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41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22-12-15
    研究论文
    丹江口库区王庄、吴家外和岳沟地点发现的石制品
    仪明洁, 裴树文, 牛东伟, 马宁
    2022, 41(06):  959-966.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1.0083
    doi:32091.14.j.1000-3193/AAS.2021.0083
    摘要 ( 450 )   在线阅读 ( 70 )   PDF (5592KB) ( 20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王庄2号地点、吴家外地点和岳沟1号地点位于丹江口库区淅川县。2009年4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这3处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每个地点发掘面积100 m2,获得石制品数量分别为13件、33件、13件,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工具等多种类型。3个地点的原料均属就地取材,与各自所在区域的砾石原料构成有关,从原料选择上能看出古人类的有针对性选择。石器分析显示,3处地点的剥片技术均为硬锤直接锤击法,王庄2号地点和吴家外地点的石器大小、质量、石器面貌与南方砾石工业更接近,而岳沟1号地点则与北方石片石器技术面貌相似,表现出中国南北方主工业类型过渡的特点,为研究晚更新世古人类在汉水流域的适应生存、开发过程提供了一批资料。

    黑龙江查哈阳农场石制品的剥片与修理技术
    张雪微, 王春雪, 李有骞
    2022, 41(06):  967-981.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2.0010
    doi:32091.14.j.1000-3193/AAS.2022.0010
    摘要 ( 400 )   在线阅读 ( 56 )   PDF (11031KB) ( 23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查哈阳农场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地处松嫩平原西缘的嫩江右岸。本文以2018年在查哈阳农场太平湖管理区第八作业区东北的E2地点试掘的石制品为研究对象,从石核的剥片和石器修理的角度对石制品进行技术分析。石核、石片以及石器分析显示,E2地点存在两种剥片技术体系:一是简单剥片技术体系,该技术不存在剥片前对核体的预制过程,以片状石核、大量不规则的石片以及修理程度较低的石器为代表;二是系统剥片技术体系,该技术以剥离石叶(长石片)为最终目的,存在剥片前对核体“几何组织结构”的修型、预制现象,同时伴随台面的预制修理。E2地点的石制品技术分析,可为嫩江流域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工业面貌的揭示和技术变化的探讨提供新的材料与线索。

    原料产地对中国东北和韩国旧石器时代晚期黑曜岩石器工业的影响
    侯哲, 赵宇超, 高星, 成春泽
    2022, 41(06):  982-993.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2.0003
    doi:32091.14.j.1000-3193/AAS.2022.0003
    摘要 ( 474 )   在线阅读 ( 49 )   PDF (1694KB) ( 30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以原料产地距离衰减效应为视角,根据目前中国东北地区和韩国旧石器时代晚期黑曜岩石制品的发现情况以及黑曜岩产源地研究成果,结合狩猎采集人群社交网络模型、民族学、考古学资料,对以长白山为核心的黑曜岩源产地对中韩两地的辐射影响作出了直接供应区(天池火山口为圆心辐射半径150~200 km)和接触区(距离天池火山口200 km以上)的划分。在此基础上对比研究两地的黑曜岩石制品,发现由于距离源头产地较远,韩国黑曜岩石制品的数量以及类型丰度均低于中国东北地区。而又由于原料的长距离损耗以及对于原料更加经济的开发利用,导致韩国典型遗址中黑曜岩细石核与完整石片的体积更小,原料缩减更甚。

