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优先出版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虚拟专题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36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17-06-15
上一期
下一期
人类学学报
丹江口库区第四级阶地旧石器遗址调查简报
李浩;李超荣;Kathleen KUMAN;周兴明;王刚
2017, 36(02): 145-153.
摘要
(
241
)
PDF
(883KB) (
10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丹江口库区是国内发现的又一处阿舍利技术表现较为集中的区域。目前,该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旷野地点达100余处,其中经过发掘的地点有30余处。这些地点主要集中在丹江口库区规划淹没水位线以下区域,即汉江和丹江第二级和第三级阶地。为进一步探讨阿舍利技术在该地区出现的最早时间和起源方式等问题,我们对区域内第四级阶地进行了系统野外调查。新发现旧石器时代旷野地点24处,采集石制品273件,其中包括手斧、手镐和石刀等具有阿舍利技术风格的大型工具。研究表明,古人类在原料利用上具有选择性,脉石英主要用于生产中、小尺寸的石制品,而千枚岩和粗面岩主要用于加工阿舍利大型工具。不同类型石核反映了古人类在剥片策略上的多样性。加工技术方面,小型工具与大型工具共存,且不同类型的大型工具反映出较为完整的阿舍利工业器物组合面貌。
洛南盆地槐树坪地点2013年出土的石制品
于青瑶;王社江;SHEN Chen;鹿化煜;COSGROVE Richard;张小兵;张红艳;张文超;WEI Ming;王晓勇;刘全玉;孙雪峰;邢路达;夏文婷
2017, 36(02): 154-164.
摘要
(
257
)
PDF
(735KB) (
14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洛南盆地槐树坪旧石器地点最初发现于1999年,该地点位于南洛河左岸(北部)支流石门河及石门河的二级支流东麻坪河(石门河一级支流为麻坪河)之间的第四级阶地上,是洛南盆地高阶地旷野旧石器地点群的代表性遗址之一。2004年4~5月和2006年6~7月,槐树坪地点曾历经两次小规模试掘。2013年4~6月,我们对该遗址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系统发掘,发掘面积56 m~2,出土石锤、石料、石核、石片、工具、断块、碎屑等不同类型石制品830件。本文对2013年发掘出土的石制品进行了初步研究,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槐树坪地点加工石制品的原料来自遗址附近河流阶地砾石层中的砾石,其中以石英和石英岩为主,石英砂岩和细砂岩也有使用。剥片方式主要采用锤击法,偶见砸击法和碰砧法。石制品以中型和小型为主。工具多为石片加工而成的刮削器,偶见手斧、薄刃斧、石刀等大型工具。石器加工方向以正向居多。光释光测年数据表明,槐树坪地点埋藏石制品地层堆积物形成年代大约为距今8~9万年到1.3万年之间,其中7~8万年段的地层堆积物中包含石制品较多。槐树坪地点发现的石制品丰富了洛南盆地旧石器遗址的材料,可以使我们更深刻的了解洛南盆地高阶地旧石器遗址群的地层埋藏情况、遗址年代和石器工业内涵。
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石制品原料产地及其可获性
刘扬;侯亚梅;杨泽蒙;包蕾;杨俊刚;李双;高丽红
2017, 36(02): 165-175.
摘要
(
277
)
PDF
(8758KB) (
7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过地质调查发现,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石制品的原料来源于遗址周边的白垩系基岩砾石层中。通过与遗址周边4个调查点样品的比较表明,这些调查点的砾石在岩性、尺寸大小及保存状况等方面区别不大,乌兰木伦的原料主要来自于距遗址约2km的白垩系基岩砾石层中,可获性较好。此外,能选择性地利用不同的原料,体现出古人类对原料开发具有一定的组织性。
辽宁桓仁南山地点的石制品
石晶;陈全家;李霞;王晓阳;魏海波
2017, 36(02): 176-179.
摘要
(
200
)
PDF
(729KB) (
9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宁桓仁南山旧石器地点发现于2011年4月,共获得石制品60件。石制品原料多为角岩和石英砂岩,采用锤击法剥片。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工具和断块。工具以片状毛坯为主,主要采用硬锤修理。南山地点发现的个别石叶和桂叶形尖状器在辽宁地区较为罕见。推测此地点的年代为旧石器晚期。
黑龙江省桃山遗址2014年度发掘报告
岳健平;侯亚梅;杨石霞;常阳;张伟;李有骞;郝怀东;王雪东;仇立民
2017, 36(02): 180-192.
