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38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19-05-15
    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第2地点2014-2015出土的石制品
    雷蕾, 刘扬, 侯亚梅, 张家富, 包蕾, 胡越, 杨俊刚
    2019, 38(02):  157-165.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19.0013
    摘要 ( 424 )   在线阅读 ( 20 )   PDF (3434KB) ( 13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乌兰木伦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的乌兰木伦河左岸,该遗址主要包括第1(Loc.1)、第2(Loc.2)和第3(Loc.3)三处旧石器地点。其中,第2地点发现于2010年,并于2011年进行试掘。2014年开始,在试掘基础上将发掘面积扩大至25 m2,并进行系统发掘,截至2015年,第2地点共揭露文化层位5个,出土石制品318件,动物化石8件,并发现大面积动物脚印化石遗迹两处。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片和工具(锯齿刃器、凹缺器、刮削器、尖状器、端刮器、石锥)等。乌兰木伦遗址第2地点发掘材料的详细研究,增加了我们对于遗址环境和文化面貌的认识,为我们探讨中国北方晚更新世阶段古人类技术与适应性行为等提供了重要材料。光释光测年表明第2地点的年代距今约6万年,处于晚更新世中期。

    云南鹤庆天华洞旧石器遗址石制品研究
    阮齐军, 刘建辉, 胡越, 李波, 杨长城, 罗兴荣
    2019, 38(02):  166-181.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18.0047
    摘要 ( 569 )   在线阅读 ( 35 )   PDF (9971KB) ( 17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华洞旧石器遗址是金沙江中游地区财丰河流域旧石器地点群的代表性遗址之一。本文研究的材料来源于该遗址2010、2013和2016三年度的野外调查和试掘。天华洞遗址试掘位置为洞前缓坡区域,地层堆积可划分为5层,其中2-5层为遗址文化层,属红色亚黏土沉积。遗址文化层沉积结构稳定,年代数据分布在距今9.5-5万年之间。遗址共发现石制品1122件,以玄武岩为主要原料。石制品组合的内涵丰富,剥片技术和工具类型多样,一些特殊类型的石制品标本如预制石核、长石片、似-勒瓦娄哇石片、盘状石核石片、似-基纳型刮削器等代表了天华洞遗址石工业独特的技术文化面貌,也表现出西方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一些技术特点和因素。

    宁夏青铜峡鸽子山第15地点发掘报告
    郭家龙, 姚乐音, 王惠民, 刘德成, 年小美, 彭菲
    2019, 38(02):  182-190.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19.0030
    摘要 ( 494 )   在线阅读 ( 37 )   PDF (2338KB) ( 18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宁夏鸽子山遗址位于贺兰山西南余脉东侧的山前洪冲积扇前缘。2015年对第15地点的发掘面积约16m2。在约3m深的地层中共揭露3个原生文化层位。光释光测年数据显示第2层至第4层的时代跨度为0.12-12.3 ka,出土石制品共155件。其中第3层石制品最为丰富,共142件,石制品原料以石英岩和灰岩为主,类型主要有石片、石核和断块。石制品的基本信息显示该地区人类活动频度可能与环境变化与沙漠进退有紧密联系。

    吉林枫林旧石器遗址发现的石制品
    李万博, 陈全家, 张福有
    2019, 38(02):  191-199.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18.0037
    摘要 ( 442 )   在线阅读 ( 28 )   PDF (5648KB) ( 14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4年10月,张福有率野外调查队在吉林省抚松县漫江镇枫林村发现枫林遗址,并在2015年6月再次进行了调查确认,共发现石制品217件。石制品原料以黑曜岩为主,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细石叶、工具和断块等。其中二类工具以刮削类使用石片为主,三类工具种类多样,加工较为精细。该遗址发现的手斧与阿舍利手斧较为相似,这在东北地区尚属首次,意义重大。经过研究分析,这是一处典型的以细石叶工艺为主的遗址。根据地层推测,遗址的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郑州老奶奶庙遗址石核类型学初步研究
    陈宥成, 曲彤丽, 张松林, 顾万发, 汪松枝, 王幼平
    2019, 38(02):  200-211.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18.0024
    摘要 ( 398 )   在线阅读 ( 25 )   PDF (3472KB) ( 13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郑州老奶奶庙遗址是位于东亚大陆腹地嵩山东麓的一个多层连续堆积的晚更新世露天遗址,经过2011-2013年三个年度的发掘揭露出了丰富的石制品、动物化石和用火遗迹,14C年代数据集中分布在距今4.1-4.0万年之间,校正后为距今4.5万年左右。老奶奶庙遗址石核可以分为A类、B类、C类、D类、E类、F类等多种较为稳定的几何组织结构类型,这些几何组织形式是在有计划的操作程式下剥片的结果,而非偶然产生,其中以A类石核最特色。这些特征显示出老奶奶庙遗址石器工业向系统性剥片发展的趋势。