    石制品技术分析的盲测实验
    张钰哲, 仝广, 张月书, 胡晓纯, 李锋
    2022, 41(06):  994-1004.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2.0008
    doi:32091.14.j.1000-3193/AAS.2022.0008
    摘要 ( 335 )   在线阅读 ( 25 )   PDF (1516KB) ( 21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石制品技术研究作为一项拥有60多年历史的研究手段,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操作程式,可以反映古人类的行为特征、认知能力等多方面的信息。技术阅读是石制品技术分析过程中最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其中,对石核剥片过程的复原是技术阅读的核心,也是分析整个石器生产过程的基础,提高石制品技术阅读的准确性是研究人员需要不断追求的目标。本文以采集自宁夏水洞沟遗址附近的白云岩、石英岩等为原料,参照微痕分析的盲测手段,通过石制品打制实验、初步技术阅读(“盲测”)、拼合分析校正、重复交叉技术阅读等方式,揭示影响技术阅读准确性的相关因素,提出提高技术阅读准确性的方法,并对“盲测”实验在石制品技术阅读中的重要性进行简要探讨。

    泥河湾盆地板井子晚更新世遗址古人类对动物资源的消费策略
    王晓敏, 王法岗, 陈福友, 李锋, 高星
    2022, 41(06):  1005-1016.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1.0085
    doi:32091.14.j.1000-3193/AAS.2021.0085
    摘要 ( 369 )   在线阅读 ( 48 )   PDF (1543KB) ( 31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以泥河湾盆地板井子遗址(约90 kaBP)2015年出土的动物骨骼为材料,通过骨骼表面痕迹分析、骨骼单元出现频率研究及长骨破碎方式的统计,辨识自然作用与人类行为对动物骨骼造成的不同影响,讨论深海氧同位素5阶段(MIS 5)中国北方古人类获取、搬运及处理动物资源的综合性策略。研究结果显示:1)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为古人类活动所遗留,自然营力对动物骨骼有改造作用,但并未影响我们对古人类行为的辨识;2)古人类在捕获马科动物之后,将其完整地带回了遗址并肢解;3)在处理猎物遗骸时,肌肉和骨髓富集的部位是古人类利用的重点。结合河南许昌灵井遗址的动物遗存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在MIS 5阶段前后,中国北方已经出现了可以高效利用动物资源的人类群体;稳定、充沛的能量来源,或是他们应对北半球中高纬度干旱草原环境气候波动的重要生存策略。

    新疆哈密拉甫却克墓地人的颅面部测量学特征
    贺乐天, 王永强, 魏文斌
    2022, 41(06):  1017-1027.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2.0019
    doi:32091.14.j.1000-3193/AAS.2022.0019
    摘要 ( 477 )   在线阅读 ( 46 )   PDF (1883KB) ( 483 )   附属材料 ( 234KB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东西方交汇处,公元前200年以后的人群迁徙、融合历程能够反映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不同族群的形成历史和多元文化的互动模式。拉甫却克墓地是东疆哈密地区首次发掘的历史时期墓葬群。本文基于该墓地10例成年人颅面部测量数据,采用多元统计及生物距离的方法来评估拉甫却克墓地的人群结构,并对哈密绿洲地带青铜时代晚期到历史时期的人群变迁进行初步探索。结果显示:1)拉甫却克人群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既有与欧亚大陆东部人群颅面部特征相近的个体,也有表现出东西方混合特征的个体;2)青铜时代晚期至早期铁器时代(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哈密人群在体质特征上存在连续性;而早期铁器时代到历史时期(公元前1000年以后),随着欧亚大陆东部人群遗传贡献的增加,哈密人群体质特征发生明显变化。结合考古证据和历史记录,新的人骨标本让我们对哈密历史时期的人群迁徙和融合有了初步认识,也使后续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展开更详细的多学科研究。