摘要
(
269
)
PDF
(7773KB) (
9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桃山遗址发现于2011年,2013年进行试掘,并于次年展开系统的考古发掘工作。遗址2014年度发掘总面积36m~2,揭露出3个史前文化层,出土了丰富的遗物,包括石制品1943件,陶片12件,装饰品备料2件,植物果壳1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细石叶、鸡冠状石叶、削片、刮削器、锯齿刃器、端刮器、凹缺器、斧形器、锛形器和石镞等。此次发掘出土遗物从数量和类型两个方面均突破了2013年试掘工作对遗址认识的局限,更全面地展现出桃山遗址的文化面貌。遗址各阶段石制品原料及技术类型虽存在一定相似性,但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光释光和AMS~(14)C年代测定表明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的时间从旧石器晚期后段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
磨盘山遗址新石器时代人骨研究
周亚威;赵东月;王艳杰;康利宏
2017, 36(02): 216-226.
摘要
(
278
)
PDF
(4026KB) (
25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磨盘山遗址是分布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盆地的一处新石器时代聚落。本文通过对遗址出土的6例新石器时代人骨的体质人类学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磨盘山组颅骨的形态特征可以概括为中颅型与正颅型相结合,阔额型、阔上面型、阔鼻型、中眶型并伴有颇大的面部扁平度;磨盘山组应属于亚洲蒙古人种范畴,在次级分类比较中与南亚类型在鼻眶形态和上面部形态上表现出更多的相似性;在与亚洲蒙古人种各近代组的比较中,磨盘山组与广西壮族组关系最为密切,与蒙古组关系最为疏远;在与其他新石器对比组的比较中,磨盘山组与代表"古华南类型"的甑皮岩组、鲤鱼墩组和昙石山组表现出更多的一致性,与"古中原类型"和"古华北类型"关系疏远。
从蒙古人种典型体质特征发生率谈维吾尔族人种构成及演化
王斌;杨圣敏
2017, 36(02): 227-235.
摘要
(
2263
)
PDF
(552KB) (
35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讨维吾尔族的族源、人种构成、体质特征及演化过程可以更好地揭示该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变迁的过程,有益于对该民族的保护和促进发展。关于维吾尔族的族源、人种构成及演化过程一直是争论的热点之一。考古人类学,尤其是分子考古的成果显示,新疆古代居民种族来源不是单一的,人种地理分布主要包含欧罗巴人种和蒙古人种两大成分,同时也有两大人种之间过渡的混血类型构成新疆地区复杂的人种类型。现代新疆维吾尔族体质特征和遗传性状的多态性,特别是不同地区维吾尔族之间的差异,无疑和这种古代复杂的种族生物学背景密切相关。现代维吾尔族主要表现蒙古人种的体质特征,表明现代维吾尔族的人种来源主要是蒙古人种。而部分蒙古人种标志性体质特征在维吾尔族的发生率介于欧罗巴人种和蒙古人种之间,显示现代维吾尔族具有相当成分的欧罗巴人种血统。蒙古人种标志性体质特征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不同地区维吾尔族中发生率不同并呈现出东西方向梯度性变化趋势,体现现代维吾尔族在形成过程中,蒙古人种成分是由东部逐渐向西部渗入和融合的。
中国境内通古斯人群的体型
胡荣;温有锋;王先明;杨洋;刘素伟
2017, 36(02): 236-247.
摘要
(
373
)
PDF
(857KB) (
1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体型是对身体形状和组成成分的描述,影响人的生理机能、运动素质、心理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可帮助评价个体生长发育状况并指导健康成长,因而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通古斯族群的起源、迁移及各民族之间亲缘关系问题历来为学者所关注和争论。本研究在辽宁、黑龙江、和内蒙古自治区随机抽取辽宁满族、黑龙江满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成人人群(男女皆有)进行Heath-Carter法体型研究,探讨中国境内通古斯人群的体型特点及规律,为分析中国境内通古斯人群的亲缘关系提供体质人类学方面的证据。
从体质特征看中国南方汉族的人种归属
李咏兰;郑连斌;宇克莉
2017, 36(02): 248-259.
摘要
(
1042
)
PDF
(709KB) (
17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9年至2012年研究组调查了中国南方汉族15154例(男性为7340例,女性为7814例)的身高、体重和16项测量指标,并计算出12项指数,将南方汉族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族群、南亚类型族群及东亚类型族群的韩国人、日本人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1)南方汉族头面部主要指标介于北亚、南亚类型族群之间;南方汉族男性更接近于北亚类型族群,而南方汉族女性比男性头面部特征更接近南亚类型族群。2)南方汉族男性头部的长、宽、高、围度小于东亚类型族群,面部比韩国人、日本人狭窄;南方汉族女性头的长、宽、围度、下颌角间宽值小于韩国人、日本人,头较高,面部比韩国人、日本人狭窄。南方汉族男性、女性与韩国人、日本人体质差异较大。3)聚类分析结果提示,中国南方汉族与韩国人、日本人体质差异较大。南方汉族男性体质相对接近于北亚类型族群,女性体质介于北亚、南亚类型族群之间。华南汉族体质在南方汉族中有一定的特殊性。
广西少数民族成年女性体成分的差异及年龄变化规律
周璇;玉洪荣;李炎;周丽宁;龚继春;龚建古;徐林;刘鹏;邓琼英
2017, 36(02): 260-267.