    怀来盆地西沟湾1号旧石器地点试掘简报
    薛峰, 肖雨妮, 冷雨亭, 李鼎元, 李延豪, 牛东伟
    2019, 38(02):  212-222.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18.0032
    摘要 ( 477 )   在线阅读 ( 28 )   PDF (3327KB) ( 22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沟湾1号旧石器地点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官厅镇珠窝园村,埋藏于永定河右岸第二级阶地后缘。2015年8-9月对该地点进行试掘,揭露面积约27m2,出土232件石制品和19件动物化石。石制品原料以粗面岩为主,应为就地取材;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等,标本大小总体以小型为主;石核剥片均采用硬锤锤击法。石制品的类型和技术特征显示其总体属于石片石器技术体系。结合遗物和堆积状况,推测西沟湾1号地点为一处原地埋藏类型的临时性石制品剥片场所。依碳十四年代测定,初步推断该地点的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安徽水阳江流域2017年旧石器考古调查简报
    董哲, 裴树文, 袁四方
    2019, 38(02):  223-231.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19.0001
    摘要 ( 362 )   在线阅读 ( 30 )   PDF (4421KB) ( 13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7年12月至2018年1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安徽水阳江流域开展旧石器考古调查工作,新发现15处旧石器地点,获得56件石制品。石制品可分为剥片类、废片类和打击类三大类。剥片类(包括石核、小型修理工具和大型切割工具)43件,石核类型有随意石核、准石球、盘状石核、多面体石核、砸击石核、石核刮削器、重型刮削器、单面和两面砍砸器等;小型工具1件,为尖状器;大型切割工具4件,手斧和手镐各2件。废片类10件,有I型、II型和III型石片、砸击石片、碎片和碎屑;打击类2件,包括石锤和石砧各1件。石制品原料以石英岩为主,其次为石英、燧石、安山岩和玄武岩等,原料多为河流砾石,就地取材。石核剥片与工具修理以锤击法为主,少量为砸击法产生。这批石制品埋藏于水阳江及其支流两岸的第二、三级阶地,石制品主要埋藏于网纹红土层中,依据已有工作初步推测,新发现地点的时代主要为中更新世中、晚期;其中五磁地点埋藏于灰黄色-灰白色黏土中的石制品应为晚更新世。大型切割工具的发现表明该地区存在模式2技术,这为探求早期人类在长江下游的扩散和技术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宁夏鸽子山遗址第10地点出土动物骨骼的埋藏学初步观察
    张双权, 彭菲, 张乐, 郭家龙, 王惠民, 黄超, 戴静雯, 张钰哲, 高星
    2019, 38(02):  232-244.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19.0019
    摘要 ( 484 )   在线阅读 ( 37 )   PDF (3635KB) ( 33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宁夏鸽子山遗址第10 地点(QG10)位于青铜峡市西北约20 km的贺兰山南麓。2014-201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大量动物化石、近万件石制品以及装饰品、骨制品、结构性火塘等。本项研究基于遗址第4层出土动物化石的埋藏学初步观察认为:晚更新世末期的古人类是遗址中动物骨骼的富集者和改造者;QG10的狩猎-采集人群采取狩猎而非主动食腐的方式获取了遗址附近的大中型食草类动物,并将其完整搬运至遗址内进行后续的肢解、食肉与敲骨取髓等营养性处理过程。相对于上述动物种类而言,遗址内的小型动物则是在其营养物质之外,古人类还利用了它们的骨骼材料以制作器型规整的骨角类工具。

