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优先出版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虚拟专题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37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18-09-15
上一期
下一期
人类学学报
制作工具在人类演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高星
2018, 37(03): 331-340.
摘要
(
779
)
PDF
(1642KB) (
24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制作工具曾经被视作人类独有的行为能力,"人类"曾经据此而定义。但目前学术界将直立行走作为人类区别于其他灵长类最重要的体质与行为特征。少量其他动物种类,尤其是非人高等灵长类,也能使用工具乃至简单制作工具。如何认识制作工具在人类演化中的作用?人类制作工具的能力与其他动物有何区别?考古学是否有能力分辨人类的工具和其他灵长类的产品?本文通过对现代巴西猴群敲砸石头的行为及其产品、4300年前黑猩猩的"石制品"和早期人类石制品的比较研究,指出人类的工具与其他动物制作和使用的工具存在根本的区别;工具制作和使用对确定人类的演化方向,增强人类的适应生存能力,塑造人类的大脑与心智及行为方式,提升语言和交流能力,形成现代人类的身心和社会,至关重要,不可或缺。考古工作者一方面需要谨慎分辨、研究人类工具制作初期的产品,不使其与自然的产物和其他动作的作品相混淆,另一方面应该认识到人类工具制作在计划性、目的性、预见性、规范性和精美度上具有唯一性,有内在的智能控制、思维逻辑和规律可循。学科发展的积累和现代科技的支撑使考古学者具有多方面的利器,能够把人类工具制作的历史挖掘、复原出来,能够破译特定的石器技术和功能,进而将人类演化的历史画卷描绘得更加精细,更加完整。
华北旧石器晚期环境变化与人类迁徙扩散
王幼平
2018, 37(03): 341-351.
摘要
(
344
)
PDF
(958KB) (
30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大量考古新发现与研究成果显示,受到地理区位与MIS3阶段以来气候变化双重影响,华北地区的本地文化与新来者持续移动扩散。本地的简单石核-石片技术经过长期发展,并不断与新来者交流融合,演进为以船型细石核技术为特色的华北旧石器晚期文化。来自欧亚大陆西侧的莫斯特与石叶技术,亦对华北地区有显著影响。MIS3阶段,外来影响仅表现为在高纬度地区向东扩散。应对MIS2阶段的环境压力,石叶与楔形细石核技术先后南下。华北地区原住民则可能是通过便于高流动性活动的船型细石核技术等适应方式,更好地维系了生存发展。
人属先驱种的系统位置——头面骨关键性状的比较研究
Francesc Ribot Trafí;Mario García Bartual;王谦
2018, 37(03): 352-370.
摘要
(
363
)
PDF
(3187KB) (
15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属先驱种(Homo antecessor),是根据西班牙阿塔普尔卡Gran Dolina洞穴堆积中发现的人类化石厘定的。出产人类化石的地层年代测定距今约90万年到78万年之间。之所以定为先驱种,是因为最初研究者认为这个西班牙的古人类群是较晚的海德堡人(H. heidelbergensis)和尼安德特人的共同祖先(H. neanderthalensis),而在非洲和欧洲发现的海德堡人则已被认为是现代人的直接祖先。目前对先驱种的争论还没有明确的结论。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局面,与"先驱种"模式化石的生物学年龄和保存状况有极大的关系。本文对当初厘定"先驱种"的头骨和面骨的11个特定性状做了一个系统的回顾,尤其是和各类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和Praeanthropus),最早的人属成员能人种(H. habilis)和鲁道夫种(H. rudolfensis),人属匠人种(H. ergaster),以及人属直立人种(H. erectus)面部梨状孔周边和上颌骨功能区的特征的比较研究。这11个头面骨的特征包括:1)眶下骨骼的冠状面朝向、2)犬齿窝的存在、3)上颌骨下缘外侧端向下的转折切迹、4)弧状颧骨下缘、5)梨状孔外侧上颌骨的转折和朝向、6)梨状孔外缘和颧骨起点的相对位置、7)梨状孔下缘鼻棘和侧棘的位置和组合形态、8)颧骨和上颌骨结节、9)类现代人的骨表面重塑模式、10)突出的鼻骨、和11)颞骨的上凸的颞鳞上缘。结果表明"先驱种"的头面骨的定性特征没有特异性,其组合与周口店的直立人面部基本形态也非常相似,因而作者倾向于认为"先驱种"就是直立人种的欧洲变异群体。所谓"人属先驱种"可能只是广义的人属直立人种(H. erectus sensu lato)欧洲代表。目前的化石材料显示欧洲和亚洲的直立人种是非洲匠人种的演变而来。
中国古人类颅内模及脑演化研究进展
吴秀杰;张玄
2018, 37(03): 371-383.
