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24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05-12-15
    人类学学报
    与中国现代人起源问题有联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的讨论
    吴新智
    2005, 24(04):  259-269. 
    摘要 ( 202 )   PDF (1315KB) ( 9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简略介绍最近几年发表的与中国现代人起源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的几篇分子生物学论文,结合中国的人类化石、旧石器、古哺乳动物学和亚洲西部的旧石器以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新资料,论证根据Y染色体一些基因的分析认为中国的古老人类被来自非洲的现代人完全替代的推论不能成立。古人类学的研究已经显示人类进化是十分复杂的过程,新的分子生物学论文也显示人类的分子进化比过去认识的远为复杂。在对新信息进行解释和推论时必须对这样的复杂性保持深刻清醒的认识,人类进化不可能既是这样又是那样,只有将各个有关学科得来的信息进行综合思考才可望使得根据这些信息得出的推论趋于协调,对人类进化的认识逐渐接近真实。
    末次盛冰期环境恶化对中国北方旧石器文化的影响
    吉笃学;陈发虎;R.L.Bettinger;R.G.Elston;耿志强;L.Barton;王辉;安成邦;张东菊
    2005, 24(04):  270-282. 
    摘要 ( 251 )   PDF (492KB) ( 17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末次冰期间冰段时,中国北方地区水热条件普遍较好,旧石器文化也比较发达。然而,进入末次盛冰期后,随着气温的普遍降低和降水量的明显减少,草原和沙漠带急速向南扩张,动物群也大举南迁。对于这种严酷的生存环境,中国北方的旧石器文化是如何响应的呢?本文以宁夏彭阳PY01-02,PY03和PY05等地点的地层剖面和石制品的研究为基础,首先提出彭阳地点群地层沉积相由河湖相沉积迅速转变为黄土堆积说明由末次冰期间冰段到末次盛冰期自然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其次,通过对上述两种不同沉积相中出土石制品的大小、重量、原料以及技术上的比较说明随着环境的变化石制品本身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层河湖相堆积中出土的石制品粗大笨重,主要以各种石英岩为原料,与同期泾水上游旧石器文化的特征相近,应是当地文化特征的一种具体体现。上层马兰黄土中的石制品的普遍较小,主要以石英和燧石为原料,其中用燧石制成的细石器具有宁夏灵武水洞沟下文化层同类制品的特征,而用石英制成的小石器则同海原一带的史前文化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据此作者推测这可能与史前人类在环境日益恶劣的情况下向南迁移有关。山西南部地区的下川和柿子滩遗址的地层和石制品证据亦表明,末次盛冰期前后该地区旧石器文化的明显差异可能也与末次盛冰期环境恶化时人类的迁徙有关。最后,中国北方地区考古遗址的空间分布变化为上述史前人类南迁的推测提供了有力证据。因此,作者认为末次冰期的环境恶化对中国北方旧石器文化的影响具有普遍性。
    三峡库区二级阶地发现的东方剑齿象化石及其环境与考古学意义
    冯兴无;高星;金昌柱;许春华;
    2005, 24(04):  283-290. 
    摘要 ( 180 )   PDF (1007KB) ( 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记述的象化石产自三峡库区长江右岸二级阶地。该二级阶地沉积物可分为两个沉积单元:由下部含化石的砂砾层和上部具乌木的土状堆积组成。显然,这些沉积物反映不同的古环境。据铀系法测定,下部沉积的年代约为距今6.4万年前,而上部堆积层的14C测年值为距今约8 000年。依二级阶地上、下层间呈不整合接触和测年数据,下部沉积之后曾有较长时间的沉积间断。下部埋藏阶地的砂砾石层被钙质胶结的现象表明,该地区在二级阶地形成后有一段气候干燥而寒冷的时期。迄今三峡库区已发现了55处旧石器地点,大多数位于二级阶地中,但缺乏化石和测年的可靠证据。这次埋藏阶地象化石的发现为三峡地区二级阶地的旧石器遗址提供了可资对比的地层和时代依据,对古人类在该地区生存行为演变的阐释及旧石器分期提供了重要参照。
    俄罗斯族体质特征分析
    陆舜华;郑连斌;索利娅;赵洲;
    2005, 24(04):  291-300. 
    摘要 ( 1542 )   PDF (405KB) ( 15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了内蒙古地区336名俄罗斯族成年人(男186,女150)的体质特征,包括9项形态观察项目,58项测量项目,38项指数及其分型,并与国内外一些群体的体质特征进行了比较。俄罗斯族的主要特征是:绝大多数人具上眼睑褶皱,约1/3的人有蒙古褶。头圆、高、阔,鼻根高,鼻翼中等,鼻狭长,黑发与浅黄肤色较多,眼色的性别差异明显。男性平均身高167.7cm,女性平均身高155.9cm。宽胸型、宽肩型、宽骨盆型、中躯干型、中腿型出现率较高,指距长,体型多属矮胖型,女性更明显。俄罗斯族体质特征与乌孜别克族较接近,其体格健壮程度相对接近俄罗斯北部地区人群。
    颅底孔在多层CT三维重建中的测量研究
    孙丽;李岩;徐飞
    2005, 24(04):  301-306. 
