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0年 第19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00-09-15
    人类学学报
    繁昌人字洞旧石器遗址1998年发现的人工制品
    张森水,韩立刚,金昌柱,魏光飚,郑龙亭,徐钦琦
    2000, 19(03):  169-255. 
    摘要 ( 335 )   PDF (801KB) ( 22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1998年发现于安徽省繁昌县人字洞旧石器遗址的非灰岩石质标本进行了初步整理 ,从中选出59件石制品做了分类记述 ,其主要结果将载于本文中。对目前性质难定的非灰岩石质标本亦作了必要的记述 ,以备考。这些石制品打片用锤击法 ,无论从石片或石核上均可见转向打法 ,石器的主要类型是刮削器 ,加工粗糙 ,方式多样 ,以向背面修理为主 ,单层修疤 ,以深宽型的居多。同时被记述的还有几件骨制品。该遗址的地质时代 ,依同层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 ,应归早更新世早期 ,可能在距今200万年前。
    安徽繁昌早更新世人字洞古人类活动遗址及其哺乳动物群
    金昌柱,郑龙亭,董为,刘金毅,徐钦琦,韩立刚,郑家坚,魏光飚,汪发志
    2000, 19(03):  184-258. 
    摘要 ( 378 )   PDF (705KB) ( 16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8年 ,在安徽繁昌县癞痢山发现了两处洞穴、裂隙堆积。在随后两年中对其中之一的人字洞进行了系统发掘 ,采集到一定数量的石制品、骨制品和属种丰富、生态习性多样的大量脊椎动物化石。人字洞发育于三叠纪灰岩中 ,洞穴堆积物厚约 30米 ,可分为上下两个堆积单元 ,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遗物主要产于上堆积单元。经初步研究 ,人字洞动物群包含 67种哺乳动物 ,与我国南、北方第四纪早期的其它主要动物群相比 ,其绝灭属、种比例更高 ,动物群中主要属种的形态特征更原始 ,然而该动物群中真马 ( Equus)的出现 ,表明其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这一动物群具有浓郁的北方色彩 ,显示出更新世初期我国境内有一次明显的降温事件 ,促使北方动物大规模向南迁徒 ,在长江以南形成东洋界和古北界动物地理区系交错带的过渡区动物群。人字洞动物群的发现为研究我国第四纪早期动物群的特征和动物地理区系演化及古气候环境变迁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周口店第15地点剥片技术研究
    高星
    2000, 19(03):  199-215. 
    摘要 ( 274 )   PDF (966KB) ( 24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周口店第 1 5地点出土的石核与石片的形态和技术特点的研究 ,本文发现该地点的石片主要由锤击法剥片产生。砸击法的应用已退居辅佐和陪衬的地位。这与周口店第 1地点在剥片技术方面有很大的差异。第 1 5地点石核的形态特征显示两种锤击剥片方式曾应用于该地点 :多向剥片和双向交互剥片 ,表明生活于该地点的古代人类能够成熟而系统地用锤击技术开发利用脉石英材料 ,并可根据原材料的不同状态采取不同的方式生产石片加工石器。该研究认为第 1 5地点的石制品中不存在真正的勒洼娄瓦技术产品。在打片时石器制造者偶尔对石核的工作面进行修理 ,但对台面则基本不做修整 ,直接打片。
    谢苗诺夫(Semenov)百年诞辰纪念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
    侯亚梅
    2000, 19(03):  215-215. 
    摘要 ( 172 )   PDF (41KB) ( 9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金牛山人化石牙齿初步研究
    何嘉宁
    2000, 19(03):  216-256. 
    摘要 ( 361 )   PDF (349KB) ( 17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金牛山古智人化石有近完整之上颌牙列。对这些牙齿观察测量比较表明 ,金牛山人上中门齿显著增大 ,上第三臼齿退化缩小 ,其余牙齿大小在我国早期智人和直立人分布范围之下限 ,面形态简单 ,齿带较弱。金牛山人前牙磨耗重于后牙 ,表现与“前牙工具机能假说”大致相符 ,而从生理角度讲 ,前牙排列位置及倾斜角度与此也可能有一定关系。金牛山人上中门齿及第二前臼齿可能患有轻度的釉质发育不全症。
    英国《自然》报道北高加索尼安德特人DNA的研究
    童迅
    2000, 19(03):  225-225. 
    摘要 ( 172 )   PDF (41KB) ( 9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3—18岁正常人上、中面部对称性生长发育的纵向研究
    周文莲,林久祥
    2000, 19(03):  226-237. 
    摘要 ( 259 )   PDF (362KB) ( 10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运用13— 18岁正常纯纵向样本资料 ,头颅定位后前位 X线头影测量法 ,分析正常人上、中面部的对称性与变异 ,探讨其随生长发育的变化趋势 ,为客观区分对称性的正常变异和不对称畸形提供依据。结果表明 :正常人上、中面部骨骼存在对称性的正常变异 ,其范围在13—18岁保持稳定 ,水平向小于8% ,垂直向不超过9mm;在其相对于颅底的位置关系及其骨骼各对应部位之间 ,有较好对称性 ;面部骨骼的生长发育具有潜在的优势特点。
    基诺族、布朗族和拉祜族的4种红细胞血型分布
    肖蘅,郝露萍,张明秋,肖春杰
    2000, 19(03):  238-243. 
    摘要 ( 360 )   PDF (176KB) ( 12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调查了云南基诺族、布朗族和拉祜族各100人的 ABO、Rh、MN和 P血型系统。结果表明 ,ABO血型系统中 p基因频率拉祜族最高 (0 .2420 ) ,基诺族最低 (0 .0779) ,布朗族居中(0 .2144 )。 r基因频率是基诺族最高 (0 .6971) ,拉祜族最低 (0 .5288) ,布朗族居中 (0 .5964)。Rh血型系统中 ,基诺族和拉祜族都是以 CCDee和 Cc DE-为常见类型 ,而且都是 CCDee最高 ,Cc DE-次之。拉祜族和基诺族的 CDe频率分别为 0 .7433和 0 .6950 ;c DE频率分别为 0 .1 871和0 .2517;基因频率 d为零。MN血型系统中 ,这 3个民族都是基因频率 m>n。P血型系统中 ,本次调查的 3个民族的p1基因频率在全国已调查过的汉族和少数民族中均是最高值 (拉祜族0 .50 99,布朗族 0 .4690 ,基诺族 0 .4359)。
    指间区纹的遗传学研究 Ⅰ.指间区纹的各种类型及其间关系
    李辉,金力,卢大儒
    2000, 19(03):  244-250. 
    摘要 ( 315 )   PDF (604KB) ( 2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上海奉贤等地采集到的大量随机人群和家系的指间区纹样本体现出极丰富的外观多样性。根据花纹的扭曲程度,指间ⅢⅣ区纹可分19种。而不同地区有其占优势或特有的箕、斗纹型。各种证据表明,19种花纹扭曲状态可分5类,每类中的各种状态都是连续过渡的。这5类实质为:①仅指间Ⅲ区有纹,②仅指间Ⅳ区有单纹,③指间Ⅳ区有双纹,④指间Ⅲ,Ⅳ区都有纹,⑤指间Ⅲ,Ⅳ区都没有花纹。这种分类界线与原订的分类界线相差较大,但更有说服力。这为进一步确定这一人类左右不对称性状的遗传模型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