摘要
(
339
)
PDF
(2664KB) (
15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颅内模保存有脑表面的形态结构,是脑演化研究的直接证据。中国最早复原和研究的颅内模来自20世纪20年代北京周口店遗址发现的3号猿人头骨;此后虽然中国境内也相继发现了一些古人类的头骨化石,但由于古人类标本非常珍贵,不允许对其进行实体解剖,加上多数头骨破碎或者内部附有地层胶结物,导致颅内模无法成功复原。受技术水平及研究手段的限制,研究者一般只是侧重于化石外表形态结构的研究。高分辨率工业CT和3D软件的应用,可以在不损坏标本的情况下,虚拟复原出化石的内部解剖结构,使得一些重要的古人类化石标本的颅内模被复原出来,促进了脑演化的研究。近年来,本文第一作者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复原了南京直立人、柳江人等一些重要的中国古人类头骨的颅内模,通过对其颅容量、脑沟回特征、脑不对称性、脑表面的动、静脉血管压迹、各脑叶的大小、形状及比例的研究,获取了中国古人类脑形态特征变化的数据,为探讨东亚地区古人类的演化提供了参考信息。
军都山古代人群股骨肌腱附着位点初步分析
何嘉宁
2018, 37(03): 384-392.
摘要
(
255
)
PDF
(803KB) (
11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肌肉通过肌腱、韧带附着于骨骼,附着位点的形态改变与肌肉功能相关,因而被用于古代人群肢体功能活跃度的复原。本文对东周时期军都山古代人群股骨的臀中肌、髂腰肌、腓肠肌内侧头三个纤维软骨性附着位点的形态进行了观测,并与清代君子村组进行对比,检验其形态变化与组别、性别、年龄、体型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部分附着位点的形态改变随年龄而增加,但性别、体型及组别差异对附着位点形态变化的影响较小。这与很多上肢研究中发现的附着位点形态受性别、体型、劳动强度等影响结论不同。这种差别可能来自下肢承重以及更为复杂的功能状况等原因,军都山与君子村样本年龄结构的不一致性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对于古代人群下肢肌腱附着位点形态变化与其功能状况的关系需要更深入的探讨。
广西顶蛳山遗址人骨的龋齿病理观察
张佩琪;李法军;王明辉
2018, 37(03): 393-405.
摘要
(
354
)
PDF
(931KB) (
15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顶蛳山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邕宁区,保存了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以及大量的古人类骨骼遗存。本文主要从龋齿研究入手,对顶蛳山二、三期文化(8-7 ka BP)中大于15岁的169个体的2737枚恒齿进行了观察。分别统计了龋齿等级和个体和牙齿患龋率以评估人群患龋情况,进而分析顶蛳山遗址人群的口腔健康状况,并探讨了食物构成、饮食行为与社会经济等。统计结果表明,顶蛳山遗址人群的个体和牙齿患龋率都较高。患龋率在两性、葬式、年龄段间都存在差异,女性患龋程度要高于男性;不同葬式之间差异也显著,随着年龄的增长患龋的比例和程度也随之加深。通过与其他8组新石器时代国内遗址人群的个体和牙齿患龋率的对比,我们看到包含顶蛳山在内的三组华南渔猎采集遗址的个体和牙齿患龋率都要高于其他遗址,农业遗址的人群要低于华南遗址的患龋率,而混合经济遗址的患龋率最低。龋齿的出现与人类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关系密切。据此,我们推测顶蛳山及其他两组华南遗址的高患龋与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关系密切,但这与一般所认为的农业的出现没有联系。三组遗址都是以渔猎采集主导的社会经济形态,并且这时期农业并未传播至华南地区。因此我们的分析表明高患龋率与农业并没有必然联系,而华南地区当时人群所食用的碳水化合物可能源于当地的块茎类和含蔗糖类植物。
东北沦陷时期辽源矿工墓遇难矿工遗骸的骨骼创伤
张全超;韩涛;张雯欣;魏东;刘宏颖
2018, 37(03): 406-418.
摘要
(
415
)
PDF
(3547KB) (
16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所研究的材料来自吉林省辽源市东北沦陷时期辽源矿工墓陈列馆。通过对陈列馆中197例遇难矿工遗骸(男性186例,女性4例,未成年7例)的观察和研究,发现暴力行为导致的骨骼创伤在该群体中大量存在,共计发现遭受创伤个体40例,各类创伤70处。本文运用法医创伤学的研究方法,对辽源矿工墓遇难矿工遗骸上的各类创伤进行了观察和测量,分析伤害发生时施暴者的位置、打击方向和用手习惯等,结合骨折类型和具体的创伤形态对遗骸上出现的所有创伤进行分类研究。经过分析可知,遇难矿工遗骸上所见创伤大部分是人为手持刀、锤、棒等高效击打工具当面暴力打击颅骨所致,且打击者左手持械的几率较大,推测当时可能存在专职的"打手"对矿工实施管理和惩戒。文章还对部分创伤个体的遇害情境进行了推测,为探讨日伪时期辽源地区矿工的生存状态提供了重要参考。
泥河湾盆地马梁遗址第10地点2016年出土石制品研究
刘连强;王法岗;杨石霞;岳健平
2018, 37(03): 419-427.
