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29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10-09-15
    人类学学报
    泥河湾盆地三棵树旧石器遗址2008年试掘报告
    侯亚梅; 刘扬; 李英华; 刘慧
    2010, 29(03):  227-241. 
    摘要 ( 210 )   PDF (1168KB) ( 10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棵树旧石器遗址发现于河北省阳原县东谷坨村东北部。2008年秋,该遗址经过小规模试掘, 出土251件石制品及一些碎骨和牙化石。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工具和断块、碎片等; 工具有刮削器、尖状器、端刮器、凹缺器、锯齿刃器、雕刻器、石锥、石钻、鸟喙状器等。石制品以小中型为主, 其原料主要为石英砂岩、石英、燧石、白云岩、玄武岩等, 全部为就地取材。三棵树遗址与后沟遗址同处泥河湾层上部, 处于后沟遗址下部和马梁遗址上部, 时代属于中更新世中后期。该遗址的发现有助于探讨我国华北小石器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探索细石器文化传统渊源。
    呼伦贝尔辉河水坝遗址的细石器工艺探讨
    刘景芝
    2010, 29(03):  242-252. 
    摘要 ( 215 )   PDF (1391KB) ( 7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辉河水坝遗址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 埋藏于辉河右岸第2级阶地, 出土了罕见的人类居住遗迹、墓葬、篝火遗迹和由大量动物骨骼堆积的灰坑等, 以及许多陶片和大量的石制品。本文研究了遗址中发现的4111件石制品, 包括细石核、石片、石叶或细石叶及其进一步加工的各类工具。研究发现, 不同类型的石制品揭示了其工具的完整制作过程, 原料、类型与技术反映了其较为固定而典型的细石器生产工艺流程。这种细石器工艺在呼伦贝尔地区广泛分布, 为研究草原地区早期人类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生态环境的演变以及与西伯利亚、蒙古国同期文化关系的对比提供了重要资料。
    东胡林4号人牙齿形态特征观察
    薛进庄; 郝守刚
    2010, 29(03):  253-263. 
    摘要 ( 374 )   PDF (1511KB) ( 10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京门头沟区斋堂镇东胡林遗址是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本文描述了东胡林4号人(14C年龄约为8540aBP., 树轮校正年龄约为7500aBC.) 的上颌牙、下颌牙21枚。多数牙齿重度磨耗, 意味着当时人类处于狩猎—采集经济时代, 食物结构可能主要以坚硬食物(如朴树果核) 或高纤维食物为主。上第三臼齿退化缩小, X光透视检查为东胡林人下第三臼齿阻生提供了确凿无疑的证据。在4枚牙齿上发现龋洞, 其中左上第一臼齿、第二臼齿的龋蚀已破坏牙本质全层。严重的龋齿病揭示了东胡林4号人的口腔状态, 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与经常性地摄取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有关。
    广东湛江鲤鱼墩遗址人骨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华南新石器时代先民生活方式初探
    胡耀武; 李法军; 王昌燧; Michael P.Richards
    2010, 29(03):  264-269. 
    摘要 ( 192 )   PDF (212KB) ( 16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相对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而言, 华南地区先民生活方式的了解一直较为缺乏。广东湛江鲤鱼墩遗址人骨的C和N稳定同位素分析, 显示此遗址的先民主要以海生类资源为食, 陆生资源(包括可能的块茎类原始农业和动物) 只占次要地位。通过与约同时代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先民的稳定同位素数据比较, 可以看出, 早在6000年前, 我国先民的生活方式就已出现3大类型。
    内蒙古察右前旗庙子沟遗址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张全超; Jacqueline T.ENG; 魏坚; 朱泓
    2010, 29(03):  270-275. 
    摘要 ( 297 )   PDF (162KB) ( 12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近年来发展为复原古代民族食物结构、社会经济模式的有效手段。本文在应用该技术对庙子沟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人骨中的C、N同位素比值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庙子沟新石器时代居民日常饮食习惯中保持着相当比例的动物性食物摄入, 植物类食物的摄入中以C4类植物为主。结合其他相关资料, 我们认为该组居民是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 狩猎业、采集业和渔猎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复原新石器时代北方农牧交错带居民的经济模式研究提供有益的线索。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皮纹波动不对称性的研究
    党洁; 李霞; 霍正浩; 钟慧军; 朱永生; 彭亮; 焦海燕; 陆宏
    2010, 29(03):  276-281. 