    生物电阻抗法测定广西京族的体成分
    刘鑫, 张兴华, 宇克莉, 刘艳霞, 包金萍, 郑连斌
    2022, 41(06):  1028-1036.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2.0038
    doi:32091.14.j.1000-3193/AAS.2022.0038
    摘要 ( 295 )   在线阅读 ( 8 )   PDF (930KB) ( 17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利用生物电阻抗法对广西京族的体成分进行了测定,初步分析了其体成分形成的原因。研究组于2020年1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京族三岛”测定了430例京族成人(男182例,女248例)的16项指标。结果表明,京族男、女性的体质量、总肌肉量、躯干肌肉量、推定骨量、总能量代谢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体成分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变化,主要是自然的生理变化和劳动强度下降所致。随着年龄增长,男性的体脂率升高,这主要是躯干脂肪增多造成的。京族男性的体质量、总肌肉量、推定骨量、总能量代谢、水分率、四肢和躯干肌肉量均大于女性,而体脂率、四肢和躯干脂肪率均小于女性。京族男性比女性拥有更大的体质量和更高比例的骨骼肌,这两方面因素再加上劳动强度的差异,可能导致男性肌肉量、骨量、脂肪率等体成分与女性存在差异。总体来看,京族成人身体偏胖,脂肪含量较高,身体含水量基本正常,体成分特征与同为南亚语系或同在沿海地区的其他中国族群并不相似,而相对更接近于中国蒙古族,并且表现在体质量、体脂率、水分率等方面接近。生活环境、社会经济、日常饮食和劳动强度等因素是导致京族成人体质量及体脂率较高的原因。

    达斡尔语分支早期在蒙古语族中的地位
    沙仁高娃, 程慧珍, 韦兰海
    2022, 41(06):  1037-1046.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2.0006
    doi:32091.14.j.1000-3193/AAS.2022.0006
    摘要 ( 849 )   在线阅读 ( 28 )   PDF (1405KB) ( 29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语言学研究建立的蒙古语族的多种分化谱系树中,达斡尔语均独立构成一个语言分支或语组。此前的研究表明,达斡尔语中保留了一部分13世纪蒙古语的要素。本文以遗传学数据为基础,结合历史学、民族学和语言学等学科的证据,详细地描述了蒙古语人群始祖群体的演化历史背景,并为蒙古语族语言早期分化、达斡尔语作为独立分支诞生的过程提供了较为准确的演化时间框架。父系支系M401是蒙古语人群的奠基者父系之一,达斡尔族的主要父系F5483是M401的最古老分支之一,其他蒙古语人群的M401主要集中在另一个分支F3796,两个分支的分化年代约为2.9千年前。历史学、民族学和语言学的研究也证明了公元9世纪之后迁徙到欧亚草原上的蒙古语人群与继续保留采集渔猎生活方式的亲族之间的分化。我们认为,从多学科研究所揭示的人类群体演化历史的角度看,达斡尔族确实可视为全体蒙古语人群的最古老分支。

    指纹与年龄相关性的量化分析
    宋焕庭, 唐玮, 张丽梅, 张忠良, 张嘉宇, 陈世韬
    2022, 41(06):  1047-1057.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1.0088
    doi:32091.14.j.1000-3193/AAS.2021.0088
    摘要 ( 906 )   在线阅读 ( 26 )   PDF (2486KB) ( 30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利用Leica M125体视显微镜对1510份样本中右手拇指的皱纹、乳突纹线密度、乳突纹线和小犁沟的宽度、细点线、屈肌褶纹等特征进行测量,通过SPSS软件分析年龄信息特征的相关性,选取其中相关性大的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并得出推断公式以分析并量化随年龄的增长指纹与年龄相关信息的变化特点及规律。研究结果显示,手印中的皱纹、乳突纹线密度、乳突纹线和小犁沟的宽度、细点线、屈肌褶纹等特征与年龄具有相关性,但利用这些变量构建的多元回归模型拟合优度并不高;皱纹、乳突纹线密度、乳突纹线和小犁沟的宽度、细点线、屈肌褶纹等可作为手印分析年龄的参考和辅助特征。乳突纹线的边缘形态、手印印痕的模糊程度、汗孔等以当前科技手段难以用测量描述特征的年龄信息,在手印分析年龄中或可发挥核心价值,具体还需进一步探究。