摘要
(
428
)
PDF
(538KB) (
11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分析了在广西调研的860例(毛南族200例、仫佬族200例、苗族244例、瑶族216例)少数民族女性的体成分数据,结果发现:1)不同民族的体成分比较,脂肪量苗族最高,仫佬族最低,肌肉量毛南族最高,苗族最低,组间差异多数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广西毛南族、仫佬族、苗族和瑶族成年女性的身体质量指数(I_(bm))、腰臀比(R_(wh))及体脂肪率(P_(bf))差异明显,根据I_(bm)、R_(wh)或P_(bf)评价的肥胖人数比率最高的均为苗族,且与其它民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广西毛南族、仫佬族、苗族和瑶族女性的脂肪量均随年龄的增长先升高,一般至50-54岁达高峰再稍下降,而去脂体重随年龄的增长逐渐波动降低;四民族女性的肌肉量总体随年龄的增长呈波动下降的趋势,毛南族最为明显;四民族各年龄段之间的体成分比较,组间差异绝大多数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体成分存在民族差异,苗族女性的体成分状况最不健康,表现为脂肪含量过高而肌肉量和骨量偏低;随年龄的增长,本研究四个少数民族的体成分均可能呈现少肌性肥胖和骨质疏松的危险倾向。
中国八甲人与空格人的体质特征
张兴华;杨亚军;王子善;郑连斌
2017, 36(02): 268-279.
摘要
(
557
)
PDF
(684KB) (
7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八甲人与空格人属于我国未识别族群。我们去云南省西双版纳调查了八甲人158例(男为61例,女为97例)与空格人71例(男为46例,女为25例)的86项体质指标,初步分析了八甲人与空格人的体质特征。结果如下:1)八甲人的上眼睑皱褶率男为95.08%,女为98.97%;空格人的上眼睑皱褶率男为80.43%,女为100%。八甲人蒙古褶率男为18.03%,女为29.90%;空格人的蒙古褶率男为32.61%,女为64.00%。八甲人与空格人眼裂高度多为中等,眼外角高于眼内角。八甲人男女鼻根高度多为中等。空格人男性鼻根较高,女性鼻根中等。八甲人与空格人男女均为直型鼻梁,鼻基部多为水平方向。八甲人男女颧骨体不突出。八甲人鼻翼高度约为鼻高的1/4。八甲人与空格人男女鼻翼宽与两眼内角间宽几乎等长,多为圆形耳垂,上红唇多为薄唇,唇皮类型多为中等。八甲人眼色多为褐色,空格人眼色多为黑色。2)根据头面部、体部指数分型,八甲人与空格人男女均以高头型率、阔头型率、中鼻型率、中腿型率、宽肩型率、身材矮型率最高。八甲人男女还以圆头型率、长躯干型率、宽胸型率最高。空格人男女还以中胸型率、窄骨盆型率最高。八甲人与空格人男性还以阔面型率最高,而女性则以中面型率最高。3)聚类分析显示八甲人与空格人体质特征属于南方族群类型。
小河沿文化先民生活方式初探:以河北姜家梁遗址为例
刘晓迪;王婷婷;魏东;胡耀武
2017, 36(02): 280-288.
摘要
(
407
)
PDF
(869KB) (
9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期以来,学界普遍认为,小河沿文化先民的粟作农业活动减弱,导致其文化较红山文化出现衰落的迹象。本文对河北阳原县姜家梁遗址(小河沿文化雪山一期类型)出土的人骨进行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发现:先民骨胶原的δ~(13)C均值(-7.0±0.3‰,n=25)和δ~(15)N均值(8.8±0.4‰,n=25),均显示粟类食物(包括粟类作物以及以之为食的动物)在先民食物结构中居重要地位;男、女性的δ~(13)C值也略存差异,表明女性从事更多的采集业。尤为重要的是,与红山文化人骨的同位素数据比较分析显示,以姜家梁遗址为代表的小河沿文化早期,粟作农业依然较为发达。显然,小河沿文化衰落的真正之谜,仍需加以认真探索。
通知公告
更多>>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编委办公
下载中心
热点评述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友情链接
更多>>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知网
ScienceDirect数据库
Wiley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