摘要 ( 224 )   PDF (999KB) ( 10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期以来,泥河湾盆地的脊椎动物化石研究聚焦于类群演化和生物地层,缺乏对化石埋藏过程和居群生态的专门研究。近年来,山神庙嘴化石点的正规发掘及丰富的化石发现为引入化石埋藏学方法探讨上述问题提供了可能。本文对山神庙嘴化石点直隶狼化石的骨骼部位组成、居群死亡年龄和生物成层过程进行了研究。骨骼部位组成的分析显示直隶狼的不同骨骼部位存在明显的差异保存,但在居群层面可能仍具有相当的可信度。本文借鉴现生灰狼中常用的牙齿磨耗法、犬齿髓腔闭合率法对山神庙嘴直隶狼的死亡年龄进行了判断。直隶狼的死亡年龄以老年为主,死亡方式为衰老、疾病导致的磨耗型死亡,可能对应了较小的生态压力。直隶狼的埋藏方式为快速的原地埋藏,在被埋藏前受到其他食肉动物和湖滨水流的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