    郑州仰韶时期石纺轮的类型与加工技术
    任文勋, 吴超明, 吴倩, 戴建增, 宋国定, 顾万发
    2022, 41(06):  1058-1068.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2.0041
    doi:32091.14.j.1000-3193/AAS.2022.0041
    摘要 ( 525 )   在线阅读 ( 16 )   PDF (2873KB) ( 24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石纺轮是仰韶时期重要的石质工具之一,分析其形态、制作技术对认识这一阶段的石器工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郑州地区仰韶时期石纺轮开展类型学研究、数理统计和微痕分析后发现,石纺轮制作和纺织品生产中存在较高的专业化水平。郑州地区应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石纺轮,器物形制与生产技术间存在紧密关联,分别对应管钻和打制-实心钻两种技术体系,这两种技术体系在郑州地区仰韶时期各遗址内均有发现,表明不同遗址间的石纺轮加工技术水平并无明显差异。

    综述
    现代人出现和演化的化石证据
    邢松
    2022, 41(06):  1069-1082.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2.0036
    doi:32091.14.j.1000-3193/AAS.2022.0036
    摘要 ( 942 )   在线阅读 ( 173 )   PDF (2629KB) ( 863 )   附属材料 ( 54KB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新材料的发现、新测年结果的更新以及分子生物学的加入,刷新了关于现代人在各主要区域出现时间、在迁徙扩散中与古老人群的交流模式、晚更新世晚期现代人演化复杂场景等方面的认识。本文梳理了关于现代人出现和演化路径的主要化石证据和研究成果。目前化石证据显示:非洲准现代人的出现时间最早可到MIS 9阶段,非洲现代人在中更新世晚期到晚更新世化石证据连续;欧亚大陆现代人的出现时间可追溯到MIS 6阶段,在MIS 5a-MIS 4阶段经历“瓶颈期”,在MIS 3阶段开始广泛分布。从已有证据来看,MIS 3和MIS 2阶段,欧亚大陆不同区域的现代人演化链条并非单一线性,而是呈现有断点的“网状”演化模式。

    古蛋白质分析在东亚古人类演化中的应用前景
    饶慧芸
    2022, 41(06):  1083-1096.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2.0051
    doi:32091.14.j.1000-3193/AAS.2022.0051
    摘要 ( 670 )   在线阅读 ( 64 )   PDF (776KB) ( 4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亚古人类演化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多学科的相关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古蛋白质分析近年来成为古生物演化领域的又一个前沿和热点方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较之古DNA,古蛋白质的保存优势使其可以在时间上和地域上突破古DNA的限制,在古人类演化领域大有可为。东亚古人类化石丰富且时段大致连续,但更新世或更早时期的分子证据非常缺乏。本文从古蛋白质分析的发展史、研究潜力、难点与挑战以及思考与展望等几方面,对古蛋白质分析在东亚古人类演化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梳理与思考。相信随着更多分子证据的积累,古蛋白质分析可为东亚古人类的演化脉络提供更多关键性的线索,极大地促进人类演化研究。

    农业的起源、传播与影响
    李小强
    2022, 41(06):  1097-1108.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2.0013
    doi:32091.14.j.1000-3193/AAS.2022.0013
    摘要 ( 1030 )   在线阅读 ( 107 )   PDF (1276KB) ( 64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业是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约1万年以前,农业在西亚、中美洲和东亚地区几乎同时独立出现。西亚的两河流域被认为是小麦、大麦、燕麦等作物的起源中心;中美洲则是玉米、马铃薯和花生等农作物的诞生地;中国拥有两套独立的原始农业系统,分别是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稻作农业和黄河中游地区的粟-黍旱作农业,孕育了中华农耕文明。西亚的小麦农业、东亚的稻作和粟-黍农业逐步传播到世界上大多数地区,促进了早期农业全球化。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和众多贸易路线的出现加快了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农作物的传播和融合,加速了农业全球化进程。农业的发展改变了人类改造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人类定居,导致人群结构的重大变革,出现劳动分工和商品交换等,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食物供应及储存,推动了人口的增长。农业起源和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人类活动的强度和范围,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生态和气候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