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优先出版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虚拟专题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29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10-12-15
上一期
下一期
人类学学报
虎头梁遗址尖状器功能的微痕研究
张晓凌; 高星; 沈辰; 陈福友; 王春雪
2010, 29(04): 337-354.
摘要
(
261
)
PDF
(1039KB) (
14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虎头梁遗址位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盆地, 距今1万年左右, 出土的石制品加工精致、器型稳定。本文选择其中代表性的尖状器进行功能研究, 通过微痕分析探讨其使用方式, 并结合其形态特征探讨器物类型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对5个亚类型共52件标本的研究表明, 虎头梁尖状器具有专业分工, 并被装柄使用。这种工具的制作和使用特征反映了更新世末期虎头梁人群通过提高工具的效能来应对环境变化的生存策略。
百色田东百渡旧石器遗址发掘简报
谢光茂; 林强; 黄鑫
2010, 29(04): 355-371.
摘要
(
329
)
PDF
(2397KB) (
18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百渡遗址位于右江南岸,广西田东县附近, 在2002年发掘了700m2, 出土约1500件石制品。石制品类型包括石器、砾石、石锤、石核、石片、断块和碎片; 原料均为砾石, 岩性以砂岩为主; 石核包括单台面、双台面和多台面三种; 打片和加工石器均以锤击法为主, 单面加工; 石器类型有砍砸器、手镐、刮削器。从石制品的特征和组合看, 该遗址既是古人类的石器制造场所, 又是生产、生活的地方。其石制品与百色盆地第4级阶地网纹红土中的石制品有一定的差别, 表现出比较进步的性质。通过地质、地貌和出土遗物的对比分析判断, 遗址的年代可能为中更新世后段。
《蒙古族萨满医疗的医学人类学阐释》评介
陈华
2010, 29(04): 372-372.
摘要
(
195
)
PDF
(2397KB) (
10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石人沟林场旧石器地点试掘报告
陈全家; 赵海龙; 方启; 贺存定
2010, 29(04): 373-382.
摘要
(
190
)
PDF
(1571KB) (
1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7年8月, 对吉林延边和龙石人沟旧石器遗址周边进行考古调查时, 在石人沟林场东北的红旗河第2级阶地发现了该地点, 并进行了试掘, 面积为69m2。共获116件石制品, 其中出土86件, 采集30件。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细石叶、工具、断块及废片。根据地层堆积、石制品特征组合及与周边旧石器遗址对比分析, 推测该遗址的地质年代为晚更新世晚期。
第15届“垂杨介与她的邻居们”国际第四纪学术研讨会在韩国召开
王元
2010, 29(04): 382-382.
摘要
(
147
)
PDF
(1571KB) (
12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湖北建始高坪洞穴调查及其试掘简报
裴树文; 高星; 许春华; 杨年友; 黄再铭; 梅惠杰; 关莹; 马宁; 仪明洁
2010, 29(04): 383-394.
摘要
(
192
)
PDF
(2206KB) (
12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坪位于湖北省建始县东北部, 长江支流清江流域上游。该区域地处扬子地台中段北缘,区内中生界灰岩发育,新生代以来的构造运动和气候条件有利于岩溶的发育和洞穴形成,山盆期夷平面保存完好。2008年4—5月间, 考察队对该区域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洞穴调查和试掘。对16处洞穴的调查表明,该区域在700m—950m高度发育有较多的更新世洞穴堆积物, 其中洞槽、神牛洞、响水寨洞和左家硝洞等洞穴工作条件较好, 是下一步发掘工作的重点。对巨猿洞东洞口外和大岩洞的试掘表明, 这里蕴藏着较多的动物化石和早期人类活动的遗物, 可进一步发掘和研究。
石制品植物残留物分析的实验室方法———以水洞沟石制品处理为例
关莹; Deborah M.Pearsall; 高星; 周振宇
2010, 29(04): 395-404.
摘要
(
228
)
PDF
(455KB) (
15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残留物分析是西方上世纪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考古标本功能分析技术, 现今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初步发展和应用, 但由于考古标本年代、埋藏环境、器类等方面的差异, 针对不同标本的残留物分析手段也不尽相同, 旧石器时代考古标本因其年代和性质上的特殊性成为了残留物分析的难点。西方目前已有许多通过各种试验方法进行的旧石器石制品残留物分析实例, 而我国至今对旧石器时代石制品的此方面研究还没有先例。本文以水洞沟遗址石制品植物残留物处理为例, 简要介绍旧石器时代石制品的植物残留物实验室处理流程、观测方法及注意事项。
乌鲁木齐萨恩萨依墓地出土头骨的人种学研究
付昶; 阮秋荣; 胡兴军; 王博
2010, 29(04): 405-415.