    摘要 ( 200 )   PDF (1513KB) ( 7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讨颅底MSCT三维重建图像效果及主要孔的正常值,采用多层螺旋CT(MSCT),对200名正常成人(男100名,女100名)进行颅脑扫描,利用电子计算机三维重建程序立体地显示颅底外面的卵圆孔、棘孔、颈动脉管外口、破裂孔、茎乳孔、枕骨大孔,并观察其形态和测出其内径及其性差。
    广西融水苗族3个STR基因座的群体遗传学研究
    周丽宁;徐林;李松锋;龚继春;魏博源;邓祥发;玉洪荣
    2005, 24(04):  307-314. 
    摘要 ( 176 )   PDF (2219KB) ( 8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广西融水苗族人群无关个体的3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HUMCSF1PO,HUMTPOX,HUMTH01遗传多态性分布情况,本文用枸橼酸钠抗凝法采集血样,酚—氯仿抽提法提取DNA,应用复合扩增技术对血样DNA的3个STR基因座进行扩增和检测。结果显示:在三个STR位点共检测出19种等位基因,48种基因型,频率分布分别在0.0024—0.4663和0.0048—0.3173之间;基因型的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计算种族、民族之间的遗传距离,并对之进行比较得出:广西融水苗族与美国高加索人及美国非洲人存在显著差异,且与美国非洲人之间的差异大于与美国高加索人之间的差异;广西融水苗族与广西侗族的关系近于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
    贵州荔波封闭人群MTHFR基因多态性研究分析
    肖雁;单可人;李毅;赵艳;官志忠;任锡麟
    2005, 24(04):  315-318. 
    摘要 ( 137 )   PDF (802KB) ( 5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对贵州汉族、布依族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基因多态性进行研究,为贵州少数民族基因多态性数据库的建立提供相关数据。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贵州荔波汉族90例、布依族119例MTHFR基因两个单核苷酸(677及1 298位)多态位点的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结果汉族、布依族MTHFR 677位T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分别是22.8%,16.1%,χ2=1.561,P>0.1;MTHFR 1298位C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分别是28.9%,39.1%,χ2=2.075,P>0.1;677CT/1298AC双杂合子的分布频率分别是16.66%,22.7%。结论MTHFRC 677T和A1298C多态性在中国南方和北方人群存在群体差异;贵州汉族与布依族此两位点无显著性差异。贵州荔波布依族MTHFR 1298位有较高的C等位基因频率。
    瓣状甲的类型、分布与遗传方式——对陕西周至县某村的调查
    郝卫国;边建超;朱萍
    2005, 24(04):  319-327. 
    摘要 ( 1129 )   PDF (1881KB) ( 1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瓣状甲是存在于我国北方许多汉族人群中的一种性状,其表现为小趾趾甲分瓣。我们通过对陕西省周至县某自然村的入户调查发现,瓣状甲的频率为79.17%,其中男性为81.48%,女性为76.67%,性别分布无统计学差异(χ2=1.09,P=0.295)。瓣状甲可为单侧或双侧发生,男性和女性的单、双侧瓣状甲频率无统计学差异(χ2=2.94,P=0.23)。13个年龄组间瓣状甲的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2个完整的三代家系和51个核心家系的系谱分析,发现瓣状甲的遗传特点与常染色体单基因显性性状一致。因此,我们认为,瓣状甲是一种单基因显性性状,具有不同的表现类型,既可单侧发生,亦可双侧发生,其分布无性别差异,但有年龄差异。
    新疆和静县察吾呼沟口四号墓地出土人骨化学元素的含量分析
    张全超;王明辉;金海燕;朱泓;
    2005, 24(04):  328-333. 
    摘要 ( 145 )   PDF (1211KB) ( 7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几十年来,古代人群的食谱研究已经成为现代科技考古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国际科技考古学研究领域的一项前沿性课题。人类骨骼的化学元素分析为重建古代居民的食谱提供了大量信息。本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AES),对新疆和静县察吾呼沟口四号墓地出土人骨中的Sr、P、Zn、Ca、Cu、Mg、Fe、Ba、Mn等8种化学元素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察吾呼沟口四号墓地古代居民的饮食结构中以肉类食物为主,植物类食物为辅。
    猕猴颊齿大小的性差研究初报
    赵晓进;胡春红;王斌;刘晓瑞;秦园春;张林
    2005, 24(04):  334-340. 
    摘要 ( 213 )   PDF (132KB) ( 8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28例太行山成年猕猴(♂10,♀18)的上、下颌颊齿齿冠面积进行测量。运用SPSS 10.0统计软件的多变量分析,选择有关颊齿变量建立性别判别函数。结果表明:猕猴颊齿具有明显的性差。选择不同的变量和选择不同的判别函数其性别正确判别率不同。上、下颌颊齿的性差有一定差异。使用逐步判别法建立判别函数,其性别正确判别率上颌颊齿为89.3%,下颌颊齿为92.3%。
    怀念奥尔森教授
    祁国琴
    2005, 24(04):  341-343. 
    摘要 ( 12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