    摘要 ( 246 )   PDF (182KB) ( 9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采用随机整体抽样的方法分析了先天性心脏病患者129例(男性59例, 女性70例) 和正常对照人群133例(男性69例, 女性64例) 13项皮纹波动不对称性(Fluctuating asymmetry, FA)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1)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在13项皮纹波动不对称性指标中均未出现显著性别差异; (2)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在FAⅥ(P<0.05)和FAⅦ(P<0.01)两项有显著性差异, 表现为患者组明显增高, 提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胚胎发育早期易受到环境因素影响, 具有较高的发育不稳定性。
    关于非人灵长类的公正行为的研究
    朱毅; 张大均
    2010, 29(03):  282-292. 
    摘要 ( 183 )   PDF (590KB) ( 7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类关注公正, 非人灵长类也表现出公正行为。本文先以现有研究资料为基础, 以理毛为例分析后认为, 非人灵长类关注投入—收益的对称性, 说明它们可能具备不公正规避这一心理特质; 关于非人灵长类公正行为的实验也表明, 它们不仅比较自身的投入—收益对称性, 而且能在社会比较过程中与其它个体相比。有实验得出期望假设和挫折效应能更好地解释被试的行为, 本文认为, 这些实验结论不一致的主要原因, 是研究者未充分考虑"投入"对被试行为的影响。文章在最后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三点研究展望。
    辽宁朝阳马山洞的食肉类化石
    傅仁义; 冯兴无; 张双权; 刘晓庆
    2010, 29(03):  293-302. 
    摘要 ( 219 )   PDF (1400KB) ( 13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主要记述了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马山洞发现的食肉类化石。堆积物的上部主要为颗粒细小的砂质黏土, 而下部主要为直径较大的角砾。2007年出土的食肉目化石有: 似浣熊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赤狐(Vulpes vulpes)、狗獾(Meles meles)、黄鼬(Mustela sibirica)、中华猫(Felis chinensis)和疑似虎(Panthera tigris)?。其中前5个种在形态上与现生种类非常接近; 而最后一个种除与现生虎比较接近外, 与现生狮子也有一定的相似性。
    线粒体DNA确定一未知古人类
    陈淳; 陈虹
    2010, 29(03):  302-302. 
    摘要 ( 127 )   PDF (1400KB) ( 1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西崇左木榄山智人洞的鼠科化石
    王元; 金昌柱; 张颖奇; 秦大公
    2010, 29(03):  303-316. 
    摘要 ( 238 )   PDF (1215KB) ( 13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最近在广西崇左木榄山智人洞遗址采集到1件具有现代智人解剖特征初始状态的下颌骨和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啮齿类中的鼠科化石有锡金小鼠(Mus pahari)、中华姬鼠(Apodemus draco)、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似德氏狨鼠(Hapalomys cf.H.delacouri)、笔尾树鼠(Chiropodomys gliroides)、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针毛鼠(Niviventer fulvescens)、爱氏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印度板齿鼠(Bandicota indica)、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和黄毛鼠(Rattus losea)共8属11种。这种全部由当地或邻近地区现生种类构成的组合显然比当地早更新世的三合大洞和川黔地区中更新世歌乐山期的鼠类组合进步, 而与广西田东雾云洞的鼠类组合相似, 其动物群的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 与不平衡铀系法得到的测年结果(距今约11万年)相吻合。智人洞鼠科动物的组合明显具有东洋界热带-亚热带动物群的特点, 其中林灌和草地型所占比例较大表明当时的森林面积可能减少、林灌和草地面积可能增加, 反映出当时的气候相对干旱。
    全新世早期中国长江下游地区橡子和水稻的开发利用
    刘莉; 玖迪丝·菲尔德; 爱丽森·韦斯克珀夫; 约翰·韦伯; 蒋乐平; 王海明; 陈星灿; 葛威
    2010, 29(03):  317-336. 
    摘要 ( 314 )   PDF (1970KB) ( 16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最近发掘的浙江上山和小黄山遗址(11400—8000cal BP)是长江下游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村落遗址。这两个遗址均出土有大量磨石, 而有机物遗存保存很少。本文对7件石器进行了淀粉粒、植硅体以及矿物残留物的初步分析, 以便检验这些方法在复原古代生计形态和器物功能研究中的可行性。鉴定出的淀粉粒包括橡子、根茎类、薏苡以及疑似菱角等, 但是没有发现水稻。在发现的水稻植硅体中, 来自茎杆和叶的密度较高, 而来自颖壳的密度较低。矿物分析表明残留物来自工具的使用以及周围的土壤基质。结果显示这些磨石曾经用于加工富含淀粉的植物和制陶用的羼和料。我们认为, 对富含淀粉并且适于长期贮存的植物特别是橡子的大量开发利用是全新世早期长江下游地区生计形态中采集策略的特征。本研究显示了淀粉粒和植硅体分析在古代生计重建中的巨大潜力。对这些遗址残留物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地区从采集经济到定居农耕经济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