摘要
(
278
)
PDF
(825KB) (
12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研究了乌鲁木齐萨恩萨依墓地出土的人头骨材料, 这些材料大部分属于公元前七世纪左右的墓葬。通过观察其颅、面部特点,对其颅、面部进行测量分析, 结果显示萨恩萨依墓地出土头骨的人种总体来说属于蒙古人种类型。
中国全新世人群颞下颌关节尺寸的时代变化
李海军; 周亚威; 张全超; 朱泓
2010, 29(04): 416-424.
摘要
(
238
)
PDF
(434KB) (
10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对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54例)、青铜铁器时代(189例) 和近代(92例) 成年男性颞下颌关节的多项测量项目的对比、分析, 对中国全新世人群颞下颌关节测量性状的变异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近7000年来颞下颌关节的不同部位在全新世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变化特点。髁突、冠突在全新世厚度变薄, 髁突的变薄主要在新石器-青铜铁器时代, 冠突的变薄主要在青铜铁器-近代。髁突面积在全新世也在缩小, 在新石器-青铜铁器时代缩小的幅度更大。髁突顶缘弧度的变平、下颌窝的变浅主要发生在新石器-青铜铁器时代。髁突面积/下颌窝面积, 其变化主要发生在青铜铁器时代。这些变化可能与生活环境、食物结构改变、下颌骨与头骨不同的演化速率等有关。
广东瑶族青少年学生体表面积研究
黄拥军; 喻志坚; 陈秀虎; 彭智甦; 李传健
2010, 29(04): 425-430.
摘要
(
201
)
PDF
(185KB) (
17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瑶族青少年身高、体重及体表面积的生长发育状况, 为建立瑶族中小学生健康指标评价体系提供依据。采用Stevenson公式和胡咏梅公式计算每位学生的体表面积, 并求得7—18岁12个年龄组的男女学生的体表面积均数。结果显示: 瑶族青少年学生的身高、体重及体表面积随年龄增长而增长, 且其增长速度男女生均可分为匀速增长期、快速增长期、缓慢增长期3个不同时期; 男女生身高、体重及体表面积发育曲线均出现双交叉现象。两法统计的瑶族青少年的体表面积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胡咏梅法计算的体表面积大于Stevenson法(P<0.01)。
人类使用“石器”的最早证据
李锋
2010, 29(04): 430-430.
摘要
(
195
)
PDF
(185KB) (
8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冠心病患者数量皮纹学特征波动性不对称的研究
陆宏; 霍正浩; 党洁; 师志云; 彭亮; 焦海燕; 钟慧军
2010, 29(04): 431-436.
摘要
(
206
)
PDF
(247KB) (
1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研究了宁夏汉族男性256例(正常: 128例; 冠心病患者: 128例) 双手数量皮纹学特征及其波动性不对称, 比较了其均值的差异性。结果表明: 1)冠心病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 指纹嵴线数、指纹总嵴线数及a-b嵴线数均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 2)冠心病患者组双手atd角及a-b间距均值均高于对照组, 双手atd角表现为显著增高(P<0.05), 右手a-b嵴线数均值表现为患者组低于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P<0.01); 3)冠心病患者组数量皮纹性状波动性不对称水平与对照组在FAⅡ(a-b嵴线数, P<0.01)及FAⅤ(atd角, P<0.05)两项上表现出显著增高; 冠心病患者组a-b嵴线数FA分布在|R-L|≥7组显著增高(P<0.05)。
中国东北汉族群体3个MiniSTR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研究
马威; 李岩; 徐飞;
2010, 29(04): 437-444.
摘要
(
195
)
PDF
(326KB) (
20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们使用D10S1248、D14S1434和D22S1045三个miniSTR基因座对东北汉族群体的141名随机个体样本进行遗传多态性研究, 通过荧光标记多重PCR扩增, 310遗传分析仪电泳, 确定个体的基因型, 获得相应的群体遗传数据。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共检出25个等位基因, 56种基因型。3个基因座在所检测群体内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 具有较高的杂合度、个体识别率和非父排除率。累积个体识别率为0.99876, 累计非父排除率为0.89819。3个基因座在东北汉族均具有高度的遗传多态性,在群体遗传学和法医学研究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哈尔滨阎家岗遗址的地质背景
于汇历; 袁宝印; 黄慰文
2010, 29(04): 445-453.