摘要
(
223
)
PDF
(2937KB) (
25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梁遗址地处泥河湾盆地东缘,发现于1983年,并于同年及2006、2008年分别进行小规模发掘,出土了少量石制品和动物化石。2016年,为建立该区域早-中更新世古人类演化的文化序列,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低于马梁遗址文化层约3m的马梁第10地点开展试掘,发掘面积18m2,出土石制品197件,动物化石1500余件。石制品原料以燧石、石英砂岩和白云岩为主;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工具、砾石、岩块、断块和碎屑等。技术上,以硬锤锤击为主要打制技术,石核剥坯较为简单,未见修理台面,工具加工缺乏"精制品",表现出较为单一和简单化的石器工业面貌。
2011年以来丁村遗址群考古新进展
王益人;袁文明;兰会才;周倜;杨跃民;夏宏茹;任海云
2018, 37(03): 428-441.
摘要
(
261
)
PDF
(7158KB) (
14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丁村遗址是我国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群,也是我国少数几个几未间断、持续探索的旧石器考古遗址之一。60年来,历经几代人共同努力,丁村遗址的考古与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2011年以来我们在丁村遗址群周边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考古调查,在柴庄附近和汾河东岸至塔儿山之间的黄土塬区的沟谷梁峁地带发现近百处旧石器地点,并对其中的九龙洞遗址、过水洞遗址和老虎坡遗址进行了连续多年深入细致的考古发掘,发现了老虎坡人类活动营地、过水洞人类生活营地、九龙洞石器打制营地等多个原地埋藏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为我们进一步认识丁村远古人类的活动范围、生活轨迹及其行为链条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和宝贵资料。在与大崮堆山南坡角页岩基岩出露相通的北涧沟→沙女沟→上庄沟一线的沟谷中发现大量石制品和原地埋藏的人类遗址;而在其他不含角页岩石料的北寨沟和柴村沟中基本没有发现人类活动的迹象;显示了丁村人对角页岩原料的亲近性和依赖性。使我们对丁村遗址一带远古人类的活动范围、行为模式有了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同时也说明丁村遗址群的考古工作还有着很长的路要走。
广西化石猩猩牙尖釉质的日分泌率
胡荣;赵凌霞
2018, 37(03): 442-451.
摘要
(
179
)
PDF
(7978KB) (
8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为现仅存于亚洲大陆的现生大猿,更新世时期猩猩曾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大陆及华南地区,但其保留下来的化石材料主要为单颗牙齿。从牙齿形态、尺寸等外部特征的研究得出的关于猩猩的分类及演化问题的结论并未得到广泛一致的认同,而研究表明牙齿生长发育特征可作为系统分类研究的一个潜在工具。本研究选取了一批来自于中国广西更新世时期的猩猩牙齿化石,制作牙齿组织学切片,测量计算了其牙釉质日分泌率,结果显示广西化石猩猩牙尖釉质日分泌率在2.32-6.88μm/d之间,平均值约为4.61μm/d,从牙尖内部到表面,釉质日分泌率有增加趋势。此外,还将广西化石猩猩与其他现生大猿和现代人进行比较,以期从牙齿生长发育的角度为猩猩的演化和分类问题提供一点线索和证据。
重庆丰都瓦啄嘴遗址的小哺乳动物
武仙竹;王照魁
2018, 37(03): 452-466.
摘要
(
297
)
PDF
(1650KB) (
1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瓦啄嘴遗址位于重庆市丰都县高家镇官田沟村2组,地貌特征为长江右岸二级阶地。地理坐标30°01′56.7″N,107°51′51.7″E,海拔167 m,为距今约70-80 ka的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遗址与附近发现的井水湾遗址等紧密相连,反映三峡地区二级阶地曾分布有密集古人类活动遗迹。遗址出土有7科10属11种小哺乳动物化石,分别为Soriculus nigrescens,Chodsigoa smithii,Anourosorex squamipes,Crocidura suaveolens,Rhinolophus pearsoni,Hipposideros armiger,Rattus norvegicus,Rattus flavipectus,Trogopterus xanthipes,Rhizomys pruinosus,Nesolagus sinensis。小哺乳动物生境和活动规律反映,古人类经济生产所涉及资源域广泛,对垂直高差显著的山地环境有很强适应能力。遗址小环境为峡谷区低海拔热带季风气候。但在遗址周围山地,则分布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等立体植被带。遗址小哺乳动物群中食虫目种类和最小个体数较多。而中华苏门答腊兔(N.sinensis)的发现,则为三峡峡谷晚更新世早期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存在提供了证据。
河南荥阳官庄遗址两周时期人牙结石的植物淀粉粒
陶大卫;陈朝云
2018, 37(03): 467-477.
