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99年 第18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1999-12-15
    人类学学报
    关于小长梁石制品的进步性
    李炎贤
    1999, 18(04):  241-254. 
    摘要 ( 204 )   PDF (370KB) ( 18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长梁遗址发现于1978年。尤玉柱等研究后认为其时代属于早更新世。石制品被一些学者认为相当进步 ,甚至怀疑已经达到了黄土时期的式样。于是出现了年代古老和石制品进步的矛盾。笔者检查和分析了小长梁发现的石制品 ,认为细小的不规范的石制品并不说明技术的进步 ;小长梁石制品的原料利用率并不高 ;几件不规则的石叶状的石片也不足以说明打片技术的进步 ;所谓修理台面的石片亦难于肯定 ;至于所谓极精细的加工痕迹似乎用使用痕迹来解释更为合理。总之 ,小长梁发现的石制品从打片和第二步加工的技术水平看来 ,加工简单粗糙 ,并未显示出任何明显的进步性质。小长梁的石器类型并不复杂。比较起来 ,小长梁的石制品没有北京人的石制品进步 ,也没有达到晚更新世的石制品的技术类型水平。就目前已经发表的材料看来 ,小长梁的石制品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与生物地层学及古地磁测年提供的论断是大致协调的。
    论南京直立人化石的年代
    周春林,汪永进,程海,刘泽纯
    1999, 18(04):  255-262. 
    摘要 ( 232 )   PDF (278KB) ( 16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南京直立人洞穴钙板方解石的TIMS测年 ,南京直立人化石的年代应早于距今50万年。南京猿人洞穴堆积所含哺乳动物化石和孢粉分析 ,表明含人类化石的堆积形成于冷期 ;哺乳动物化石的比较分析和聚类分析认为含南京直立人化石层可对比于北京猿人洞穴堆积的第6层和深海岩芯氧同位素记录的14阶段 ,从而进一步支持南京直立人化石时代早于50万年的TIMS测年结果。
    南京汤山早期人类及南方几个猿人遗址的生活环境
    徐钦琦
    1999, 18(04):  263-269. 
    摘要 ( 311 )   PDF (199KB) ( 19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京汤山的早期人类的地质时代相当于中更新世晚期,距今12.7—50万年。该动物群是一个单调的北方型动物群,生活在寒冷期,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的等10阶段,距今33—37万年。郧县的古人类与蓝田的公王岭动物群同时,为早更新世,距今100—140万年。它们生活在温暖期,相当于欧洲的Waalian暖期。与元谋人共生的元谋动物群(相当于元谋组的第四段)包括许多典型的北方型动物,如复齿鼠兔,泥河湾剑齿虎、麅、羚羊等,故它们生活在寒冷期,也属早更新世,距今140—190万年。
    与南京汤山直立人伴生的偶蹄类及其古环境浅析
    董为
    1999, 18(04):  270-281. 
    摘要 ( 310 )   PDF (324KB) ( 10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汤山葫芦洞大洞发现的偶蹄类化石共有 4个科、 5个属种 ,其中化石毛冠鹿为首次在华东地区发现。除德氏水牛相似种以外 ,其它属种与周口店第 1地点的标本相比具有个体较大(如李氏野猪、葛氏斑鹿和肿骨鹿 )或形态较进步 (如李氏野猪、似德氏水牛 )。这些动物所反映的古环境为植被丰富 ,并以阔叶乔木和灌木为主 ,间有局部开阔草地。当时的年平均气温与现在相似 ,但冬季偏冷。
    肯尼亚发现人猿超科一个中中新世新属——赤道古猿
    童迅
    1999, 18(04):  281-281. 
    摘要 ( 239 )   PDF (42KB) ( 5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陕西蓝田锡水洞遗址大型哺乳动物保存特征与古人类行为分析
    李传令,薛祥煦
    1999, 18(04):  282-290. 
    摘要 ( 241 )   PDF (278KB) ( 10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陕西蓝田锡水洞中产出许多中更新世哺乳类化石,这些标本残破者较多。对880件标本作埋藏学分析后发现:其中只有376件较完好,可供分类鉴定;根据身体大小,这些可鉴定的标本可分为较大、中等及较小3类,大个体动物的骨骼保存越破碎;98%的骨骼的风化级别为0—2,只有2%的风化较强,达3—5级;属草食动物的骨骼占97.6%,而食肉类的仅占1.7%;以青羊为例,死亡年龄以中青年为主,为灾变死亡;头骨残破,肢骨近端破碎严重,而远端肢梢几乎完好。种种迹象表明,与古人类活动有关。当时居住在锡水洞中的古人类以草食动物为主要猎取对象,敲骨吸髓,还可用骨作器。
    渑池班村新石器遗址植物遗存及其在人类环境学上的意义
    孔昭宸,刘长江,张居中
    1999, 18(04):  291-295. 
    摘要 ( 266 )   PDF (148KB) ( 1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依据地处黄河中游二级阶地的渑池县班村遗址中浮选出的大量植物果实和种子 ,鉴定后得知 ,在约7000a BP裴李岗文化层中有栎、朴、山茱萸、紫苏和野大豆 ,反映当时该地的植被应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 ,古代先民主要以渔猎采集植物为生 ,至约4500a BP前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层中出现的是大量粟和黍等栽培农作物的种子 ,表明当时先民已转变成驯养栽培经济 ,自然植被遭受破坏。这些植物遗存的发现 ,在植物学、环境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的研究上 ,具有重要的意义。
    鄂伦春族体质现状及其与60年前资料的比较
    朱钦,王树勋,阎桂彬,郑连斌,张福勤,刘春荣,高旭,马佩山
    1999, 18(04):  296-306. 
    摘要 ( 226 )   PDF (296KB) ( 16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191名 (男85 ,女106) ,鄂伦春族成年人进行了活体观察与测量 ,总结了鄂伦春族的体质特征和类型 ,并在城乡之间、与60年前同一地区的资料及我国北方一些群体的体质数据进行了比较。
    中国汉族儿童少年身高发育城乡差别的变化趋势
    张迎修
    1999, 18(04):  307-310. 
    摘要 ( 377 )   PDF (115KB) ( 16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分析了1985—1995年中国26个省市7—18岁城乡儿童少年身高的发育趋势。总体上看 ,城乡差别明显缩小 ,男女生 7—18岁平均缩小0.55cm和0.64cm,其中以青春发育突增期缩小幅度最大。各省市的变化趋势不一致 ,南方省市缩小较北方明显。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在中国4个民族中的分布
    陈峰,薛雅丽,黄承滨,董澜,傅松滨,张贵寅,李璞
    1999, 18(04):  311-315. 
    摘要 ( 177 )   PDF (225KB) ( 16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提取中国东北汉族和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4个人群的基因组 DNA后 ,利用PCR- RFLP方法扩增 apo E基因第4外显子片段并进行遗传分析 ,计算各个人群中的apo E等位基因频率。结果发现 4个人群中的apo E等位基因频率分布趋势与国内外报告基本一致 ,但等位基因ε3 的频率显著高于欧美国家。
    对几组人类头骨样本的变异性的检验
    张银运
    1999, 18(04):  316-319. 
    摘要 ( 119 )   PDF (113KB) ( 6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X片上推测蝶窦侧面积的研究——多元回归方程式与评价
    李仁,李昊,王从和
    1999, 18(04):  320-321. 
    摘要 ( 84 )   PDF (61KB) ( 7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人距骨的测量及其性别判别分析
    王伟克,丁士海
    1999, 18(04):  322-324. 
    摘要 ( 101 )   PDF (90KB) ( 6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