    山东古代人群头骨上蛛网膜颗粒压迹的观察与探讨
    张晓雯, 郭俊峰, 王子孟, 郝导华, 赵永生, 朱超, 陈雪香, 曾雯
    2019, 38(02):  245-253.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18.0027
    摘要 ( 696 )   在线阅读 ( 20 )   PDF (2105KB) ( 21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蛛网膜颗粒是由蛛网膜绒毛成组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有时会在颅骨内板上形成局限性压迹,当颗粒较大时会造成颅内局部骨质吸收,形成溶蚀状小坑。在以往的病理观察中,蛛网膜颗粒压迹多不作为观察统计对象,然其溶蚀状的形态却容易被误认为是某些病理性改变。本文通过对济南大辛庄、刘家庄、曲阜奥体中心等六个遗址出土的114例人骨标本的观察发现:1)蛛网膜颗粒压迹从古至今均表现出较高的发生率且两性间不存在明显差异。2)蛛网膜颗粒压迹的最大径平均值大致在1-6mm之间,个体间存在较大差异,但总体上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增大的现象。3)蛛网膜颗粒压迹的出现位置最常见于顶骨和额骨,枕骨部位相对少见,但不同年龄组间的出现位置可能存在一定差异。此外,蛛网膜颗粒在颅内形成的溶蚀状小坑易与一些以骨质侵蚀为特征的疾病相混淆,如颅内感染、颅骨板障表皮样囊肿、嗜酸性肉芽肿、脑膜瘤等,需注意对其特征加以辨别。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的颅骨测量与手工测量的比较
    惠家明, 贺乐天, 王明辉
    2019, 38(02):  254-264.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19.0009
    摘要 ( 531 )   在线阅读 ( 21 )   PDF (2107KB) ( 17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的颅骨测量方法具有无接触、成像快速、易便携操作等优势,近年来在体质人类学与古人类学等领域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而在该测量技术普及的同时,其可靠性以及与手工测量的一致性问题也受到关注。本研究分别以手工方法与激光扫描建立模型法对考古出土颅骨进行测量,期望以实验手段探讨两种测量结果是否一致。实验结果显示,上述两种测量方法分别标定的两套测点相互之间吻合情况较好。其中,有易识别解剖学形态特征的测点吻合程度最优。而在两种测量手段的标点操作方式有所不同时,其标点位置间距会略有放大。从最终测量结果来看,两种测量手段所获数据的绝对差值和相对差异程度均较小。个别测量项在配对样本t检验中表现出了差异显著性,这应由两种测量结果大小差异的统一偏向性所致。在实际操作中,此类差异仍在可接受范围内,适宜混合同时使用。就差异的来源而言,测量操作方式的不同以及测点间的吻合程度是导致最终测量结果不同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仪器、颅骨表面的激光反射特性、扫描所获三维画面拼合情况等主客观因素也同样不可忽视。

    结合改进卷积神经网络和最小二乘法的颅骨性别鉴定
    杨稳, 刘晓宁, 刘雄乐, 朱丽品
    2019, 38(02):  265-275.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18.0030
    摘要 ( 432 )   在线阅读 ( 16 )   PDF (1576KB) ( 19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颅骨性别鉴定在法医学和颅骨面貌复原等领域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针对传统颅骨性别鉴定需要专家参与且主观性强、计算机辅助方法需要人工标定特征点等问题,本文提出了结合改进卷积神经网络和最小二乘法的颅骨性别鉴定方法。首先,获取三维颅骨模型多角度颅骨图像,利用改进的卷积神经网络计算每个样本的每张图像属于男性和女性的概率;其次,基于概率均值采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每张图像对性别鉴定的权重;最后,利用上述步骤得到的最优参数构造决策函数,通过决策值完成颅骨性别鉴定。本文方法抛弃了繁琐的手动测量,对完整颅骨的性别鉴定正确率高达94.4%,对不完整颅骨的性别鉴定正确率高达87.5%,能够获得较好的颅骨性别鉴定性能。

    临高人的体质特征
    宇克莉, 任佳易, 李咏兰, 郑连斌
    2019, 38(02):  276-284.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17.0016
    摘要 ( 673 )   在线阅读 ( 22 )   PDF (1267KB) ( 13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人体测量方法》调查了海南省临高成人417例(男211例,女206例)的71项体质指标,对18项体质指数进行计算,统计指数分型情况,并与我国部分族群体质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临高人的体质特征。结果显示:1)临高人头面部特征为圆头型、高头型、中头型、阔面型和中鼻型。临高人体部特征为中等型身材、中腿型、中胸型、宽肩型、中骨盆型、长躯干型。2)临高人以长躯干型、中腿型、宽肩型、中骨盆型、高头型、中头型、中鼻型出现率最高。3)临高人与海南其他族群比较头部、面部及五官部较宽,面部、鼻部高度值较小,身材宽而高。4)聚类分析显示,临高人体质特征与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和其他地区汉族较接近。