摘要
(
297
)
PDF
(7334KB) (
1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河南官庄遗址两周时期人牙结石开展了淀粉粒分析,发现了数量丰富的淀粉粒以及少量植硅体。可鉴定形态的淀粉粒主要来自粟、黍、小麦、小豆等农作物以及坚果、块茎植物;植硅体中则有来自水稻颖片的双峰型植硅体。此次研究表明官庄先民食物来源广泛,包括多种农作物和采集植物,其中粟黍类农作物在食物构成中占据主要地位,而小麦所占比例很可能已仅次于粟黍。结合包括官庄遗址和周边若干遗址的浮选结果,两周时期中原腹心地区仍是北方传统的粟作农业,但农作物种植已明显多样化;与此同时,小麦在农作物体系中的重要性增加,中原地区农作物种植体系由以粟黍为主转向以小麦为主的趋势已经出现。
四川凉山彝族的人体测量学
宇克莉;董文静;李咏兰;郑连斌
2018, 37(03): 478-483.
摘要
(
851
)
PDF
(4016KB) (
18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调查了402例(男197例,女205例)彝族成人的68项体质指标,计算了20项体质指数,对凉山彝族体质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四川凉山彝族头面部主要特征为圆头型、中鼻型、狭面型。体部特征为中躯干型、中骨盆型,彝族男性为亚中等型身材,女性为中等型身材;2)四川彝族与广西、云南彝族比较,头宽、额最小宽、形态面高值最大;头长值小;口裂宽、鼻宽居中;面宽值接近,鼻型均为中鼻型。四川彝族男性身高与云南彝族接近,明显高于广西彝族(p<0.01),四川彝族女性身材明显高于云南彝族和广西彝族(p<0.01);3)四川凉山彝族体质特征与阿昌族、怒族、仡佬族等南方少数民族较接近,与四川汉族最接近。
中国汉族乡村成年人的身高与体质量的地理性分布
刘祥君;张兴华;席焕久;李咏兰;陆舜华;包金萍;郑连斌
2018, 37(03): 484-495.
摘要
(
285
)
PDF
(6460KB) (
16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尚未见大样本的中国乡村汉族人随纬度、经度增长,身高、体质量值的变化规律的报道。为此,2009~2013年测量了16501例汉族人(共36个调查地区)乡村成人的身高、体质量等13项指标值,并计算了3项指数。研究不同纬度、经度地区汉族乡村成人的身高、体质量值变化规律以及这种规律形成的原因。研究发现,汉族人的身高、体质量与纬度、经度均呈正相关。随纬度增加,男性和女性的躯干、下肢的高度值均增大是身高与纬度呈正相关的原因。随纬度增加,男性身高的增加、躯干的增粗共同促进体质量与纬度呈正相关,女性身高、躯干围度、四肢围度、背部皮下脂肪厚度值的增大是体质量与纬度呈正相关的原因。男性随经度增加,身高增大,躯干部的增粗是导致体质量与经度相关的原因。而四肢和躯干的皮下脂肪、四肢的围度并不随经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大。随经度增加,女性的身高、臀围呈线性增大,这是导致女性体质量与经度相关的主要原因。遗传、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身高、体质量与纬度、经度呈正相关的因素。
《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新疆哈密地区古代人群的变迁与交流模式研究》评介
邵会秋
2018, 37(03): 496-497.
摘要
(
333
)
PDF
(6460KB) (
1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是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枢纽。不仅如此,从考古发现来看,丝绸之路部分路段早在汉代以前就已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新疆与中亚和中国内地的联系也可以追溯到更早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新疆东部的哈密地区更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来自甘青地区的古代人群很早就进入该地区,同时也融入了部分来自西方的
“东亚现代人起源与早期中原文明研讨会”在郑州大学召开
周亚威;程嫄倩
2018, 37(03): 498-498.
摘要
(
1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7年11月18至19日,由郑州大学与复旦大学主办,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承办的"东亚现代人起源与早期中原文明研讨会"在郑州大学新校区拉开帷幕。郑州大学副校长韩国河在大会开幕式致辞中指出:此次会议的主旨在于发挥中原地区丰
通知公告
更多>>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编委办公
下载中心
热点评述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友情链接
更多>>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知网
ScienceDirect数据库
Wiley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