摘要
(
241
)
PDF
(1681KB) (
12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阎家岗遗址地区野外调查和遗址发掘资料整理,初步探讨阎家岗遗址地质背景, 获得如下认识: 阎家岗遗址早期人类生活于末次盛冰期来临前的暖期, 相当于深海沉积MIS3后期并开始向MIS2转变, 气候由温湿转向干冷, 植被以温带疏林草原为主, 适于成群的食草类动物在此生活。阎家岗遗址地处松花江曲流带, 多沙洲、河汊、河曲, 人类在沙洲或河曲凸岸构筑狩猎用的设施, 舍弃后被洪水带来的细沙掩埋, 成为今天所见的动物骨骼围圈遗迹。动物骨骼围圈的堆积体与掩埋它的细砂层为不整合关系, 骨骼多层叠置, 有的直立, 骨骼之间大多并不相互接触, 说明它们不是流水作用产物, 而是人工堆砌的狩猎设施。
通知公告
更多>>
黄慰文先生生平简介
2024-09-25
黄慰文先生在京逝世
2024-09-25
有奖问卷|开奖啦!
2023-12-31
通知公告|《人类学学报》编委会成员调整公告
2023-12-31
有奖问卷|一起让《人类学学报》变得更好!
2023-12-15
通知公告|《人类学学报》开通邮件订阅啦!
2023-08-10
6月20日《人类学学报》云主机停机迁移公告
2023-06-13
2022年度《人类学学报》稿件分析
2023-04-13
《人类学学报》征稿简则20221219版发布!
2022-12-19
庆祝《人类学学报》创刊40周年纪念视频
2022-08-15
6月19日《人类学学报》稿件系统维护公告
2022-06-16
《人类学学报》工作规范调整公告
2022-05-10
深切哀悼吴新智先生
2021-12-05
《人类学学报》期刊学术诚信声明
2021-11-15
《人类学学报》进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系统
2021-04-27
2021年《人类学学报》变更为双月刊
2020-12-31
“吴汝康星”命名仪式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举行
2020-09-03
中国舌尖考古(稳定同位素分析)学术会议顺利召开
2020-08-02
《人类学学报》2020年第4期,即将推出“新方法、新技术在生物人类学上的应用”特...
2020-08-02
《人类学学报》2021年第2期,即将推出“早期人类演化-年代、地层、环境与科技考...
2020-08-02
黄慰文先生生平简介
2024-09-25
黄慰文先生在京逝世
2024-09-25
有奖问卷|开奖啦!
2023-12-31
通知公告|《人类学学报》编委会成员调整公告
2023-12-31
有奖问卷|一起让《人类学学报》变得更好!
2023-12-15
通知公告|《人类学学报》开通邮件订阅啦!
2023-08-10
6月20日《人类学学报》云主机停机迁移公告
2023-06-13
2022年度《人类学学报》稿件分析
2023-04-13
《人类学学报》征稿简则20221219版发布!
2022-12-19
庆祝《人类学学报》创刊40周年纪念视频
2022-08-15
6月19日《人类学学报》稿件系统维护公告
2022-06-16
《人类学学报》工作规范调整公告
2022-05-10
深切哀悼吴新智先生
2021-12-05
《人类学学报》期刊学术诚信声明
2021-11-15
《人类学学报》进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系统
2021-04-27
2021年《人类学学报》变更为双月刊
2020-12-31
“吴汝康星”命名仪式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举行
2020-09-03
中国舌尖考古(稳定同位素分析)学术会议顺利召开
2020-08-02
《人类学学报》2020年第4期,即将推出“新方法、新技术在生物人类学上的应用”特...
2020-08-02
《人类学学报》2021年第2期,即将推出“早期人类演化-年代、地层、环境与科技考...
2020-08-02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编委办公
下载中心
热点评述
更多>>
热点评述|150万年前人类已经系统性地制造骨制工具
专家点评|牙齿微痕的生物考古研究前景广阔
专家点评|《乌兰木伦遗址非完整骨骼成因的实验考古学》短评
专家点评|山西下川遗址古人类剥片策略研究取得进展
2025主编新年寄语
2024年中国人群古DNA研究代表性成果及进展评述
创新发展的中国人类骨骼考古学 ——2024年人类骨骼考古学研究评述
2024年体质人类学代表性成果及其进展评述
人类演化:地质、年代与科技考古领域2024研究进展
2024年旧石器时代考古文化遗物研究进展
2024年中国古人类学研究新进展
专家点评|加强理论建设,勇攀科学巅峰——纪念北京人第一件头盖骨发现95周年专辑点...
专家点评|亚洲地区在古人类演化研究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专家点评|读《人类学学报》纪念北京猿人第1头盖骨发现95周年学术专辑
专家点评|读现生人体质测量学专辑想到的
推荐阅读&专家点评:中国活体测量研究的回顾及专辑论文评述
主编推荐|细石叶技术及其形成机制解读
专家点评|中国猩猩化石研究中两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专家视角|品读“泥河湾”
2023年中国人群古DNA和古蛋白研究代表性成果及进展评述
微信公众号
友情链接
更多>>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知网
ScienceDirect数据库
Wiley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