    中国汉族人的皮下脂肪发育
    包金萍, 郑连斌, 席焕久, 李咏兰
    2019, 38(02):  285-291.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17.0046
    摘要 ( 372 )   在线阅读 ( 13 )   PDF (1026KB) ( 16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尚未见中国各地汉族成人皮褶厚度的综合研究。于2009年至2013年在中国22个省测量了汉族成人26928例(男13221例,女13707例)的面颊皮褶、肱二头肌皮褶、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嵴上皮褶、小腿内侧皮褶的厚度,计算体脂肪率。运用u检验对城乡间皮褶厚度值进行比较,对6项皮褶厚度与纬度、经度、年龄进行相关分析。研究发现,总的说来,随纬度的减少(从北向南)、经度的增加(从西向东)、年龄的增加,汉族男性皮褶厚度增大,皮下脂肪增厚。随纬度的增加(从南向北)、年龄的增长,汉族女性皮褶厚度增大,皮下脂肪增厚,体脂率(PBF)增大。城市汉族男性皮褶厚度值均大于乡村汉族男性,城市女性肩胛下皮褶、小腿内侧皮褶厚度值接近于乡村女性,其余4项皮褶厚度值大于乡村女性(P<0.01)。城市男性PBF值大于乡村男性,城市女性PBF值小于乡村女性。城市男性、女性与乡村男性、女性均为肩胛下皮褶最厚、髂嵴上皮褶次之,以肱二头肌皮褶最为菲薄。

    山东汉族人群中13个快速突变(RM)Y-STR基因座的多态性
    陈玉玲, 李敏, 赵珍敏, 李亚男, 包云, 盛翔, 朱如心, 王亚丽, 马兴元
    2019, 38(02):  292-303.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17.0073
    摘要 ( 494 )   在线阅读 ( 17 )   PDF (1348KB) ( 13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旨在调查13个快速突变Y染色体STR基因座 (RM Y-STR) 在山东汉族人群中的等位基因频率以及遗传多态性。采集154个山东无关男性个体FTA卡血液样本。采用13 个RM Y-STR PCR复合扩增体系进行扩增以及AB 3130 XL遗传分析仪进行Y-STR分型,并对分型结果进行相关统计,检测13个RM Y-STR位点遗传多态性分布。本研究在13个基因座上共检测出331个等位基因,基因型多态性 (GD) 分布在0.7643 (DYS576)~0.9946 (DYF399S1abc) 之间。通过13个RM Y-STR基因座在154名山东汉族男性无关个体中共检测出154种单倍型,无共享单倍型现象出现。总的单倍型多样性 (HD值) 为1,识别能力 (DC值) 为1。故13个RM Y-STR基因座组成的分型系统在山东汉族人群中表现出很强的个体识别能力,具有重要的法医学应用价值。

    重构司马光家族基因家谱
    杜盼新, 文少卿, 王凌翔, 韦兰海, 蒙海亮, 熊建雪, 包若瑜, 韩昇, 李辉
    2019, 38(02):  304-316.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17.0081
    摘要 ( 1266 )   在线阅读 ( 45 )   PDF (1847KB) ( 29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司马光家族延续了上千年,家谱记载较为完整,为谱牒学、历史学、遗传学等人文和自然学科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较好的材料。本研究对11个声称为司马光后代的家族进行了Y-STR分型,结果表明有5个家族的STR单倍型彼此之间十分接近,同属下游单倍群O1a1a1a1a1a-F492+,F656-。因此,我们推断司马光家族的父系遗传类型极有可能属于此单倍群。同时,我们使用BATWING法逐层计算所有支系的最近共祖时间,其结果与根据谱牒资料构建的家族谱系图非常吻合。本项研究为从遗传学角度研究现代家族的父系谱系和重构家族谱牒材料提供了参考,并将有助于进一步研究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家族以及西晋司马王室的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